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利益與信仰衝突中的妥協與堅持: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價值悖論

利益與信仰衝突中的妥協與堅持:

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價值悖論

———論閻真長篇小說《活著之上》

小說以寫實的手法,娓娓道出了聶致遠讀博、就業、結婚、科研、評聘職稱等生活和工作的瑣事,內容是寫實的,但其意義卻是深遠的。當今的中國正處於市場經濟大潮的滾滾洪流之中,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和結構秩序早在20世紀後期就深入到了普通人的內心深處,並被普遍接受。然而市場經濟又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模式,一種價值信仰和意識形態,在一些人的心裡,它甚至是一種魔障:“時間就是金錢”。人們顯然已經越過了羞於談錢、談利的時代。功利導向、承認追求財富(利益)的合法合理,廣泛成為社會公眾普遍的基本共識。

1.1

利益最大化下的理想衝突

在我們的生活中,功利主義展現出了自身強大的世俗力量,並以生存的理由擁有著道義的合法性,進而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一切看似怪誕的表征背後,都可以在“市場”化的語境中找到其存在和解釋的理由。“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市場化的生動注腳。然而,這種實力強大的市場經濟規則又是以解構傳統的延續幾千年的人文精神和價值體系為代價的。市場經濟在提高人們生活水準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人們走進市場,並非為了尋求崇高的目的,而僅僅為了盈利。市場經濟儼然成為了當前包括高校在內的社會話語霸權,它已經取得了道義上的合法性和操作上的可能性,人們無法拒絕它的遊戲規則———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市場不承認有終極,也不認同理想主義,它甚至將人們形而上的精神意識拖拽到形而下的層次,實現功利化的淺層次。而令人非常困惑不解的是,如果丟掉了理想主義的支撐,人們又如何能抵抗金錢霸權,抵禦功利侵襲呢?

1.2

市場化下的焦慮

中國當代傳統知識分子就在這種市場化行為的經濟大潮中產生巨大心靈焦慮。與強大的功利社會相比,知識分子個體顯得渺小卑微。“那段時間我簡直失去了對世界的理解。錢,而且是一點點可憐的小錢,真的有那麽大的魅力?難道每個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提線木偶?錢倒是幕後的提線者?”“生存是絕對命令,良知也是絕對命令,這兩個絕對碰撞在一起,就必須回答哪個絕對更加絕對。”作者在文本敘事中不斷地提出類似的困惑與思考,揭示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在精神方面遭遇到的嚴峻而殘酷的挑戰。“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基本操守,他們從小讀著杜甫、李白、陶淵明、屈原、曹雪芹的詩文,接受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傳統價值觀的熏陶,踐行著自己的生活理想,淡利重義,維持著社會的平衡與秩序,傳承著千百年來的道義和良知。

1.3

當代價值觀的取捨

然而,社會是現實的,被市場浸淫多時的社會生態已然遭到了新秩序的重構,傳統知識分子推崇備至的“重義輕利”的人文精神在新的功利主義秩序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而“重利輕義”的歪門邪道竟暢通無阻,奉行者如魚得水,生活得風生水起。工具理性主義的物質利益觀已經全面滲入我們的生活體系中,因此,今天人們在譴責金錢對於人的品行的腐蝕壓迫的同時,正視現實經濟關係對於個人道德品格的真實含義,是特別必要的。正如小說描寫的那樣,形形色色的各類“潛規則”明目張膽地橫行於社會各個角落。以主人公聶致遠為代表的當代高校青年知識分子的就業、晉職、職稱評定等都存在巨大的灰色地帶。受傳統價值觀念熏陶的他們處於前所未有的矛盾和焦慮之中:放棄信仰,向世俗妥協就會一帆風順;而堅持良知和理想,則一無所有。人文精神被扭曲到了脆弱不堪的地步,傳統價值被無情肢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仿佛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價值悖論。

在理想和現實的夾擊之下,小說似乎向世人提出了一個重大的命題:作為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個體,他們要不要踐行人文精神和價值操守?是迫於生存現實的殘酷實際,蠅營狗苟地換取利益和金錢?還是始終如一地堅持信仰和良知,虔誠地守望著社會的光明?作品在看似舒緩的敘述卻鄭重地給世人提出了一個重大而又殘酷的問題,是放棄還是堅守?在生存現實與意義拷問不相容的悖論語境之中,中國知識分子的突圍之路在哪裡?作者借聶致遠學生賀小佳的短信“你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國;你怎麽樣,中國便怎麽樣;你是什麽,中國便是什麽;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給出答案。對中國當代知識分子來說,現實不是托辭,放棄不是理由,不論生存多麽艱難,堅守良知和信仰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放棄責任、退守個人生存空間世俗化的價值選擇,幾千年來從未在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取得過道義上的合法性,因而也沒有成為過他們作為一個群體的主流選擇。

作者:胡宏亮

來源:知網

聲明:所有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許可不可擅自商用,本文僅供學習交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