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的團隊不行,背後隱藏了什麽?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沒有帶不好的團隊,只有管理不善的Leader。

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我們的管理者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比如:

團隊成員的執行力很低,目標總是完不成?

團隊成員死氣沉沉,對待工作敷衍了事?

團隊缺乏成長動力,老員工跟不上團隊的節奏?

團隊缺乏新鮮血液,新人留不住?

團隊人心散漫,隊伍不好帶?

團隊都很努力,但卻沒有效率?

領導者行為作為個人和團隊合作在生產力和工作表現上的重要驅動因素,在搞懂高效領導力是什麽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清楚一些持續已久的錯誤思想,向高效邁進!

誤區一

要成功就要完美無缺

彼得 · 德魯克在其經典之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就這樣寫道:“由於一個人不可能在缺點上表現得很出色,因此索性就讓它們該怎麽樣就怎麽樣吧。只有當你充分利用優勢時,你才能創造真正的卓越。”

大量的行為研究都支持這個觀點,即當人們全神貫注於自己擅長且享受的事情時,他們的表現會更出色。

他們也會更具創造性、更敏捷、更具適應力,同時也會更自信、更滿足,並能在工作過程中發現更多的意義,從而更加迅速地成長和發展。

2009 年,蓋洛普谘詢公司通過對 1000多名美國員工進行的調查發現,在工作中,當員工利用自己的優勢去完成目標時,他們會感到更加投入,整體上也會感到更幸福、更有活力,身體也會更健康。

那些注重利用團隊成員優勢的管理者也會獲得更優秀的團隊表現和更大的成功。

所以,成為高效的領導者,是幫助人們或組織創建與個人優勢相匹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角色,而不是去試圖修複個人缺陷以迎合組織既定的任務和角色需要。

誤區二

領導者就要玩好“權力的遊戲”

對於當今世界而言,命令與控制的決策風格已經太過遲鈍,太不夠靈活了。一個運用權力和控制去操控下屬的人只是在逼迫人,而不是在領導人。

越來越多的組織學研究指出,這種領導風格常常會成為公司發展的絆腳石。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組織心理學家貝內特 · 泰珀,曾經評估出濫用監管權力會使美國公司每年浪費約 238 億美元 。

其他研究者也指出,專製型的領導方式對工作績效指標,如曠工和離職率有直接影響,甚至這種領導方式也是導致員工做出一些潛在的破壞或抵製行為的主要原因。

然而,民主的、真誠的、道德的、革新的領導模式,則與員工有更多互動,也更能依靠關係的優勢,其帶來的好處也都是得到充分證實的。

在一次採訪中,賈伯斯談到,蘋果公司的組織形式更像是一家初創公司,他和員工們每天都要找時間在一起討論,大家提出觀點,解決問題。

“我們的爭論都非常有價值。如果你想聘請優秀的人才為你工作,那麽你就必須讓他們做很多決定,同時你的公司也必須是靠頭腦來運作的,而不是靠等級制度。好點子必須要采納,不然人才就會流失。”

誤區三

找到理想工作,人生才有意義

追尋人生意義,意味著我們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實現自我,實現終極目標和終極使命。

在職場環境裡,這相當於是要找一個夢想中的工作,一旦我們找到這個理想工作,仿佛就能達成所願,從此以後就能永遠幸福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朱利安 · 羅特提出了“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他將人格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

具有內控型人格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具有外控型人格的人,則認為生活和選擇是由機會、運氣與外界環境決定的,和自己沒有關係。

如果你正等著雇主為你設計一份理想工作,讓你得以擁有意義非凡的人生和明確的終極使命,那麽你就已經把自己設定為具有外控型人格的人,你可能要為此等待很久。

而一個具有內控型人格的人在尋找工作時,往往是在積極地為自己尋找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他在尋覓、在發現,而不是在等待。

這兩種方式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有可能徹底改變你的生活和事業。因此,重要的並非是找什麽樣的工作,而是要明白你自己是什麽樣的人,弄清楚這個很關鍵。

“為什麽要工作?”究竟為什麽每天早上要從床上爬起來去上班?找到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容易,從那些入門級的工作或機械重複性的工作中尋找意義和目標更不會一帆風順。

但是,大部分的工作內容,多多少少都會以某種方式,通過一個更大的使命感來給人們提供一條有意義的成長路徑。

一位“高效領導者”在一天工作結束、自我總結時應該是要這樣告訴自己:“今天做的一切都是我應該做的。”而不是聳聳肩,自嘲地認為:“今天乾的活兒夠付房租就行。”

誤區四

只有成功才會幸福

泰勒在哈佛大學教授積極心理學時,在大學生中做過一個非正式研究。

泰勒問學生,在收到哈佛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是不是非常開心,甚至欣喜若狂。大部分學生給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泰勒接著問學生們,是否相信收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的自己,比他們人生當中,至少比在那之前的任何時候都快樂。大部分學生又一次回答“是的”。

畢竟,對其中大部分人來說,進入哈佛是一件夢想成真的事情。

他們可能在那之前都沒有真正享受過學校生活,因為一直以來他們都要承受保持成績領先的壓力,在各種學校事務或俱樂部領袖選舉中獲勝的壓力,以及拚盡全力留在校運動隊的壓力。

所有這些辛苦都只為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也許能夠確保他們一生的成就以及隨之而來的幸福。

學生們曾被反覆告知,並且他們自己也堅信不疑,只要進入這所世界頂級名校,就為人生做好了一切準備,一旦實現了這個目標,他們的壓力和掙扎就會立刻煙消雲散。

而泰勒最後的問題是,他們現在是否幸福。這次大部分學生的答案卻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像我們大部分人一樣,學生們並沒有準確地預見到成功給他們帶來的真實影響並不如自己之前想象的那樣。

上述研究,再結合我們大部分時間的觀察、互動及個人體驗,都確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成功(原因)能夠帶來幸福(結果)”這個大家都覺得是常識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實際上應該反過來描述這個因果關係:幸福(原因)導致了成功(結果)。

心理學家柳博米爾斯基在其著作《幸福有方法》中認為,人們所謂的幸福,有40% 是不受基因或環境決定的,而是由我們的選擇決定的。

那麽成為一個高效領導者的正確路徑又是什麽?我們又如何才能收獲幸福以及隨之而來的成功?其背後的核心理念是,通向卓越和成功 最好的路就是做一個幸福的人,除此之外再無他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