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繡春刀”到底是一把什麽樣的刀?真相也許讓你大吃一驚

2014年,一部講述明代錦衣衛故事的電影《繡春刀》走上了銀幕,讓“錦衣衛”這個本來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特務組織一下成為了網上的熱點。隨著“錦衣衛熱”的出現,各種影視劇、動漫甚至綜藝節目中都跟風出現了錦衣衛形象和錦衣衛題材。而在所謂的“漢服圈”裡,穿著“飛魚服”、佩著“繡春刀”,COS成錦衣衛形象的人更是大有人在。然而,“繡春刀”這種在網上大熱的刀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刀,這個問題卻甚少有人去深入研究。本篇文章,筆者就來和大家聊聊這把神秘的“繡春刀”。

讓“繡春刀”名聲大噪的錦衣衛題材電影——《繡春刀》

聊繡春刀之前,咱們先來聊聊“錦衣衛”這個組織。一般看完電影《繡春刀》的人可能都大體知道,錦衣衛是明代的一個特務組織,權力很大,經常要去抓捕官員。但這個特務組織到底有著怎樣的職能,內部的結構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可能一般人就不太清楚了。所以這裡咱們先給補補課。所謂“錦衣衛”,從根本上而言實際上是明朝皇帝的“近衛親軍”,也就是皇帝的貼身警衛。在朱元璋只是在南京稱“吳王”,還沒有稱帝的時候,這個機構的前身——“拱衛司”(相當於警衛處)就已經出現了。後來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以後,那排場就大了,“拱衛司”擴大成了“親軍都督府”,又把專門負責皇帝儀仗的儀鑾司也歸到了裡面。到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直接把“親軍都督府”改稱為“錦衣衛”。這樣,“錦衣衛”這個機構就算正式出現了。其基本職能,則是延續之前的皇帝警衛隊以及皇家儀仗隊的雙重身份。所以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錦衣衛並不是都像《繡春刀》裡面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造型,實際上,錦衣衛裡有相當多的人是穿著華麗盔甲、拿著長柄兵器的儀仗隊員,他們就是所謂的“大漢將軍”。這些人往往身材高大,相貌威嚴,但未必真的很能打,只是能撐起場面而已。《明史•職官志》記載,“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共一千五百七員等侍從扈行。”可見“大漢將軍”人數之多。

(《出警入蹕圖》中扈從皇帝出行的錦衣衛大漢將軍形象)

那麽,擔任皇帝警衛隊和皇家儀仗隊的錦衣衛,為什麽會變成了特務機關呢?您想啊,既然是皇帝警衛隊,那必然要負責皇帝的安全,所有對皇帝安全可能有危險的人,他們都要預先調查和清理。所以《明史•職官志》記載,錦衣衛的職責就包括“盜賊奸宄,街途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日子久了,錦衣衛調查和抓捕的對象範圍不斷擴大,從皇親國戚到權貴重臣,從文官武將到民間百姓,凡有不利於皇帝的言論、行為,統統都在錦衣衛的“執法”範圍內。但是,具體到負責偵查、刺探、抓捕等工作的,卻並不是全體錦衣衛人員,而是錦衣衛中的“基層人員”——錦衣校尉和錦衣力士。這些人因為出門都穿著色彩鮮豔的衣服,所以被稱為“緹騎”。這樣的基層“緹騎”,人數是非常龐大的。明世宗嘉靖皇帝即位之初曾經一次裁撤掉錦衣衛一半的基層校尉力士,人數高達三萬一千五百人,由此推斷,到明中期,錦衣衛的人數規模至少要在六萬人以上。如果再加上其供養的外圍人員,“仰度支者凡十五六萬人”,可謂規模極其龐大。

(《出警入蹕圖》中扛著各類儀仗禮器的錦衣校尉形象)

給大家科普這些關於錦衣衛的常識,就是想讓大家知道,錦衣衛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機構,這個機構中的絕大部分人員,並不是《繡春刀》裡面的沈煉那樣穿著飛魚服(實際上錦衣衛也沒有那種黑色的飛魚服)、腰佩繡春刀、不苟言笑、專門跑到權貴重臣家裡拿人的高冷形象,而是穿著各色衣服、遊走在街頭巷尾、賊眉鼠眼地到處打聽消息的人物。由此可見,把飛魚服、繡春刀想象成錦衣衛的標準形象是非常荒謬的。錦衣衛中的絕大部分人員,並不穿飛魚服,因為飛魚服是皇帝賞賜的禮服,不是錦衣衛的“標準制服”,不是誰都能穿的,而繡春刀呢,一樣也是皇帝賞賜的禮器,不是錦衣衛的“標準裝備”,不是誰都能佩的。那麽,什麽人有資格佩繡春刀呢?《明史•職官志》有記載:“朝日、夕月、耕耤、視牲,則服飛魚服,佩繡春刀,侍左右。”朝日、夕月、耕耤、視牲,這都是明代皇帝每年要舉行的重大典禮。只有在這些重大典禮上,負責皇帝貼身警衛的錦衣衛官員才可以穿飛魚服、佩繡春刀,侍衛在皇帝左右。而明朝人沈德符所著《萬歷野獲編》中也說:“又錦衣衛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賜繡春刀鸞帶大紅蟒衣飛魚服,以便扈大駕行大祀諸禮。”這說明,錦衣衛當中,只有能夠有資格站在皇帝禦座旁邊的人(即所謂“堂上官”),才會獲賜繡春刀。這些史料都說明了,錦衣衛當中,有資格穿飛魚服、佩繡春刀的人是極少的,像《繡春刀》中沈煉哥仨這種總旗、小旗之類的錦衣衛最低級官員根本就不可能有資格穿飛魚服、佩繡春刀。電影純屬瞎掰,但觀眾們卻信以為真了。

(明人所繪《徐顯卿宦跡圖》局部,注意紅圈裡的人物,他就是錦衣衛堂上官)

說到這裡,咱們已經明白了,《繡春刀》裡的錦衣衛形象純屬瞎掰,真正的繡春刀自然也不會是電影中沈煉拿著的那把腰刀的形象了。那麽,真正的繡春刀又是什麽樣子呢?這個問題說出來,居然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為什麽呢?因為迄今為止,從未有任何一把能證明是明代繡春刀的文物出土過!也就是說,別看網上一大堆的各類網文,把繡春刀吹得神乎其神,而實際上,沒有任何人真正知道繡春刀是什麽模樣!大家都是從電影裡的繡春刀形象出發,加入各種腦補,湊成一篇篇網文。筆者看過好多篇這樣的網文,有的說“繡春刀從漢代環首刀發展而來”,有的說“繡春刀結合了苗刀和日本刀的特點”,還有的說“繡春刀結合唐橫刀和少林梅花刀的特點”,繡春刀的外形的來源可謂是五花八門。至於繡春刀的實戰能力,筆者也看到各種天花亂墜的吹噓,有的說“繡春刀是中國冷兵器的巔峰之作”,有的說“繡春刀鋒利無比,一刀能砍下馬頭”。然而一句話,誰都沒有真憑實據,誰也都沒有見過,一切靠電影情節結合各種腦補。

(《出警入蹕圖》中的錦衣衛官員所佩戴的刀,被很多人認為就是繡春刀)

那麽,真正的繡春刀到底是什麽樣子呢?很遺憾,本文作者也沒有找到任何確切的資料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只有在明朝人孫承澤所著《春余夢明錄》的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跡:“按錦衣衛堂上官每駕出則戎裝帶繡春刀扈從。繡春刀極小,然非上賜則不敢佩也。”如果這段記載屬實的話,那就證明了一點:繡春刀其實是一種尺寸很小的刀,至少長度上應該遠小於當時的標準製式腰刀,且代表的是一種皇帝欽賜的榮譽,而絕非實戰用刀。這種隻具有象徵意義而無實戰意義的刀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直存在的。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一種被稱為“容刀”的佩刀,其特點是“有刀形而無刃,備儀容而已。”說白了就是個用於裝飾的擺設而已。這種傳統也為後世所繼承,從漢代到宋代,一直都有這種用於裝飾的容刀存在,它們作為高級官員和貴族的飾物而廣泛存在。明代的繡春刀,很可能正是這種容刀傳統的延續。

(湖北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玉製容刀)

如果我們再從繡春刀的賞賜對象出發進行考察,就會發現繡春刀確實在很多方面更接近容刀的特點。很多網文說“繡春刀是錦衣衛專用刀”,這明顯是不符合史實的。在明代歷史上,被賜予繡春刀的人,既有錦衣衛中的高官,如張爵、袁彬等,也有很多並不屬於錦衣衛的官員,如會寧伯李英、伏羌伯毛忠、保國公朱暉等武將,都曾獲得過皇帝賜繡春刀的榮譽。甚至在明武宗時期,還有一個禦醫吳傑因為治好了皇帝的疑難雜症也獲賜繡春刀。可見,繡春刀根本不是什麽“錦衣衛專用刀”,而只是一種用於彰顯“皇恩”的紀念品而已。所以明朝人於慎行在《谷山筆塵》中直接說:“唐初,三品以上賜金裝刀、礪石……本朝文武大臣扈從車駕,則賜繡春刀……亦是此意。”而明史學會會長、著名明史專家商傳先生甚至認為,蔣介石賜部下將領們“中正劍”的做法,可能就是從明朝皇帝賜繡春刀的做法中得到了靈感。

(蔣介石賜予國軍將領的“中正劍”,真實的繡春刀很有可能就是這種長度)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為止唯一被發現的明代特務實戰用刀是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所謂“東廠雙刀”。這兩把刀刀柄上刻有“東廠”字樣,經鑒定屬於明代東廠用刀。但是,即便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方面也並未認為這對“東廠雙刀”就是所謂“繡春刀”。從它的刀型看,也就是明代比較常見的腰刀而已。真正的繡春刀,也許還要等待未來的考古發現去尋找、去證實。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廠雙刀”)

參考文獻:《明史》、《萬歷野獲編》、《春余夢明錄》、《谷山筆塵》、《明代特務政治》、《明太祖朱元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