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筆墨之間,有台時光機器

1

1933年的一個午後,鄭西諦(鄭振鐸)信步走進了北平琉璃廠的靜文齋。他是為了達成與魯迅先生約定的一個“小目標”:搜訪北平的格紙彩箋。太陽光淡淡射在罩了藍布套的桌上,鄭西諦翻著箋樣簿,驚喜地發見了齊白石的人物箋四幅,“神情色調都臻上乘”;吳待秋、湯定之等合作的梅花箋,“也富於繁頤的趣味”。

琉璃廠的箋紙素來是文人雅士案頭的清供,更是墨客騷人唱和詩文的佳品。鄭振鐸此前遍訪多爿文房商肆,歷時多年。魯迅告訴他,搜集箋紙成書,“便印一百部,總不會沒人要的。”

不遠處的筆店裡,匠人們正手舉製好的毛筆,映著南窗,一支支地剔去“賊毫”。他們老練地用手指搓捏著,“筆鋒”便一點點暗蘊於毫端。一兩毛錢一支的小楷可用上半年,魯迅鄭西諦二位先生編書之餘,是否購得幾支?實不可考。但當時舉凡商號記账、機構公文,懸壺開藥、鴻雁傳書……毛筆書寫是社會最主流的資訊溝通方式,就像我們今天隨手拍 “朋友圈”一樣天經地義。

2

晚清民國的四大名筆中,江西進賢縣文港鎮佔據了當時筆業的半壁江山,與名流雅士結下筆翰之緣無數。時光荏苒,古法制筆的技藝仍在傳承發揚。

製筆司機李小平的工作室就在文港鎮周坊村的一間老屋裡。幾年前,我們記者尋找老手藝,把李小平先生“挖”了出來。近年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複原古法制作毛筆。如在仿製唐代雞距筆的過程中,李小平逐漸理解了該筆在當時流行的背景:唐朝佛教興盛,活字印刷術尚未出現,雞距筆因為蓄墨多,可保證在蘸一次墨後,能連續書寫幾十個字,頗受抄經者青睞。

李小平先生

古人受製於資源條件,往往惜字如金。晉朝以前,古人多在一尺的竹木簡上書寫。聖人的經典語錄,也不過二尺四寸。真、草、隸、篆、行書相繼自由綻放,同時允執厥中、不走極端。尺牘之間,是人們生產生活高度凝練的精華,頗為貼合當時的生活節奏。

時代變快,製筆也相對變“慢”了。在他的“淳安堂”造筆間裡,李小平自1990年潛心研習,至今已從事這一行當28年。小小的毛筆,按照傳統工藝流程,細分可分為120道工序。他講究真材實料,不肯將就,上好的狼毫一年才能收幾斤。李小平先生為《三聯生活周刊》的手作定製款,中楷名曰“魚傳”、小楷曰“尺素”,取自秦觀《踏莎行》中的“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古人寄梅花、傳書信以表達心意,李小平希望大家能在紛繁的快節奏生活中,專注自己,放慢心靈。

3

與張口說話、鍵盤錄入相比,毛筆書寫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哲學意象奇觀。

落筆的那一刻,思想啟動。書寫的過程,構建了一條時間的延遲鏈。腦中思緒湧動,繼而傳導至臂,到腕,落於毫端,直至一個個字團凝固:每個字總在“追趕”心中此前的一念,卻又不是那一念。落筆之處,靜而知動,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所思所寫,一快一慢,大開大合。我們不斷用筆尖的進行時凝固過去時,用將來時關照現在時。四種時態之間,宛如有台時光機器,連通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載著書寫者,無限接近時光的真諦。

小小的毛筆正是帶領我們穿梭時空諸法的利器。這批毛筆,工藝為獨特的無披毛五層疊鋪法,蓄墨下墨豐潤,壽命倍於常規狼毫,可在萬字以上。筆頭入管一公分,出鋒一點八公分,穎長約四毫米,可使盈寸之間用筆使轉自然豐富,宜書寫小楷、抄經、手劄類。

“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國文化乃“通人之學”,毛筆毫端,是人的書寫與表達。如果您也愛書寫,不妨用用看,期待把感受告訴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