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電子企業敗走世界舞台的真假面

日系企業又關門了。

3月28日,索尼公司宣布現任董事長平井一夫將在6月18日正式退休;同日,索尼移動發布聲明稱,位於北京的索尼移動旗下生產企業——北京索愛普天移動通信有限公司(BMC)於2019年3月底停止生產,而這背後是索尼的手機業務在2018年中大幅“縮水”,累積虧損上千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為62億元。

儘管這樣的消息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但放在一起還是挺驚人的。

此前,日本最大媒體《日經新聞》報導:“松下集團,由於多年虧損,經營不善,準備出售松下集團位於中國的工廠,標價是4.5億美元。”

另一個側面是,在世界500強榜單中,1995年共有149家日本企業名列其中,20年後只剩下54家。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當年的日本彩色電視六巨頭,除了索尼、松下,其他品牌都被中國企業“接管”。

財報虧損、各地裁員、售賣大樓……已經成為日系企業的“日常”。

大家都在驚歎他們到底怎麽了的時候,響鈴想說說他們敗走世界的真假兩面。

“假面”:以退為進,戰略轉移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索尼如今的份額不到1%,所以裁員關廠成了必然動作。不過,有部分黯然“離席”的日企和索尼一樣,退,是為了進。

1.舍“車”保"帥",先讓自己活下來

簡單地說,就是“割股療傷”,砍掉短期盈利無望的邊緣性業務,並保留革命火種,繼續前行。

北京索愛普天移動通信有限公司(BMC)關廠之前,多次因勞務糾紛成為被告,2017年還因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被行政處罰。這家過去生產、製造電腦、平板電腦、電子產品(不含表面處理作業)、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及產品的工廠並不能在未來為母體貢獻更多的營收,甚至業務都在邊緣地帶。

按照官方說法,索尼會把生產轉移至泰國的工廠,同時把部分生產外包給合約製造商,目的是在2020年4月開始的會計年度將成本減半,最終實現智能手機業務的扭虧為盈。再說之前索尼已經通過出售電腦業務和電視機業務實現盈利。

所以猶如紅軍長征,輕裝上陣成了他們的必要一步。

2.放棄“台前”押注“幕後”,作為供應商依然在賺錢

簡單地說,就是將業務重心從to C業務重點轉到to B/to G。比如過去是電視整機品牌,現在主要做電視機液晶面板的零組件供應商。

相關數據顯示,LG顯示器公司(LGD)就是全球最大液晶電視面板製造商。在2017年全球電視面板出貨量排行中,LGD以5085萬塊位居首位,儘管京東方窮追不捨,LGD在65英寸和75英寸面板的出貨量上仍分別增長了38.5%和132.7%。這也意味著,在京東方10.5代線大規模投產之前,LGD有可能繼續保持其在大尺寸電視面板領域的老大位置。(當然也有數據說,2018年京東方面板出貨量已經超過LGD。)

另一家日系企業夏普也是,儘管其電視產品離大眾用戶越來越遠,但其液晶面板業務依然是行業翹楚。

他們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依然活躍在電子行業上遊的供應鏈中,並且享有足夠的話語權。比如定價上,一旦液晶面板價格上漲,電視整機廠商就不得不向消費者漲價,以獲得微小的利潤空間,某種意義上,整機廠商也是為他們在打工。

3.產品替代,暫時性“隱退”

這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發展大潮下,產品進行周期性更替,日系企業或主動或被動處在這波周期的“低谷”中。

比如過去日系的電視機、錄影機、錄音機、卡拉OK機、照相機等風靡全球,現在全球流行的是智能手機、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

而且還有一些日系企業可能是“圍魏救趙”,曲線回歸。比如索尼,儘管其手機硬體業務發展受阻,但在影像、遊戲等方面如魚得水。近日索尼在宣布關停北京工廠的同時,也決定將自己虧損的手機業務和影像、娛樂業務重組,合並為同一個部門。這或意味著索尼的硬體業務還有較大變數,索尼未來極有可能通過遊戲和網絡業務的強力支持,在消費電子業務上東山再起。

所以,從假面看,日系企業和其他國家的企業一樣,同樣追究商業目的,同樣為了利潤,只是在大經濟周期之下,調整自己的商業步子而已。

“真面”:老驥伏櫪,但時不我待

當然,日系企業集團啞火,還有更加現實的一面。比如有人歸結為日本人跑得太慢,只顧守著自己的老本行,錯失這個時代。以響鈴看,主要也是三個原因。

1.錯失經濟浪潮,文化在“作祟”

表層看是因為沒有及時跟進這波技術浪潮,為用戶帶去創新性體驗。比如2013年,夏普就推出了全面屏手機,成為“全面屏鼻祖”,但稚嫩的產品、糟糕的體驗並沒有打動用戶,最後被三星S8搶得先機。

往裡看這是因為日本文化在影響企業發展進程。

表現一是反應速度慢,大企業病重,害怕承擔風險,不敢冒進創新。最近20年,美國出現了facebook、twitter、AWS等優秀企業;中國誕生了百度、阿里、騰訊、小米、滴滴等創新公司,但日本並沒有繼承者。

表現二為日本人缺少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日本人人想進大企業,一個工作定終身。而對比美國矽谷,人人強調自我想法的實現,講求創意和價值;中國則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表現三是體制僵化,缺少活力,日本多數成名企業都是家族式企業,基本是“一言堂”,領導決策層年齡大,權力也大。“東芝造假”事件就是最好的實例,東芝底層員工即便知道“假账”會對品牌造成毀滅性傷害,但無法改變上級的意志,最後只能望洋興歎,或“隔岸觀火”。

2.與市場“水土不服”,活在自己的節奏裡

比如當年“安卓機中的蘋果”索尼,一直堅持高價,但用戶更加看重性價比;而且在智能手機高速發展,同行押注技術,蒙眼狂奔時,索尼在手機業務上研發投資卻不緊不慢,喪失主動權。在一些關鍵性技術上,索尼也沒有更好地去適應市場。比如手機攝影上,因為沒有對攝影進行防抖處理導致成像效果差;行業都在推雙攝時,索尼也無動無衷。

再比如夏普,埋頭搞研發,卻忽略了市場的真正需求。儘管在液晶面板研發上陸續推出四原色液晶電視、氧化銦镓鋅液晶薄膜晶體管顯示器技術等,但消費者並不埋單,反而選擇了別家。

松下的中國公司也是,戰略方向由日本高管說了算,並沒有做出完全貼合中國市場的行銷策略,底下的中國員工也陽奉陰違,士氣低落,最後慢慢落後於對手。

3.在不可控風險裡,沒有走出來

三星手機的衰落可以說從爆炸門開始,三星Note 7儘管有驚豔的曲面屏、唯美的珊瑚藍配色,以及先進的虹膜識別加持,但因為“爆炸門”,成了史上最大的產品危機。這種不可控風險同樣也讓不少日系企業栽了跟頭。

2006年2月,東芝集團以54億美元接近3倍溢價的代價收購了西屋電氣,涉足核電領域,當時核電產業正處於上升期。可惜2011年爆發的福島核電站洩露事件使得核電發展頃刻進入冰河期,全球核電站面臨關閉潮,日本政府當即關停國內所有運營中的核電站。從此東芝核能業務遭到重創,旗下核心核電子公司西屋電氣也陷入高額虧損。受此影響,東芝也深陷虧損泥潭,一蹶不振。甚至每月虧掉50億元人民幣,一年虧損610億元人民幣(大約88億美元),創下日本企業虧損的紀錄。

總之,日系電子產業的沒落,一部分是主動撤退,一部分是全球化競爭中優勝劣汰的結果。但我們依然可以相信,有一天,這些企業會出現在另一張產業名單上。

(編輯:孫家佳 校對:顏京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