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末推薦】家有青春期學生,怎麼辦?

歡迎訂閱《學生健康報》

郵發代號1-24

小澤,是一個活潑的男孩子,金秋九月上了新初一。隨著學業的增加,小澤每天作業寫得很晚,脾氣越來越大,小澤的父母對他越來越頭疼了。若是不管吧,問題越來越多,上課說話,隨堂測驗越來越不理想,老師的電話越來越多;管孩子吧,小澤這個不服氣,小嘴能說,滿口都是自己的小道理,父母一批評了,小澤反而不說話,要不就哭,要不就是氣憤不已,作業完成得更晚了。

小澤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開學僅幾周,南開大學附屬醫院(天津市第四醫院)青少年心理門診已經接診了多位家長,傾訴孩子不適應新生生活,不好好學習,還與家長頂嘴對抗。家長們的問題集中在——好不容易邁過小升初、中考升學關,初中如果打不好基礎,高中怎麼辦?上不了大學怎麼得了?

為了給眾多「焦慮」的家長解疑釋惑,本報記者專訪了該院青少年心理專家趙雙桅醫生,聽聽趙醫生是如何「開導」這些焦慮家長的。

所謂問題也是成長的困難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內心倍受煎熬。當初中生活遭遇青春期,作為孩爸孩媽怎麼辦?每一個孩子在成長時都會遇到各種各樣出乎自己意料的問題,所謂問題,也可以說是成長的困難。困住了,難住了,一個12歲的孩子會怎麼辦?他的父母又該怎麼幫助他通過人生中的這道「難關」?

趙醫生說,從生理角度來說,11、12歲~15、16歲屬於青春期,也就是個體由童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我們的孩子要完成生理髮育、心理發育和社會性發育日趨成熟的任務。而這個時期的發展是非常複雜、充滿矛盾的階段。生活在21世紀的孩爸孩媽已經意識到了這個階段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再是20世紀簡單粗暴稀裡糊塗的教育理念了。這個階段的「新爸爸新媽媽們」敏銳的意識到孩子可能處在叛逆期,不能過分管孩子,可是父母還是會擔心成績,小學階段是手把手一盯一的看著做功課,升初一了家長也無力輔導功課了,學校再怎麼改革主體還是應試教育。功課量的增加,也沒時間領孩子出去玩,看著孩子是又著急又心疼。

孩子還沒發育好,家長的要求卻到了

其實世界萬物萬事都有一把「萬能鑰匙」,這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開問題的法寶,還在我們的這個小家裡面,那就是互動溝通模式。其實當我們不斷地發牢騷、抱怨時,我們何不換位思考一下。孩子的大腦發育沒到完善,我們的要求卻到了。說句簡單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發育水準。而好多心理疾病的萌芽也是在這個錯層的溫床滋生起來的。

要理解孩子,站在新初一、新高一的大門,孩子首先遇到的是升學壓力,屬於適應性問題。不是每一個孩子心中都對升學後的學習生活做好了準備,孩子們需要適應,適應好了就順暢了。當然如果孩子一直是手把手管大的孩子,不建議家長一下子放手,要循序漸進,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放手,與孩子的需要持平,幫助孩子平穩過渡。

另外的一個話題,誰說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不需要父母的支持。趙醫生說,她在臨床中和這些孩子交流發現,孩子們很渴望父母的認可,很期待父母的大力支持,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事實上,生活中的孩子之所以不需要家長,是因為家長給的不是孩子想要的。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與家長溝通,是因為父母要說的內容孩子們都知道,大多數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道理連篇不實用」,這就是典型溝通不良的問題了。

有的孩子適合挫折教育,有的孩子適合鼓勵教育,要在溝通中去摸索。

最後,趙醫生希望父母們,不要一味責備孩子,要反觀自身。家長對孩子有期待,希望孩子過得好一些,走得穩一些、輕鬆一些,那麼,在小升初、中考這個階段,家長自身也經歷了一場創傷經歷,或者說成長經歷。心理學層面孩子的成長也是對父母保護圈的重創,一個要出,一個要保護,兩種力量的角逐,無論結果如何對於父母來說都是有一種挫敗感、無力感。新生活的開始就伴隨著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而這一部分屬於父母的,不是孩子的。

教學相長,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的成長生涯也不斷繼續。這時也可以開開「民主生活會」,討論家庭現象和問題,持續改進,陸續將主場控制權慢慢移交給孩子們。在家庭裡演練好了,就可以拿到學校、社會甚至整個世界裡去應用。

文:本報記者 李哲

編輯:張士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