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假布景、假人物,幾多現實劇“不現實”





《談判官》《南方有喬木》《北京女子圖鑒》(圖),人設、劇情都和現實有一定差距。

  現實題材劇成主流,觀眾認可作品不多,新京報專訪編劇宋方金、導演崔亮,解讀原因

  隨著古裝、玄幻等類型劇開始“退場”,現實主義題材幾乎佔據了目前電視劇市場的半壁江山。曾有數據統計,從2017年至今,僅標簽為“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就超過40余部。但新京報粗略統計了這些作品的評分發現,大部分作品都不足6分,甚至4分以下也屢見不鮮。觀眾對於這些劇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人物階層高,沒共鳴感”、“故事仍是瑪麗蘇”以及“房子太高大上”這幾方面,現實主義題材似乎成為了瑪麗蘇情感劇的又一個“外衣”。究竟什麽才是現實主義題材?為何“偽現實主義”層出不窮?為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編劇宋方金、《親愛的她們》導演崔亮等業內人士。

  弊病一 布景假大空

  除了人設和劇情不貼合生活,很多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布景也超出了生活。例如《親愛的翻譯官》中,黃軒房間裡的書都是貼面的假書;《我的!體育老師》中張嘉譯的房子裝修如同樣板間,缺少很多溫馨感。相反《美好生活》等劇中布局較小、物品較雜亂的布景反而引起觀眾共鳴。

  崔亮表示,很多劇方會認為布景高端、色調明亮的布景,會讓片子顏值更高。而且,現在的影視劇幾乎都採用三機,甚至四機拍攝,加上燈光、劇務、工作人員,如果是現實中100平米左右的兩居室,拍攝起來難度會很大。“但這樣也容易走入誤區,就是為了大而大,為了方便拍攝而太誇大,尋找特別漂亮、高端的房子,這樣反而會是一味拔高。”在崔亮看來,目前觀眾想看到的品位傳達,並非好的家具陳設、天天開跑車住洋房,“觀眾會覺得這樣的跟他們的現實生活脫節。”

  弊病二 人物非群像

  主角人設過於高大上,或過於個體化,也是目前現實主義題材劇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例如《我的前半生》的男女主角都是谘詢界的高管,《談判官》講述了商務談判官和富二代的愛情故事。現實主義真正需要講述的底層小人物卻屈指可數。

  崔亮表示,中產階級以上的職業離大部分觀眾較遠、很難產生明顯的參照,因此對於創作者來說難度較小。觀眾對於這些職業,會覺得“這個我不太了解,他們的生活可能就是這樣吧。”但對於跟自己很像的人物,他們會覺得“他這個好假,跟我生活完全不一樣。”因此很多編劇都是閉門造車,但真實的現實主義需要到生活中體味人間的酸甜苦辣。

  宋方金也表示,好的創作者,能夠讓觀眾在一個人身上看到很多人,“一是這個人物的個性,一是人物的共性。個性使人物超拔於其他人物,共性使人物成為典型。所以魯迅寫了阿Q,寫了祥林嫂,寫了孔乙己,這都是通過寫一個人而代表了廣大群體的優秀例子。創作的技巧不難,主要是創作者能不能真正體味生活創作。”

  原因

  不從生活出發 而從生意出發

  為何“偽現實主義”頻出?業內人士認為:資本對現實主義作品的需求變大,但創作者對現實主義題材拿捏又不到位,便會造成現實主義變成“快消”的現象出現。

  崔亮:首先,現實主義題材的戲非常難寫,它需要有很準確的話題敏感度,以及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在這基礎上,創作者也必須有扎實的寫作功底,才能將人物群像塑造得生動傳神。但現在由於資本的介入,各平台對於這類作品的需求變大,衛視、網絡都需要極大的片源儲存,因此從業人員的水準要求也相應降低了,現實題材變成快消品,“泥沙俱下”必然會出現品質良莠不齊。

  宋方金:所謂“偽現實主義”,就是因為創作者沒有吃透生活,沒有貼近人生。並不是現代劇天然就具有了“現實主義”的基因。現在的影視創作,很多都是從生意的角度出發,不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這種初心很難達到現實主義的高度。其實創作中的技術問題並不難解決。

  前景

  現實主義題材正在試水階段

  宋方金:現實主義並不是一種題材,而是一種態度、一種風格。歷史、科幻也可以拍得非常現實主義。反過來,現實題材也可能拍得非常的架空、虛無、懸浮。最重要的還是創作者必須保持初心,貼近生活創作。

  崔亮:現實主義題材受到追捧,證明了影視市場的繁榮,但另一方面,如何在資本介入下保證品質,這也是現實主義題材從興起到發展,必然會出現的一個階段。對於現在的導向,整個影視業其實都在集體試水。比如到底什麽才是現實主義題材?是行業劇還是家庭劇更能把握住現實主義?目前都還在探索。總要有一些做得不足的作品出現。但最重要的還是看創作者是否用心去體驗生活。

  數據說明:新京報記者盤點了36部2017-2018年開播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網絡評分在6分以上的隻佔33%,8分以上2部,7分以上3部,6分以上7部。評分在6分以下的電視劇約佔67%,超過一半。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