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消費金融“正規軍”格局初定 “下半場”如何突圍?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為百萬資產起步的高淨值群體做好財富管理,為盈利可觀的公司、機構客戶傾力投融資服務,與這些業務相比,一個金融領域更為“下沉”的市場和更為小額分散的業務,成為各大金融機構、持牌機構,甚至互聯網巨頭們逐鹿的新戰場。這就是被視為蘊含巨大潛能的“藍海”——消費金融。

消費金融大爆發時代正在來臨,哪些勢力正在新江湖中搏殺?在金融科技加持之下,誰的玩法更能搶佔高地?在迅速狂奔的同時,又會面臨怎樣的風險和挑戰?正值“五一”假期,《經濟觀察報》推出消費金融特刊,為您深度解讀這一領域裡的巨大變化。

——編者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穎馨在群雄逐鹿的消費金融市場,有一撥在起跑線上就已經領先半個身位的“幸運兒”——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甫一出生,它們就頭帶光環,讓人豔羨,更是被消金從業人士冠以消費金融“正規軍”之名。

從2010年首批4家消費金融公司率先獲批,至今已總共有23家。在眼看著消金市場從“藍海”走向“紅海”的過程中,這些“正規軍”們是否已憑借先天優勢佔領“高地”?它們接下來面臨更多的是機遇還是挑戰?

“正規軍”格局初定

稀缺的牌照資源、強勢的股東背景……這是持牌消金公司長期以來貼在身上的“標簽”。所謂持牌消金公司,是指經銀監會批準,在我國境內設立的,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事實上,持牌消金公司最初是以商業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的補充這一定位去展業,其產品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不超過20萬)、審批速度快、抵押擔保要求低(多為純信用貸款)等特點。在風險容忍度和客群選擇上,持牌消金公司也較銀行更加寬鬆,可面向更多的長尾客戶提供服務。

目前,持牌消金公司提供的產品主要分為現金借款與分期消費兩大類,覆蓋場景包括網絡購物、校園消費貸款、租房、旅遊、家裝、教育、醫美等。

華北某持牌消金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主要股東方的機構屬性看,持牌消金公司可分為銀行系、產業系和電商系三類。早期成立的持牌消金公司以銀行系和產業系為主,依賴線下網點開展業務。此後隨著互聯網發展,持牌消金公司開始結合自身特點,嘗試利用互聯網展業,業務模式及產品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從持牌消金公司商業模式來看,可以主要分為三類:以線下渠道為主的持牌消金公司(如錦程消費金融和捷信消費金融);互聯網化程度較高的消費金融公司(如招聯消費金融和馬上消費金融);將線下業務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消費金融公司(如海爾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和中郵消費金融)。

以捷信消費金融(下稱“捷信”)為例,其目標群體為未被傳統金融服務覆蓋人群,通過長期深耕“駐店式”貸款,將銷售點設在合作商戶門市內,借助遍布各地銷售網點的銷售代表進行運行和維護。截至2018年9月,捷信業務點覆蓋了312座城市,29個省份和直轄市,客戶可以到超過25萬個分銷點享受服務。不過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捷信亦開始發力線上場景,實現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

還有以招聯消費金融為代表的純線上模式。與前兩種依賴線下網點開展業務的持牌消金公司不同,招聯消費金融主要通過互聯網展業,最大的優勢在於線上渠道的獲客成本遠低於自營渠道。目前,招聯消費金融旗下擁有“好期貸”、“信用付”和“零零花”三大產品體系,已全面覆蓋購物、旅遊、教育、裝修等消費場景,業務覆蓋全國30多個城市。

總體來看,更多的持牌消金公司愈發傾向於選擇較輕的線上運營模式。而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商業模式之間開始融合發展,一些持牌消金公司更積極通過與零售商合作,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推廣線上分期和貸款業務。

基於運營模式、開業時間、業務推進速度不一等因素,持牌消金機構的利潤表現參差不齊,分化明顯。從目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上市公司股東方面已公布的信息來看,2018年盈利前三的持牌消金公司分別為捷信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和馬上消費金融,這三家的淨利潤分別達到13.96億、12.53億和8.01億,穩列持牌消金公司第一梯隊。不過,從淨利增速上來看,馬上消費金融和招聯消費金融有明顯放緩跡象。

其他持牌消金公司多數淨利潤較2017年增加,其中中郵消費金融和海爾消費金融的增幅分別達到200%和252%,與興業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等公司位列第二梯隊。而2018年淨利潤降幅最大的是華融消費金融,同比下降88%。

對於持牌消金公司業績分化現象,麻袋研究院研究員吳澤來表示,2018年持牌消金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有:股東資金、同業拆借、銀團貸款、發行金融債及ABS。其中,融資成本從低到高為:股東資金、同業拆借、發行ABS、金融債、銀團貸款。部分成立時間較早的頭部持牌消金公司通過股東資金、發行ABS等方式以較低成本募資,獲得較高利潤,加劇了持牌消金公司的業績分化。

記者亦注意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多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就通過股東增資的方式密集“補血”。中泰證券近期發布的3月份金融科技行業月報(以下簡稱《月報》)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至今,已有11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進行了增資,合計金額超過100億元。

“部分表現不佳的機構可能與開業時間較短、場景開發不如預期、流量成本攀升等因素有關,部分銀行系消金公司也存在經營思路仍以傳統分行為主要業務渠道,業務依靠B端去拓展,在C端的服務能力上依舊欠缺。”上述持牌消金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各家發展各有特色,和各家的經營策略有關係。頭部幾家持牌消金機構,依托股東資源的不同各自在不同領域建立了一定的壁壘,共同點是在金融科技等核心能力上都有著持續的投入。

進入下半場

消費金融市場未來有多大的發展空間?持牌消金機構是否能夠佔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顯然,在國內宏觀環境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引擎。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7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並提出要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消費金融作為一種新業態新模式,能夠促進消費升級,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從生產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型。

另據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發布的《2018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僅消費金融部分,規模已由2010年1月的6798億元攀升至2018年10月的8.45兆元,佔境內貸款比重由1.7%上升至6.3%。但對比國際來看,國內消費金融產業2015年消費信貸(除房貸以外)佔總消費支出的比例僅為20%,低於韓國的41%和美國的28%,所以相對意義上中國消費金融發展滯後發達國家較多,仍有廣闊發展空間。

“隨著中國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增加、消費貸款在貸款總規模盤子中比重增加、消費貸款中房貸、車貸等中長期貸款比重降低,持牌消金公司可以憑借其自身優勢大力拓展與商業銀行錯位發展的無抵押、無擔保消費貸款,使無抵押、無擔保消費貸款在整體消費貸款中比例大幅上升,未來持牌消金公司將迎來兆藍海市場。”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教授李稻葵表示。

與此同時,在經歷了監管對P2P、現金貸的整頓,以及打擊惡意逃廢債的行動,消費金融行業已進入重新洗牌的下半場,整體逐漸回歸有序。“持牌消金公司的最大優勢是合規經營,當前在放貸主體資質、信息披露、現金貸等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具有牌照優勢的持牌消金公司將會有更大的發展機會。”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卿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但在看到未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亦不能輕視所面臨的挑戰。中郵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直言,隨著“嚴監管”政策的持續加強,多頭借貸等市場亂象逐漸暴露,風險持續釋放和出清,貸款催回率呈直線下降趨勢,消費金融行業整體不良資產驟增,且上升速度遠遠高於傳統商業銀行。基於此,要按照國家政策和監管要求,根據行業實際,不斷調整、創新發展思路,在科技賦能消費金融的基礎上,嚴控信用風險,同時以客戶為中心,持續優化客戶體驗。

海爾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亦強調客戶體驗的重要性。“從近幾年消費金融的發展過程來看,用戶呈現年輕化、普惠化特徵。以生活消費為目的的小額、短期借貸服務將繼續擴張,客戶群體將從白領等階層逐步擴張到藍領、農村人口,年輕家庭也成為消費金融的主要客戶。針對今年許多持牌消金機構面臨的新增業務瓶頸難題,除了維護老客戶、提高複借率,新客拓展仍然應該是重點方向,做好服務客群的下沉,提升客戶體驗成為關鍵。”

而場景回歸及深耕對於持牌消金公司亦相當重要。記者了解到,諸如捷信、中郵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等多家持牌消金機構,均在持續加強場景方面的開拓。在多名消金行業從業人士看來,面對消費金融場景越來越垂直、細分的趨勢,未來不會出現一家或兩家持牌消金機構獨大的局面,而是每家機構會在自身擅長的領域深耕細作。對於持牌消金機構來說,需要把好的產品與場景結合起來,進而使風控體系、資金管理能力與場景端形成有效互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