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氣虛要吃,腎虧要吃,美容養顏更要吃!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中藥療效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葯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朮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朮、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臨床應用

1、高血壓病

2、缺血性心臟病

3、急性腎小球腎炎

4、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5、銀屑病

6、糖尿病

7、慢性鼻炎

8、骨質疏鬆

食療功效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蔘均屬補氣良藥,人蔘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氣象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黃芪建中湯

配方

黃芪15g、桂枝30、白芍60g、生薑30、甘草20g、大棗12個、飴糖約100g。(按原方比例)

製法

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飲用。

功效:

重在溫養脾胃,是治療虛寒性胃痛的主方。用於氣虛裡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

黃芪補肺飲

配方:

黃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薑10克,大棗10個,煎湯飲。

性味:

甘,微溫。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功效:

本方重用黃芪補氣,並鼓舞氣血運行,以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用於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或半身不遂。

當歸黃芪烏雞湯

原料:

烏雞肉250克、當歸5克、炙黃芪25克。

做法:

烏雞肉洗凈切塊,當歸、黃芪洗凈,一齊置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調味即可食用。

注意:

黃芪應選用炙黃芪也叫熟黃芪,當歸應選擇甜當歸,使用當歸頭和當歸尾最好。黃芪當歸比例為5:1,如果比例錯誤,燉出來的湯苦澀難喝。

功效:

氣血雙補,固腎調精。適用於月經病氣血不足、腎虛者,症見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淡,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酸,面色蒼白等。

參芪大棗粥

原料:

黨參20克,黃芪15克,大棗10枚,大米100克。

做法:

先水煎黨參、黃芪。慢火煮40分鐘後,去藥渣留汁,入大米、大棗共煮成粥即可。每日1劑,分1-2次服食,7天為一療程。

功效:

以黃芪、黨參補脾益氣,用大棗協同奏效。用於脾虛氣弱,體倦乏力,自汗,飲食減少,或易於感冒。健脾益氣和中。適用於慢性胃炎病久體弱,症見神疲納呆、畏寒肢冷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