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高鐵10年 為什麽這些城市成了輸家?

  中國高鐵10年,為什麽這些城市成了輸家?

  來源:吳曉波頻道

  中國的第一條高鐵,是2008年8月1日開通的京津城際鐵路,到了今天已經走過了1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10年裡,中國高鐵的裡程數從最初的9000多公里增加到了2.5萬公里,佔到了世界總裡程數的2/3。

  我記得當年有一位日本的財經專欄作家,叫作加藤嘉一,他在京津城際高鐵的衛生間裡看見了一隻臉盆,上面貼著一塊小鋁片,他悄悄地把小鋁片掰開之後,發現了“Made in Japan”幾個字,然後他就回去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高鐵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只是拚裝起來的龐然大物,連一隻臉盆都要從日本進口。

  但是到了今天,我相信加藤嘉一在任何一列中國高鐵上,都不會再見到這樣的景象了。

  如今的中國幾乎已經掌握了高鐵所有的核心技術,高鐵已經成為了中國對外輸出的一張名片,與智能手機、共享單車、網購一起被國際友人稱為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隨著這場高鐵大運動,中國中部地區的經濟面貌也發生了變化,人流、物流、資金流不斷地向中部的中心城市聚集,包括鄭州、西安、武漢、重慶、合肥和昆明等城市,中部地區的經濟由此而崛起。

  但如果我們認真地算一筆十年經濟“小账”,就會發現在這場高鐵大運動中,真正受益的其實是超大型城市,三四線城市反而出現了產業和人才大流失的情況。

  最近我看了一份報告,它研究了京滬高鐵和滬漢蓉高鐵對沿線36座三四線城市的影響。其中,京滬高鐵途經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和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個省;滬漢蓉高鐵起於上海,途經南京、合肥、武漢、重慶等城市,終點在成都。

  從人口集聚度來看,高鐵沒有幫助三四線城市起到集聚人口的作用,有58%的城市的常住人口比例出現了下降。山東泰安、安徽滁州、江蘇昆山、湖北荊州、重慶豐都、湖北天門等幾個城市,人口淨流出最為嚴重。

  從GDP增速來看,高鐵開通後,京滬高鐵沿線50%的城市,滬漢蓉高鐵沿線60%的城市,它們的GDP增長率跟所在省份相比都出現了下滑,跑輸了全省平均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江蘇的昆山,安徽的全椒、六安,湖北的巴東等城市,高鐵開通之前它們的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準,但在開通後卻跑輸了全省平均水準。

  從公共財政收入佔全省總財政收入的比例來看,京滬高鐵沿線有50%的城市出現了下滑,而滬漢蓉高鐵沿線超過70%的城市出現了下滑。

  從居民可支配收入看,滬漢蓉高鐵沿線超過80%的城市出現了下降,其中,重慶的合川區、潼南縣下降最為嚴重,分別下降了35%、20%左右。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發現這些沿線三四線城市的人口、GDP、公共財政收入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跟過去幾年相比沒有得到增長,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也不足為奇。

  因為高鐵的開通之後,會提高超大城市和省會城市對人才、資本的吸納能力,而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和產業也更願意向中心城市流動,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支持。

  可以說高鐵使得中心城市對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形成了一種虹吸效應,高鐵大發展的背後是中國超大型城市崛起的新事實。

  香港交易所的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曾經說過:因為有了高鐵,未來中國城市的主力格局就變成了3+6,也就是3大城市群,加上6個主力城市。分別是環北京城市群、環上海城市群、環深圳城市群,香港和廣州都在環深圳城市群裡;而6個主力城市分別是南京、合肥、武漢、長沙、重慶、成都。

  而我認為還需要加上一個昆明,3+6或者3+7這種模式,會成為中國未來超大型城市的一個新格局,在這個新格局的生成過程中,高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責任編輯:王瀟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