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進中藥 第一百七十六期」【國粹中藥 菊花】: 疏風清熱;平肝明目

播放GIF

新葯醫療

全體修正人就是一個目標

生產世界上最安全,最管用的葯

-----修正集團董事長修淶貴

醫生學習篇

【藥名】: 菊花

【別名】: 節華、日精、女節、女華、女莖、更生、周盈、傅延年、陰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鏝頭菊、簪頭菊、甜菊花、葯菊

【性味】: 味甘;苦;性微寒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疏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

【主治】: 外感風或風溫初起;發熱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功效分類】: 解表葯;清熱解毒藥

名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2.《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製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3.《本草經疏》:菊花專製鳳木,故為去風之要葯。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入心、小腸,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肺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葯先入肝,肝開竅於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於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並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療瘡,血線疔尤為要葯,療者風火之毒也。
4.《藥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余邪。佐黃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疔腸紅,止下血。領石斜、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遊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製。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5.《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於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問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熱,必宜陰寒之葯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育過於大峻,未免大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6.《本草經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於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葯中可相需而用也。
8.《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菊花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本經》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鳳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鳳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靜鎮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鳳痛甚,至於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於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於下,故為目科要葯。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則血熱而絡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菊花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汙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謂清利血脈,而痹著濕邪,得以開泄,持論甚正。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隧積淤之濁血,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而遽疑《經》言之不可信也。《別錄》謂洽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是亦腎陰不足,而濕邪痹著為患,故其痛續續不息。菊花滋腎陰而清濕熱,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情肅泄熱之功用也。甄權謂治頭目風旋倒地,腦骨疼痛,則肝陽內風頭痛,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若風旋倒地,則血沖腦經,而失其知覺運動矣。又謂治身上一切遊風,令消散,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之症,苦泄清理,而風自息。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潔古謂養目血,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蓋亦養肝陰,滋肝血之意。雖其氣味清芬,然終非肝家氣葯。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療尤為要葯。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葯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河車、芙蓉葉、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纓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時膝者。治皆以內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

名醫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菊花,生雍州川澤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葉,五月采莖,九月採花,十一月采實,皆陰乾。
2. 陶弘景: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難以甘、苦別之爾。南陽酈縣最多,今近道處處有,取種之便得。又有白菊,莖葉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鳳眩,能令頭不白。
3.《本草圖經》:南陽菊亦有兩種:白菊,葉大似艾葉,莖青,根細,花白,蕊黃:其黃菊,葉似茼蒿,花蕊都黃。然今服餌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種,開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謂之珠子菊,雲人葯亦佳。唐《天寶單方圖》載白菊雲。元生南陽山谷及田野中,穎川人呼為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上黨及建安郡、順政郡併名羊歡草,河內名地薇蒿,諸郡皆有。
4.《本草衍義》:菊花,近世有二十餘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應候而開者,是也,《月令》所謂菊有黃花者也。又鄧州白菊單葉者亦入葯,余皆《醫經》不用。專治頭目風熱,今多收之作枕。
5.《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為甘菊,花小而黃者為黃菊,花小而氣惡者為野菊。
6.《綱目》:菊之品九百種,宿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劉蒙泉、范至能、史正志皆有《菊譜》亦不能盡收也。其莖有株蔓、紫赤、青綠之殊;其葉有大小、厚薄、尖禿之異;其花有於葉、單葉、有心、無心、有子、無子,黃、白、紅、紫、間色、深淺、大小之別;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單葉味甘者入葯。《菊譜》所載甘菊,鄧州黃、鄧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於山野,今則人皆栽植之,其花細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細子,亦可捺種,嫩葉及花旨可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采之。《神農本草經》言菊花味苦,《別錄》言菊花味甘,諸家以甘者為菊,苦有為苦薏,惟取甘者人葯。謹按張華《博物志》言,菊有兩種,苗花如一,惟味小異,苦者不中食。范至能《譜序》言,惟甘菊一種可食,仍人藥餌,其餘黃、白二花,皆味苦,雖不可餌,皆可入葯,其治頭風,則白者尤良。據此二說,則是菊類自有甘、苦二種,食品須用甘菊,人葯則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爾。故景煥《牧豎閑談》雲:真菊延齡,野菊泄人,正如黃精益壽,鉤吻殺人之意。

藥材規格

(1)毫菊 頭狀花序倒圓錐形或圓筒形,有時稍壓扁呈房形,直徑1.5-3cm。總苞碟狀,總苞片3-4層,卵形橢圓形,草質,黃綠色或褐綠色,外被柔毛,邊緣膜質,花托半球形,無托片或托毛。舌狀花數層,雌性,位於外圍,類立色,勁直,上舉,縱向折縮,散生金黃色腺點;管狀花多數,兩性,位於中央,為舌狀花所限藏,黃色,先端5齒裂。瘦果不發育,無冠毛。體輕,質柔潤,乾時鬆脆。氣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 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不規則扭曲,內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管狀花大多陷藏。
(3)貢菊 扁球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斜升,部反折,邊緣稍內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少,外露。
(4)杭菊 碟形或扁球形,直徑2.5-4cm,常數個相連成片。舌狀葯類白色黃色,平展或微摺疊,彼此粘連,能常無腺點;管狀花多數,外露。
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黃)、香氣濃鬱、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黃棕色,氣清香。①花粉粒黃色,類圓形,直徑22-38μm,有3孔溝,表面有刺,刺長3.4-7μm,每裂片4-5刺。②花冠表皮細胞表面以垂周壁波狀彎曲,表面有微細緻密的角質紋理。③苞片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質紋理。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6個。④花柱及柱頭碎片的邊緣細胞呈絨毛狀突起。⑤T形毛少見,大多碎斷,頂端細胞長大,基部2-5細胞。⑥腺毛少見。頭部鞋底形,4、6或8人細胞,兩兩相對排列,長徑32-127μm,短徑22-74μm,外被角質層。此外,有葯隔頂端附屬物及基部細胞、花粉囊內壁細胞、分泌道、纖維、子房表皮細胞等。

GROWTH

成長

用藥禁忌

《本草匯言》:氣虛胃寒,食少泄瀉之病,宜少用之。凡陽虛或頭痛而惡寒者均忌用。

藥材價格

走動一般,價格穩定;當地圓腰統貨價在2.5元左右。市場多是小批量走動。統貨價3 -— 3.5元不等。

名醫用藥

①治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卅穹各三錢。為未。每服一錢半,茶調下。(《簡便單方》)

②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③冶風眩:甘菊花暴乾。作未,以米饋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菊花(焙)、排風子(焙)、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夜臥時溫水調下三錢匕。(《聖濟總錄》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未)一斤,甘菊花(未)一斤,上二味和勻,取肥地黃十五斤,切,搗研,絞取汁八、丸鬥許,將前葯未拌浸,令勻,暴稍乾,入盤中,攤暴三、四日內取乾,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煉蜜二斤,同搗數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熟水下。(《聖濟總錄》夜光丸)

⑥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伯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煉蜜為丸。(《醫級》杞菊地黃丸)

⑦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未,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 《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後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療: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煎,頓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⑩治膝風:陳艾、菊花。作護膝,久用。(《扶壽精方》)

HO

ME

百姓葯膳

一、菊花蝦仁

材料:蝦仁400克、鮮菊花15克、青豆10克、雞蛋清30克。

【做法】:

1、蔥、薑、蒜切細末;澱粉(15克)放碗內加水調成濕澱粉(30克);將蝦仁放入碗中,加雞蛋清、黃酒、精鹽、濕澱粉拌勻上漿。

2、碗內放清湯、菊花瓣、黃酒、精鹽、濕澱粉對成芡汁備用;炒鍋內放入熟豬油,中火燒至四五成熱,投入蝦仁過油撈出;鍋內留油,放蔥、薑蒜末炸出香味,加入青豆、蝦仁,倒入芡汁,快速翻炒,淋麻油出鍋即成。

功效:蝦肉有養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氣滋陽、通絡止痛、開胃化痰的功效,雞蛋清具有清熱解毒作用,加之養肝明目的菊花,這道菜有養肝的功效。

二、菊花滾豬瘦肉片

材料:菊花瓣100克、菊花嫩莖葉150克、豬瘦肉150克、生薑絲少許。

做法:

1、菊花瓣放置淡鹽水、清水洗凈;豬瘦肉洗凈、切片;菊花嫩莖葉置沸水稍滾沸片刻,撈起。

2、在鐵鑊中加清水1000毫升(約4碗量)和薑,武火滾沸後,下菊花嫩莖葉、豬瘦肉片滾至剛熟,下菊花瓣、鹽、少許油便可。

功效:菊花滾豬瘦肉片具平肝明目、清熱除煩之功。

三、菊花燉豬腳

材料:菊花(最好選胎菊)15克、乾荷葉5克、紅蘿蔔250克、豬肉400克、生薑3片。

做法:

1、菊花、荷葉稍浸泡,漂洗凈;紅蘿蔔刮皮、洗凈,切塊;豬洗凈,切方塊狀,把各湯料一起放入燉盅。

2、加冷開水1250毫升(約5碗量),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

功效:有滋陰潤燥、養肝明目、益肺生津的功效,為秋燥時的家庭養生靚湯。

【版權聲明】

微信平台「聚焦新葯醫療」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

-長按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