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產劇能否成功,全靠編劇的筆杆子?

文丨於秀娟 ; 來源丨國家廣電智庫

我國早已是電視劇生產大國,每年生產電視劇1.5萬集左右,但是能夠在有影響力的平台播出,能夠被觀眾們追看的優秀電視劇屈指可數。

近年來,總局一直在提倡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有一些電視劇只是披著現實題材的外殼,卻沒有現實主義精神的靈魂,觀眾廣為詬病。劇本乃一劇之本,要提升現實題材電視劇品質,必須從編劇創作環節抓起。

落下去,扎根生活

按照恩格斯的理論,現實主義創作除了細節真實之外,還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描繪真實的現實關係,同時還要刻畫出推動現實生活發展的歷史潮流。對照這些要求,我們的電視劇是不是應該有所反思?

比如,不刻畫社會關係的運轉,也不描寫人物內心深處的遊移與困惑,觀眾看到的是滿眼的別墅、豪車、面無表情的俊男靚女,這算得上“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不觸及社會現實、不反映社會矛盾,只是簡單設定婆媳、情侶、職場等各種外在的人際衝突,津津樂道於個體悲歡、杯水風波,能稱得上“現實主義創作”嗎?

跳出小我,深入生活,作品接地氣,才有人氣。“懸浮劇”之所以“懸浮”,一定是無根,或者根不深。時代的痛點、熱點、亮點,都應該是編劇們創作的焦點。

著名編劇彭三源認為“生活”和“時代”才是最偉大的編劇,改革開放四十年,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絕好的素材,只要編劇們肯下去採訪,都能有重量級作品出來。確實,現實生活本身已經很精彩,編劇有時候只要忠實紀錄就足以構造出精彩的作品。

電視劇《黃大年》雖然創作周期很短,但是成功塑造出了一個有著滿腔報國熱情、同時又有血有肉的愛國知識分子形象,主要原因就在於整個故事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劇本創作建立在大量實地調研、採訪、研討的基礎上。

地氣中有人氣,日常生活中有文化觀、價值觀,優秀的影視劇就是要在真實客觀地展現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累積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

飛起來,高於生活

現實主義作品不是現實生活的“翻版”,扎根生活並不等於同於照搬生活,飛得太低容易釀成事故,所以,影視劇還要懂得在接地氣的基礎上拉升,使故事更有普遍意義。

最近熱映的影片《我不是藥神》前半部分將主人公塑造成了一個為了謀利而走私的藥販子,以致於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提出了抗議,但是這種處理為人物後來轉變成一個寧可賠錢、甚至進牢房也要救人的“藥俠”作了欲揚先抑的鋪墊,避免了高大上、假大空的人設帶來的不信任感和疏離感。同時,和原型不同的另一點是主人公不再是一個白血病患者,而是健康人,隨之整個故事就從白血病人群的自救行為變成了健康人群對因病致貧人群的救助,直到國家參與進來,政府行為代替了個人行為,主題進一步升華,影片產生了更加振奮人心的力量。

影片所作的這些改變都是基於生活真實基礎上的藝術真實,蘊含著更高的審美理想,是對現實生活的濃縮、優化和升華。雖然電視劇美學體系和電影有所不同,但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基本原則是相通的。

補上哲學這一課

中國編劇們除了學會講故事之外,還應提升哲學素養。社會現實是紛繁複雜的,各種現象、各種思想、各種矛盾糾纏在一起,如果隻停留於描繪生活現象表層,作品就會淪於瑣碎無聊、蒼白無力,因此編劇們必須具備較高的哲學素養,對社會、對歷史、對人性,觀察更細致、認識更深刻,有自覺和警醒,才能“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觀眾才能從作品所講述的一時一地的故事中,知曉過去、看清當下、預見未來。

比如,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潛伏》之所以能成為諜戰劇中的佼佼者,不僅因為其展示了敵對雙方扣人心弦的智力較量,更因為作品刻畫出了歷史前進步伐的不可阻擋,以及個體在歷史大潮中的身不由己卻依然要投身其中的信仰的力量。試想,如果該劇隻停留在第一個層面上,觀眾們會以置身事外的心態旁觀,但是當作品進入第二和第三個層面時,觀眾油然而生悲壯與悲憫的情感,更能理解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更願意接受作品表達的思想內涵。

不過,無形的思想需要有形的載體作為顯示器,影視劇對現實的哲學觀照最後還是要落實到引人入勝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人物和精彩精辟的台詞設計上,不能故作高深、故弄玄虛,否則反倒會引起觀眾反感

加大對優秀劇本和編劇的扶持力度

處於電視劇產業鏈上遊的創作環節至關重要,目前卻也是最薄弱的環節。因此,提升劇本品質,不僅需要編劇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主管部門的扶持和幫助。

一是多設定編劇類的獎項,且在頒獎環節凸顯編劇獎項的重要性。國內電視劇編劇主要獎項有飛天獎、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白玉蘭獎等。這些頒獎典禮中,編劇獎項往往安排在比較靠前的位置,而壓軸頒發的一般都是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等,有編劇當場表達不滿,認為這就是中國電視劇編劇被邊緣化的體現。此外,各類電視劇節展的宣傳海報、文稿中,打出的幾乎都是明星牌,用以吸引人氣,而付出更多心血的編劇們幾乎沒有露臉甚至被提及的機會。市場需要引導,優秀的編劇是讓電視劇產業鏈成為可能的根基,建議今後的電視劇獎項中不僅要增加編劇類獎,還要大力宣傳優秀的編劇,讓他們也成為“明星”,樹立品牌,整個產業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加大對優秀電視劇劇本的遴選和扶持。總局發布的《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乾政策的通知》規定,加強電視劇劇本扶持,形成價值內涵和藝術品格相統一的優秀劇本遴選、資助、推介機制。總局每年開展優秀電視劇劇本扶持引導項目申報評審工作,對於重點扶持劇本獎勵300萬元,一般扶持劇本90萬元。建議此類評審擴大評選範圍,目前的參評項目均為已進行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或通過重大題材立項審批的劇本,作品經過層層選拔,本身已經比較成熟,而那些更大量的底層劇本的遴選和扶持工作還有待開展,這些對年輕編劇更重要,更具有引導性和激勵性。

三是加大對編劇隊伍的培養。《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乾政策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加強電視劇人才培養,並指出了多條培養路徑。目前關鍵是能否落到實處,以及效果如何。編劇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理論功底,但學校培養只是路徑之一,更多還需要行業的鍛煉和實戰經驗。目前國內已經有不少公司在做編劇人才培養工作,如星易和影視舉辦的星引力編劇計劃、編劇幫定期舉辦的線上線下培訓、雲萊塢舉辦的中國新編劇大賽等,都是幫助年輕編劇成長的通道。隨著中外影視劇合拍的深化,當下還出現了引進劇本的合作模式,如同當初引進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一樣,這是快速彌補劇本環節薄弱的強心針,中國編劇們從中可學習到國外編劇創作的先進經驗。但是猛藥只是暫時用來起輔助作用的,模仿、學習之後的創新,才是中國電視劇創作的長久之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