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中國“甲騎具裝”的黃金時代與重甲騎士最後的輝煌

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胄史圖鑒》

“甲騎具裝”的黃金時代

南北朝是中國重甲騎兵的黃金時期,不僅馬鐙等馬具逐漸完善,馬鎧亦在此時迅速發展。實際上,在漢末三國時期,馬鎧算不上新甲種,因為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馬鎧的記載,而秦陵兵馬俑中的完整馬鎧也證實了前人很早就注重對戰馬的保護。

(上圖)《 五百強盜成佛圖》,出自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在圖中,可以看到騎兵身披裲襠鎧、戰馬身披具裝鎧這一“甲騎具裝”的形象

這種習慣被漢代沿用,根據宋人修的類書《太平禦覽·魏武軍策令》記載,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軍就裝備了馬鎧,曹操言:“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 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這裡反映了一個問題,即袁紹有“鎧萬領”,馬鎧“三百具”。而曹操有鎧“二十領”,馬鎧“不能有十具”。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人鎧的數量都遠高於馬鎧,這也應該是當時的普遍情況。其次,這也證明雖然漢末群雄戰爭中沿用了馬鎧,但其數量不能與後來的南北朝時期相比。

兩晉之前的馬鎧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西晉之前,馬匹非常貴重,戰爭中仍以步兵為主,騎兵數量有限,以至於馬鎧並非主流,但自漢末以來逐漸被各路諸侯推廣使用;其二,對馬的防護古來就有,漢末三國時期,馬鎧材質仍以皮甲為主。

至西晉傾覆,五胡入侵,匈奴、鮮卑、羯等遊牧民族問鼎中原並建立政權,割據一方。這些遊牧民族善於騎射,軍隊以騎兵為主力,他們的到來使中原戰爭形式發生了變化,騎兵成為北方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與騎兵崛起同時進行的, 是馬鎧的進化。首先是馬鎧的普遍化,其次是馬鎧的金屬化。那麽,重甲騎兵是什麽時候大規模裝備金屬馬甲的呢?根據現有考古成果來看,鐵馬鎧在軍隊中普遍使用始於東晉,南北朝時期達到巔峰,這一時期的史籍中,“甲騎具裝”動輒成千上萬,足以說明重甲騎兵已成為當時的主要兵種。

(上圖)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重騎兵舉矛扎刺圖

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出土鎧甲的數量要遠遠少於西漢,這給複原當時甲胄的工作造成不少困難,但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例如,遼寧北票西官營子、喇嘛洞和朝陽十二台鄉等地都先後出土了十六國時期的鐵馬甲。這個時期,馬鎧形製已相當完備,其結構由保護馬頭的“馬胄”(又稱“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蕩)胸”、保護馬軀乾的“馬身甲”、保護馬屁股的“搭後”組成,馬臀部的護甲上還附著長羽毛作為裝飾,稱為“寄生”。幾個部分分別以鐵銷相連,不影響馬匹活動。護唇、護頸、護頰部分則以甲片鉚合而成。這樣一套完整的馬鎧,將戰馬保護得嚴嚴實實,僅留眼、耳、鼻、口、四肢及尾巴暴露在外。這種結構嚴實、緊密的馬鎧被時人稱為“具裝”或“具裝鎧”。身穿重甲、騎著披掛重甲的馬匹的重甲騎兵,就是史書中的“甲騎具裝”。

從史籍看,軍中裝備的馬鎧數量也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前文講過,漢末群雄逐鹿時,曹操與袁紹交戰,當時袁紹軍中有三百馬鎧已是很多。西晉永嘉六年(312 年)十二月,王昌、阮豹率軍進攻後趙石勒,結果反被後趙軍打得潰不成軍,後趙大將孔萇“乘勝追擊, 枕屍三十餘裡,獲鎧馬五千匹”。這裡“鎧馬”數量已是漢末袁紹的十多倍。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戰爭中,晉軍將領段末波(又作段末柸)被石勒俘虜,段部首領段疾陸以“鎧馬二百五十匹,金銀各一簏”為贖金換回了段末波,從側面反映了馬鎧甲當時在軍事上的重要價值。

(上圖)北魏重騎兵武士俑,於1953 年在陝西西安草場坡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史籍中出現的馬鎧更是數以萬計,隆安四年(400 年), 後秦國君姚興及其大將姚碩德率軍五萬,從南安峽(今甘肅張家川西)向西進攻西秦。此役一舉滅亡了西秦政權,取得“降其部眾三萬六千,收鎧馬六萬匹”的戰績,這也是史書記載的最多的馬鎧數量。

重甲騎士最後的輝煌

與甲騎具裝數量劇增相呼應的,是全新的重騎兵戰術。重騎兵作為突擊作戰的中堅力量,在南北朝時期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典型戰例如沙苑之戰。東魏天平四年(537 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親率二十萬人的大軍至蒲津攻打西魏,西魏派遣宇文泰前來迎擊,決心西魏生死存亡的大戰由此展開。面對二十萬東魏大軍,宇文泰手裡軍隊不足萬人,形勢岌岌可危。戰爭爆發後,東魏軍對西魏軍的左翼軍陣發動攻擊,左翼很快面臨崩潰的危險。千鈞一發之際,處於右翼軍陣的李弼等將領率甲騎具裝對東魏軍實行突擊衝鋒,“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大破之”,東魏軍潰不成軍,七萬餘人被俘,主帥高歡落荒而逃。根據《周書·李弼傳》記載,此役,李弼率領突擊東魏軍的重甲騎兵僅有“六十騎”,當然還有其他友軍打助攻,但西魏能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扭轉戰局,反敗為勝,是重騎兵突擊戰術的成功運用。

a 面簾,用以保護馬頭;b 雞頸,用以保護馬頸;c 蕩胸,用以保護馬胸;d 身甲,用以保護馬腹;e 搭後,用以保護馬臀;f 寄生,其作用可能是保護騎兵後背,同時也起到裝飾作用。上述6 個部分構成一領完整的馬具裝,外加騎乘用的鞍具和馬鐙(g)

六十餘騎重騎兵能打亂數萬大軍的部署,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不過,自封為“宇宙大將軍”的侯景,也是憑借八百餘名重騎兵縱橫江東數年。在南北朝時期的戰場上,甲騎具裝所向披靡, 並非虛言。

南北朝既是重騎兵的黃金時代,也是其盛極而衰的時期。馳騁沙場,所向無敵的重騎兵最終走向衰落主要有幾個原因。其一,破甲武器的大量出現。南北朝時期的甲胄材料異常堅硬,覆蓋面廣,從人到馬堅不可摧,許多尖銳兵器都奈何不了。在這種條件下,錘、鐧、斧等鈍器越來越被廣泛使用。在戰場交鋒時,鈍器不必刺穿堅硬的鎧甲,只要以巨大力量將對手震傷、震死即可。其二,重甲騎兵的高防禦能力是以犧牲敏捷性為代價的。機動性強原本是騎兵的優勢,但戰馬在披上馬具裝和載上穿著重甲的人後,機動性大打折扣。

(上圖)北周鐵劄甲,根據遼寧北票喇嘛洞十六國墓葬出土的甲胄樣式繪製(劉詩巍 繪)

這些弱點使得重甲騎兵隻適合在正面戰場上突擊,在迂回穿插、出奇製勝方面則要吃大虧,於是開始出現騎兵甲胄輕量化的戰例。450 年,宋文帝北伐,宋軍將領薛安都卸去人、馬甲胄,輕裝穿插,突襲北魏軍陣營。宋軍作戰異常勇猛,“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西魏軍死傷無數,實在氣不過,於是令人放箭,結果“夾射不能中”。也就是說,卸去甲胄的宋軍因為提高了馬匹的機動性,能很好地躲避弓箭飛矢的攻擊,從而彌補防禦上的不足。

到了南北朝末期,突厥人以輕型機車兵在北方大行其道,所向披靡。中原進入隋朝後,多次遭到突厥的襲擾。當時,隋軍的重甲騎兵在突厥輕型機車兵面前吃了不少虧,只有依靠步兵配合才能抵禦突厥輕型機車兵的進攻。輕型機車兵與破甲武器的廣泛使用終於撼動了甲騎具裝的地位,隋末唐初,重甲騎兵的神話終於不可挽回地走向破滅。入唐後,輕型機車兵取代了重騎兵,就連李世民的坐騎也不再披馬鎧。身披裲襠鎧、騎著披有馬具的馬匹馳騁沙場的輝煌歲月一去不複返了。

本文摘自《中國甲胄史圖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