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楚?一篇文章讓你全搞明白

現代人看涉及古代的書籍和影視劇,往往一頭霧水。都是那麽英俊瀟灑的讀書人,為啥有的是秀才,有的是舉人,有的又是進士?

傻傻搞不清楚。我就是傻傻。

沒關係,今天咱就用一篇文章,捋一捋秀才、舉人、進士之間的關係,讓你搞明白為止。由於科舉制度最完備、最鼎盛的時期為明清兩朝,咱所介紹的內容,主要限定於明清兩朝。

童生:讀書人的第一個標簽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這是古往今來無數讀書人的標準形象。在明清時期,一個準備投身科舉洪流的讀書人,不分年齡、信仰、職業,統統叫做童生。按照《明史·選舉志一》的說法,便是:“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

所有的童生要甩掉身上的這個標簽,必須通過童子試。這是國家給所有童生準備的第一一道門檻。然而,說是一道門檻,卻有“三座大山”。這“三座大山”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縣試由知縣主持,府試由知府主持,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

如果你以“過五關斬六將”的精神,一鼓作氣通過了縣試、府試、院試,那麽恭喜你,你已經甩掉了童生標簽,貼上了第二道標簽:秀才。如果你在縣試、府試、院試中均獲得第一名,那麽恭喜你,得到了“小三元”殊榮。

如果你運氣不夠好,學習的書本知識又還了一些給老師,不幸止步於縣試、府試、院試之前,那麽對不起,哪怕你已經白發蒼蒼,兒女成群,依然還是一名“童生”。

根據記載,在清朝道光年間,廣東就出現百歲老人參加院試的事例。百歲老人,步履蹣跚地走進考室,與一幫足可以給他當孫子的小年輕一起考試——這場面,是喜劇還是悲劇?

秀才:見縣大爺不用下跪了

讀書人通過童子試後,就擁有了第二個標簽:秀才。秀才是一種通俗的說法,準確來講,應該是“生員”。

秀才不再是普通的讀書人,身上開始有了“功名”的光環,可以享受普通讀書人沒有的特權,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稟見知縣、見知縣不下跪、打官司時不能隨便用刑等。

秀才也分為三等:廩膳生、增廣生、附生。成績最好的叫廩膳生,國家按月給他們發放糧食,讓他們能夠安心讀書。成績其次的叫增廣生,增廣生沒有吃國家公糧的資格,但有可能作為“替補隊員”,升到廩膳生的行列。附生是指剛入學的秀才。

大家不要小瞧秀才。在明清時期,秀才在地方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代皇權不下縣。縣以下的範圍,往往依靠豪門、鄉賢等進行管理。所謂的鄉賢,便是以秀才為主體。這就意味著,地方上除了知縣外,就是秀才這一類人說了算。

舉人:能夠正兒八經當官了

明清時期,每三年一次在省城(包括京城)舉行一次鄉試。由於一般在秋季8月進行,又被稱為“秋闈”。主持鄉試的主考官,不再由地方官員擔任,而是由皇帝欽派。由此可見鄉試的規格很高。

只有秀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金榜題名者,便擁有了讀書人的第三個標簽:舉人。

從表面上看,舉人和秀才之間隻隔著一場考試,實際上他們有天壤之別。秀才也許擁有一些政治、經濟、身份上的特權,但永遠不是官員;只有考上了舉人,才真正擁有了官員的身份,成為了統治階級的一員。

這一點,從人們的稱呼上就可以看出。人們稱秀才,往往是“窮酸秀才”“落第秀才”,一臉不屑;而提及舉人時,總是畢恭畢敬地尊稱為“老爺”。在等級森嚴的古代,誰有資格被稱為“老爺”?當然是官啊。

舉人在地方上是很威風的。周星馳主演的電影《九品芝麻官》裡,狀師方唐鏡是一名舉人,他與周星馳扮演的八府巡按包龍星在公堂之上對陣時,因為包龍星罵他為“賤人”,就揚言要告上朝廷。裡面隱含的意思是:舉人不能受到地方官員的侮辱和責罰。

貢士:請不要把我叫做進士

如前所述,舉人有資格做官了。不過,憑借舉人身份做官,一般只是擔任地方上的事務性官員,如學官之類。如果想做更高級別的官員,必須得繼續參加考試。

明清時期,朝廷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會試。由於一般在二月(清朝乾隆以後改在三月)舉行,又稱“春闈”。會試的主考官身份就更高了,他們要麽是殿閣大學士,要麽是六部尚書,最差也是正三品的副都禦史。

有資格參加會試的考生,除了各省舉人外,還有落第舉人。由於會試集中了全國的佼佼者,錄取人數又有限(清朝最多一次錄取406名,最少一次錄取96名,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錄取人數少多了),所以競爭相當激烈。優秀如曾國藩、李鴻章,也是經過一次會試落第後,才金榜題名的。至於左宗棠,他三次參加會試,三次名落孫山,更是霉到姥姥家了。

通過會試的幸運兒,便是叫進士嗎?錯!並不是。通過會試的考生,被稱為貢士。貢士是讀書人的第四個標簽。擺在貢士面前的,還有最後一場考試——殿試。

進士:請你們叫我天子門生

殿試是科舉考試裡最後一次考試,也是級別最高的一次考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所以,所有通過殿試的考生都有資格被稱為“天子門生”。那是何等的榮耀?

然而,殿試的難度並不大,隻考策問,相當於寫一篇政論文。能夠進入殿試考場的考生,一般都有真才實學。那麽,怎樣才能拉開與其他考生的差距呢?訣竅只有一個:把字寫漂亮一點。明清時期,殿試考場流行一種字體“台閣體”“館閣體”。許多考生就是靠一手漂亮的“館閣體”,得到了主考官的青睞。

殿試的通過率也很高。在正常情況下,殿試的通過率為百分之百。這就是說,所有的貢士,最後都會變成進士。區別只是名次不同。

進士的名次由皇帝欽定禦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他們稱“進士及第”。二甲若乾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乾人,稱“同進士出身”。左宗棠畢生沒有考中進士,後來慈禧太后開恩,賜“同進士出身”,滿足了他的夙願。

進士是讀書人的第五個標簽,也是最威風的一個標簽。讀書人考上了進士後,大好的前程就擺在面前,拜相封侯不再是夢想。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