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藥材煲湯更滋補?不,這三個大坑你一定要避開!

有語雲: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喝湯早已經成為一種飲食符號,深嵌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老火靚湯能滋身補益具有護膚、護心、明目、降膽及健骨等效果。

這一煲老火靚湯,從湯煲到食材、藥材再到火候和時間都有講究。但是,這一煲考究的老火靚湯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旦煲的不對、喝的不對就有可能帶來意外的驚嚇。

葯食同源,但不是所有藥材都能煲湯

很多情況下,家庭煲湯對於藥材的種類、用量等的把控全靠煲湯人的經驗。如果不掌握這些中藥的特點,盲目用藥煲湯,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一般情況下,家庭煲湯要避開這些大坑:

1、不可盲目進補

中藥有「性味」之分,葯食同源的藥物都有「寒熱溫涼」四種特性,是對立的。如果不懂得藥物的配伍,「寒溫」亂用,不僅不會見效,極有可能傷身。

例如,有些經濟條件不錯的朋友喜歡用人蔘來補氣健體,特別是在身體虛虧的情況下,但是中醫認為,陰虛體質的人群如果盲目用人蔘進補反而會消耗陰津,使癥狀加重。因此,煲湯時要按自身的體質特點,選擇適合進補的藥材。

2、不可私自採集草藥煲湯

正規的藥材都需要經過特殊的炮製方法炮製,不僅可以把毒副作用去掉,而且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味葯的藥性。不懂得這些炮製方法或者對藥材的作用沒有準確的認識,有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3、不可長期食用

古人雲:「是葯三分毒。」食物都具有與兩面性,中藥也並非完全無「毒副作用」。臨床上,也曾經出現過一些缺乏專業指導而長期把中藥材當食材吃而導致器官衰竭的病人。所以藥材煲湯要謹慎,一月一兩次即可,切不可天天喝。大家也不必因噎廢食,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中藥煲湯還是可以充分發揮其強身健體的保健作用。

煲湯方法也大有學問

1、先煲食材,後放藥材

中醫認為,按照中藥的煎煮時間來說,黃芪、黨參一類補氣的藥材文火熬40~60分鐘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時間太長,藥材的有效成分在煲煮過程中就會被破壞。

所以,恰當的方法是:如果煲湯時間為2小時,先將藥材單獨浸泡1小時,待湯熬1個小時後,再將藥材加入湯中,與食材一起再熬製1個小時。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營養和藥效。

2、加鹽不能早

有些人認為早點加鹽可以讓鹽完全融入食材和葯中,提高湯的口感,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鹽放太早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也會使湯色發暗,濃度不夠,鹽放得晚並不會影響湯的味道,反而還能使肉質保持鮮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鍋時再加鹽。

3、煲湯用文火

一直以來,我們做菜都很講究火候,煲湯當然也一樣。一開始,應該先用大火將湯煮開,然後轉為文火煲湯。因為大火會使肉中的水分流失過快,導致其口感變差。控制火候,以湯微微沸騰就可以了。

4、煲湯時間別太長

不少人熬湯愛用老火,總是以為煲湯的時間越長,湯就越有營養,認為煲湯就是將食物中最有營養的、最精華的物質煮出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如果是煲肉湯,時間以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為最佳,這樣既能保證口感,也能保證營養。時間過長會增加湯中嘌呤的含量,進而增加痛風的風險,同時食物中的營養也會慢慢流失。如果是燉骨頭湯或豬蹄湯,時間可適當延長,但也不要超過3個小時。

5種常用煲湯中藥材用量和禁忌

1、當歸


主治功效: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為調經止痛的理血聖葯。多用於治療月經不調、閉經腹痛、症瘕積聚、崩漏、血虛等症。

煲湯用量:6-12g

食用宜忌:月經過多者慎用、孕婦忌用者、肝出現明顯黃疸(即小便深黃、皮膚黃、鞏膜黃)者,患有感冒等實證、化膿性炎症、流鼻血、腸熱便秘者不宜服用人蔘。

2、枸杞


主治功效:滋肝腎之陰、為平補腎精肝血之品,可治療精血不足所致的視力減退、內障目昏、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滑泄、潮熱盜汗。

煲湯用量:10-30g

食用宜忌:性情過於急躁者、平時大量攝取肉類導致面泛紅光者以及正在熱感冒者不宜過多食用。

3、紅棗


主治功能:補脾和胃、益氣補血、促使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消除疲勞、也可以增加心肌的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

煲湯用量:10-20g

食用宜忌:紅棗含有豐富的糖分,腹部脹滿、牙痛、肥胖以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濕熱內盛的急性肝炎患者忌食;脾胃功能較弱的兒童不宜多食;月經期間出現水腫的女性忌食。

4、百合


主治功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適用於燥熱咳嗽、陰虛久咳、勞嗽咳血、虛煩驚悸。

煲湯用量:10-30g

食用宜忌:百合含秋水仙鹼對腸胃有刺激作用,用量過多會產生腸道不適癥狀,如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瀉等反應。凡風寒咳嗽、脾胃虛寒者忌用。

5、蓮子


主治功效:降低血壓、清心醒脾、補脾止瀉、益腎固精、澀精止帶、多治療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滑精。

煲湯用量:10-20g

食用宜忌:便秘、消化不良、腹脹者不宜食用。

*中藥使用效果因人而異,使用請遵醫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