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老漂族的異鄉困境:想跳廣場舞但沒法參加,不然孩子誰看呢?

為了幫助兒女照顧孩子,背井離鄉,來到兒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被形象地稱為“老漂族”。“老漂族”已不是個別家庭的特例——根據2015年國家衛生委顯示,中國的老漂人口將近1800萬人次。特別是二胎全面放開之後,老漂組群體不斷擴大,漂泊時間也不斷加長。在本期推送中,小編們通過搜集和分析公開數據資料,梳理有關政策,結合採訪和實地考察,旨在更清晰直觀地為大家剖析“老漂族”可能面臨的生活困境。

全文字數:4588字

閱讀時間:14分鐘

來北京的第7個月,田秀英仍然不習慣讓自己閑下來。

67歲的田秀英老家在吉林長春,今年春天和老伴一同來到北京,為女兒照顧孩子。患有中風的她腿腳不是非常麻利,但裡裡外外的家務和照顧外孫的責任她可一點不敢耽誤。為了節省女兒的開支,她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去附近的一家超市做清掃工作。

像她這樣隨家庭成員流動的老年人,如今被流行地稱作“老漂族”。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做了一項針對流動老人健康服務的專題調查。數據顯示,流動老人約佔流動人口總量的7.2%。和田秀英一樣被貼上“老漂族”標簽的人,全國還有1800萬人左右。2015年,北京市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北京老人中戶口地和居住地分離的佔比約28%。但要是追溯到5年之前,這一比重還不過10%。

流動老人佔人口比例

相較全國而言,北京市的老漂族們呈現出哪些特點呢?我們為他們做了一個畫像。

因照顧晚輩而離開戶籍所在地的老人,是“老漂族”中最為常見的群體。遷至北京市居住的老人裡,照顧子女和孫輩者佔比高達55%。雖然自2015年開始,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由此前的逐漸上升轉變為緩慢下降,但有學者指出,隨著生育政策的調整、育兒方式的日益精細化、養育成本的日益升高,將會有更多的老年人投身到照顧孫子女的工作中來,“老漂族”數量增長或成趨勢。

北京市流動老人流動原因

隨遷老人雖能與異鄉與子孫團聚,但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在幫助承擔家庭養育的過程中,還承受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在醫療方面,他們面臨著“看病難”的問題。

身在異鄉的醫療困境

國家衛計委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顯示,在北京,超過83%的流動老人參加了醫保,但其中97.8%的老人的參保地點不在北京。無論是獲得北京戶籍的新京籍老人,還是辦理了居住證的隨遷老人,或是像田秀英這樣在京時間不長的老人,都無法將醫保關係從原參保地轉移到北京,他們都面臨著醫保異地報銷的難題。

根據《北京市人口形勢分析報告》,至少有22.3%的流動老人飽受慢性病的困擾。相較於住院治療,他們對門診治療的需求更為廣泛和頻繁。但截止到2018年12月,只有長三角地區和津冀地區成為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的試點。在全國其他地區,隨遷老人大多數時候只能自付門診費用。

流動老人健康狀況及健康行為圖

徐梅表示自己不會在北京看病。她說:“要是在北京看病就是全費、自費,太貴了,俺們掙得少,黑龍江的退休工資很低,2000多塊錢,那麽一點點工資,去醫院兩趟就沒有了。”為了減輕風濕帶來的疼痛,她堅持每天在腿上貼一張艾灸貼,並把這種方法叫做“綠色醫療”。

有的隨遷老人如同候鳥般周期性地往返於北京和老家,把回老家作為看病的好時機。77歲的張秀跟著大女兒在北京住了十幾年,已經有了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但每年6月到10月,她都會回到老家山西大同,一為避暑,二為體檢看病。

2017年9月,全國範圍內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開始實施。雖然這項政策的適用僅限於住院費用,許多“新京籍”老人和在北京長期居住的隨遷老人仍從中受益。當在北京發生住院費用時,以前他們只能墊付全部費用後回參保地報銷,現在直接可以在出院時進行結算,減少了奔波之苦。

異地就醫流程圖

儘管異地結算已經大大減少了報銷的困難,但完成異地結算對隨遷老人來說並不容易。多數省份的隨遷老人需要持相關證件前往戶籍所在地的異地就醫經辦機構填表備案,而每個省份的經辦機構數量有限。比如,在社保查詢網上沒有查詢到黑龍江省的經辦機構,而海南、內蒙古、天津、西藏、重慶四個地區都只有一個經辦機構,年邁的老人前去備案有諸多不便。

全國各地區異地就醫經辦機構分布圖

北京各區流動人口數有較大差異,同時各區異地定點醫療機構數量和層次分布不同,承載的流動人口異地定點就醫的壓力也不同。在朝陽區,平均每所定點醫療機構要承載2萬流動人口的異地就醫。通州區、大興區和昌平區的壓力指數也超過了每所醫院1.5萬人。

北京市各區定點醫療機構流動人口異地就醫壓力指數圖

目前政策規定,備案後社保卡在參保地暫時凍結,如果回參保地居住則需要辦理撤銷手續。對於諸多還未確定未來養老地點的隨遷老人來說,備案-撤銷的過程太過繁瑣,進行醫保備案的動力並不充足。

除了報銷問題,就醫體驗也困擾著許多隨遷老人。北京集中了優質的醫療資源,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由此帶來醫療資源的緊張。對於年老體弱的隨遷老人來說,“看病難”是最經常的抱怨。

馮紅白細胞水準低,每個月都需要去協和醫院看血液科。每次看病,她都要一個人早上5點多鍾從家出發,坐幾個小時的公車去醫院,往往到下午3點多鍾才能回來。來回的奔波和醫院的人滿為患讓她頗為疲憊。

談起以後的打算,徐梅說:“孩子都在北京,我歲數大了,他們也不讓我回去了,就住這兒了。”想了想,她有些期待地說:“總的來說,我覺得醫保政策會慢慢地好一點,對外地來的老人,可能有一些比較優惠的東西,我的感覺是這樣。”

照顧孫輩實屬“身不由己”

丹姨已經在北京當了六年的全職姥姥了。退休前她是山東德州某公立醫院的臨床工作者。兩年前二孩政策的頒布帶來了小外孫茁茁。本可以拿著豐厚的退休金安享老年生活的她,現在得在同樣的時間裡乾著普通帶娃老人兩倍的活。

從和外孫們的相處時間來看,丹姨似乎比倆孩子的爸媽更像實際監護人。“我已屬於他倆,身不由己。”丹姨說,年輕時既要工作又要帶孩子的艱辛讓她至今難忘,為了不讓女兒受苦,她甘願克服阻力,犧牲自由的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系教授楊菊華表示,不到位的公共政策和社會服務,讓家庭照護問題難以破冰,子女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父母。九十年代中後期,我國開始強調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2010年)顯示,城鎮家庭中孩子3歲以前白天主要由母親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入托兒所的比例僅為0.9%,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50%的比例。不僅如此,家政服務行業虛高的價格也使養育的空缺不得不交由老人們來填補。

流動老人家庭平均月收入分配圖

北京流動老人家庭平均月收入為13516.0元,除去佔據總收入43.7%的食品、住房等支出,若家庭想要購買家政服務,則至少需要額外支出3951.48元,這大約佔據月總收入的29.2%。

養育觀念的代際差異,也使隨遷老人隔代照料難以為繼。此外,北京老漂族以低齡老人為主,他們可能還要照顧自己的父輩。如何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隨遷老人的主動權往往需要讓步給家庭利益的最優取捨。

家人在身旁的異鄉人

58歲的李青在北京待了兩年,一直不太適應。“主要是這裡的人你都不認識,我也聽不懂他們(帶孩子的其他老人)的方言。”有空閑的時候,她也不敢到處逛逛,“我不是這兒的人, 容易迷路”。

《北京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6—2017)》指出,由於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加上親朋舊友遠離等原因,隨遷老人與遷入地生活產生隔閡,甚至鮮少出戶,成為社區中的“隱形人”。 千里迢迢從家鄉趕來北京的老人漸漸發現,在這個陌生而繁榮的城市,儘管有家人陪伴,自己卻始終是異鄉人。

對於馮紅來說,平日裡女兒女婿在家的時間少,家人之間缺少溝通的機會。她說:”這兒人生地不熟,不像老家有說有笑的,呆在這邊覺得悶得慌。”

社會融入的困境對隨遷老人的精神健康狀況有負面的影響。儘管隨遷老人較為年輕、身體狀況也比較好,但有學者研究發現,在深圳市,有“孤獨”“失眠”“疲憊”等感受的隨遷老人比例均超過四分之一。

深圳市隨遷老人精神健康狀況

早在2014年,北京市房山區社工聯合會便就開始關注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困境。房山區社工聯合會秘書長劉新菊說:“要融入城市,流動老人們就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社區,去結交新朋友。”

然而,為了照顧孩子, “老漂族”幾乎沒有自主活動的時間來讓他們適應新環境和結交朋友。

徐梅今年5月從漠河來北京帶外孫,熱愛跳舞的她只能趁著帶孩子來小區廣場玩的時機,看其他老人跳廣場舞,自己卻沒法參加。“北京的生活比老家豐富很多,但我都沒法參加,不然孩子誰看呢?”

在蓮葩園,許多隨遷老人都是從五湖四海來暫時照顧孫輩的,住得並不長久。即使馮紅好不容易交上了一個朋友,也保不準這個朋友什麽時候離開。“一年過去,在的人就換了一批。我每年冬天再來的時候,見到的基本都是一些新面孔了。”

誰在聚焦老漂族

隨著老漂族規模的增加,這一群體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慧科數據庫中收錄的各類報導中,關於“老漂族”的數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2014年的72篇增長至2018年的300篇。

數據來源:慧科新聞搜索研究數據庫

以“老漂族”為關鍵詞搜索到的2011-2018年網絡新聞數量

在媒體報導中,隨遷老人養育孫輩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在慧科新聞搜索研究數據庫收錄的2018年的300篇有關“老漂族”的報刊報導中,“子女”“孩子”“生活”“照顧”等出現次數最多。

2018年“老漂族“相關報刊報導詞雲圖

字號越大表示該詞的出現次數頻率越高。注:由於搜索關鍵詞為“老漂族”,所以刪除了“老漂族”“老人”“老年人”三個詞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楊菊華說:“除了流動老年人自身和他們的家人,他們居住的社區是幫助他們社會融入的重要主體。流動老人被社區中的當地老人接納的程度和在社區中參與活動的情況,與他們的社會融入有密切關係。”

2014年前後,房山區長陽鎮房地產開發的興旺,吸引了許多外地老人跟隨著買房的子女遷入長陽鎮。房山區社工聯合會注意到外地老人在京的問題並開始幫助流動老人融入社區。

社工聯合會隨遷項目負責人邰亮介紹,隨遷老人有不同的類型,從來源地劃分有農村老人和城鎮老人,從融入階段劃分有正在熟悉環境的老人、開始建立當地關係網的老人和能融入社區的老人。

楊菊華說:“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程度與其受教育程度、觀念文化、習慣都有關。“比如從農村地區來的老年人比起從城市來的老年人在社會融入方面要困難一些。”

自2015年開始,房山社工聯合會每一年都會對該區的隨遷老人做需求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制定相關活動方案。

目前,房山區社工聯合會幫助隨遷老人的方式主要包括三大類:社區活動、小組工作和個案幫扶。社區活動主要是借活動的方式鼓勵老人融入社區;小組工作是讓條件相似的老人們共同組成小組,在聯合會的指導下彼此間相互幫助;個案幫扶則主要針對的是特殊情況,比如內向而不願意參與活動的老人。

房山區社工聯合會隨遷老人社會融合項目

近來,房山社工聯合會還採用“助人自助”的方式,發揮隨遷老人們的自主積極性,讓他們通過為社會做貢獻來融入社區。邰亮說:“我們為老人提供平台來讓他們發揮自身的優勢。比如我們會鼓勵老人們走出社區,去敬老院給其他老人提供幫助,又或者是讓老人們利用自己的特長來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

作品網頁版:https://kiwikasha.wixsite.com/elderlymigrants

作者:張昆昆 葉文茜 歐陽婕

指導老師:方潔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數據來源

北京市統計局;社保查詢網;保姆大本營網站

《隨遷老人精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基於深圳市的調查》

2015流動人口老人醫療衛生服務特徵數據(北京市)

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

2018年北京人口形勢分析報告

慧科新聞搜索研究數據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