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打仗穿什麽?實戰兵器之鎖子甲

甲,軀乾以及四肢防具的總稱,似物有孚甲以自衛也,亦曰介(古軍禮有“介胄不拜”之說),亦曰函(製甲匠人古稱為“函人”), 亦曰鎧(鐵甲謂之鎧),皆堅重之名也。胄, 即頭盔,“兜鍪,胄也”。二者結合才可稱為甲胄,它們是古代軍人在戰場上最可靠的夥伴。

我國鐵鎧的出現比皮甲稍晚,但憑借出色的可加工性與防護能力,它從漢朝開始就在古代華夏軍隊的甲胄裝備史上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中國鐵甲製作精良,工藝完備,隨著時代發展演變出了劄甲、明光甲、魚鱗甲、山紋甲、鎖子甲等代表性形製,配件也逐漸增加,其工藝水準在宋明時期達到頂峰。這其中,最具實戰價值的是劄甲和鎖子甲。

鎖子甲

關於鎖子甲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起碼在公元前5 世紀,斯基泰人就發明了鎖子甲;一說鎖子甲是由凱爾特人發明的。隨著東漢年間絲綢之路的打通,鎖子甲跟隨胡商開始進入中國。三國年間曹植所著《先帝賜臣鎧表》中,首次出現了“先帝賜臣鎧, 黑光、明光各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 今代以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的敘述,在此之前中國從無鎖子甲的記錄。

鎖子甲,這種舶來品,顧名思義是由鐵絲曲環,環環相扣而成的一種柔性金屬鎧甲。

鎖子甲的結構看似簡單,其實製作過程相當繁複。一領鎖子甲所耗費的鐵環數量不定,但一定與防護面積和編織層數成正比。如果將之分解,我們就可以發現這成千上萬的鐵環其實是由許許多多獨立的鐵環組構成,鎖子甲的層數便是由鐵環組的環數決定。

單層鎖子甲在編織時,遵循“二掛一”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先根據甲衣尺寸,預先組裝若乾三環組,用小於鐵環直徑的橫杆將這些三環組中的兩環穿連固定,而後以單個鐵環將三環組中未被固定之剩餘一環兩枚一組連綴,而後再朝單枚鐵環上穿兩枚鐵環,接著又以單枚鐵環連綴。如此反覆直至鎖子甲最終成型。

單層鎖子甲

雙層鎖子甲在編織時,則需要遵循“三掛一”原則,過程也相應要繁複許多。先取一個四環組,以橫杆穿過其中三環將之固定。而後暫時忽略剩餘未固定環,先以單個鐵環將橫杆上的左兩環扣到一起,再取另一枚單個鐵環將橫杆上的右兩環扣接,相鄰兩組必須以左壓右或右壓左的方式呈波浪式交錯連接,組成奇妙的雙層結構。這樣製成的鎖子甲網眼細密,防護性能相對單層編織結構大大提高。

鎖子甲的優點很明顯,鐵環連接的鎖子甲不同於鐵片穿綴的劄甲,紡織式的編織結構使得穿著更為舒適,同等重量下,能夠防護更多的面積,而且透氣性良好,打理保養簡便。

但舒適輕便的另一面就是防禦力不足。根據歐洲鎧甲研究者的複原試驗推算,擊破鎖子甲所需要的動能焦耳要小於劄甲。總體上,鎖子甲應對刀劍劈砍時效果較好,而應對鈍器效果最差,對抗銳器穿刺的防禦效果也不理想。

比如《晉書·呂光載記》記錄前秦征西域時,遭遇的龜茲軍,“便弓馬,善矛矟, 鎧如連環,射之不入”。說明傳統樣式的箭矢,在突然遭遇鎖子甲的時候顯得有些束手無策。但是不久之後,應對辦法就被想出來了。《唐六典·武庫令》中,有一種名為“穿耳箭”的箭矢,號稱“箭鏃細如針,力透網子甲”。穿耳箭這個例子說明鎖子甲在防禦力上還有不足,對方只要改變一下武器形製就可以破解其防禦。

當然,如果將鎖子甲鐵環縮小,那麽它的甲面會越發致密,防護效果越好,但是這樣也就基本等於放棄了鎖子甲輕便舒適的優點,而且其防禦力依然比不過劄甲。因此,雖然鎖子甲在唐代就被列入十三甲式之一, 但裝備量並不多。

但是,在當時的吐蕃地區,鎖子甲反而得到了大規模應用。吐蕃在唐代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政權,吐谷渾部控制區也曾經深入於闐和今天的克什米爾,獲得鎖子甲的途徑相對中原要便利得多。唐代《通典·吐蕃傳》中記載藏兵“人馬俱披鎖子甲,其製甚精,周體皆遍,唯開兩眼,非勁弓利刃所能之傷也”。在宋代,著名的吐蕃青唐甲中也包含有鎖子甲樣式。這種鎧甲對藏區的影響是那麽深遠, 以至於直到西藏解放前,活化石一般的藏軍依然時常披著鎖子甲出現在相機鏡頭中。

在元代,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在這個過程中元軍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大量鎖子甲,並將之應用到皮甲、劄甲上作為防護組件。於是元代成為中國鎖子甲的大發展時期。甚至在民間,鎖子甲也變得廣為人知,在元曲中“鎖子甲”一詞經常出現。

明代甲胄因深受元代影響,並且掌握了四孔拉絲機技術,明軍開始大規模生產並裝備鎖子甲,據明《武編》記載,當時明軍“各邊軍士役戰,身荷鎖甲戰裙,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這些鎖子甲不同於西方那種套頭式樣,而是如中國傳統劄甲般被分為披膊、前開對襟式身甲、下裙三大部分。同蒙古軍一樣,明代鎖子甲往往與劄甲相結合被製成複合甲。

清代鐵網甲,實際上也是鎖子甲,但是比常規鎖子甲編織方式更簡單、重量更輕,當然防護力也差些

後金剛剛崛起時,後金軍各牛錄的正丁、余丁就通過繳獲與包衣自製,裝備了大量鎖子甲。清軍入關後,鎖子甲與棉甲一起成了清軍主要甲胄樣式。在《清會典》中,清軍鎧甲共有明甲、暗甲、棉甲、鐵甲四種形製,這裡的鐵甲專指鎖子甲。其款式形同滿人馬褂,前開對襟小圓領,袖口為馬蹄袖樣式以便遮護手背,為護軍營專用。為了輕便減重,清代鎖子甲還發展出了另一種簡化版本——鐵網甲。相對於正規鎖子甲,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眼稀、環細、質輕、價低。此甲柔性相當出色,可與衣物合為一體,乍看確實猶如一張鐵網蒙在穿著者身上。在清代紫光閣二十五功臣像中,有三位均穿著相同製式的鐵網甲,可以推斷此甲在清軍中裝備數量不小。

本文摘自《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