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朝:不怕太監會國術,就怕太監有文化

【導讀】在《繡春刀》《新龍門客棧》《龍門飛甲》等電影作品中,作為明朝特務文化代表的太監總是以武藝高強的反派大BOSS形象出現,正派武林人士往往要付出慘重代價才能取勝。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太監們並不懂國術,他們能突破朱元璋設定的“不得乾政”等重重禁製,成為明朝中後期的重要政治勢力,靠的是掌握了讀書識字的能力。中華書局近期出版的《錦衣衛——畸變的國器》以嚴謹細致的研究與幽默詼諧的筆法,講述了錦衣衛的歷史故事,同時也用了許多筆墨描述了與錦衣衛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明朝太監。

明宣宗整頓錦衣衛

明宣宗朱瞻基算是一位太平天子,除了和他父親一樣好色之外,還喜歡美食和鬥蟋蟀,而且繪畫水準也很高。這是一位具有藝術家氣質的皇帝,卻並非沒有心機。事實上,他倒是城府很深,很有謀略。朱瞻基即位之後,他的叔叔朱高煦一直心有不甘,存心謀反,想模仿朱棣,再玩一次“靖難”的把戲,結果沒玩上幾天就宣告失敗,最終被朱瞻基活捉,後被架火燒成了焦炭。

朱瞻基在位期間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和蹇義、夏元吉等文臣輔助,政治相對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人們把他與其父的統治時期合稱為“仁宣之治”,據說可以媲美“文景之治”,不知是否為誇飾之辭。

朱瞻基看到錦衣衛紀律松弛,便利用紀綱一案對錦衣衛進行作風紀律整頓。他召集行在錦衣衛指揮鎮撫及千百戶等人,敕諭道:朝廷視爾等為心腹,一切機密事務、獄情輕重,都必須謹慎嚴密,纖毫毋泄,這是你們的職分所在,職責所在。如果泄漏機務,走漏獄情,甚至違法與外人勾連,那就是違法之舉。你們都能看到最近紀綱等人不遵國法的違法行為。他們經常詐傳敕旨,擅作威福,顛倒是非,並且洩露機密重事,暗自勾結,結果案發之後便招致殺身亡家的大禍,這都是爾等親眼所見。你們之中如果有誰膽敢效仿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怕惹禍並且丟掉身家性命嗎?

打一巴掌之後,再給個甜棗。為了顯示自己的寬仁之心,朱瞻基當場宣布:“已往之愆,姑置不問。”但是今後如果再有違法之舉,一定會依照法律予以嚴懲,所以希望錦衣衛全體人員,必須從此“常加警省,無負朝廷,以保祿位”。

情報具有非常強的時效性,所以情報的上傳下達始終是一件頭等大事。對於緊急情報的怠慢行為,他尤其感到憤怒,所以迅速出手予以打擊。有一次,北安門守衛百戶楊清奏報說,在昨夜一更時分,本臣接到一條重要情報,但是在遞至北中門時,守衛官竟然不肯傳達。朱瞻基立即對相關人員進行治罪,並諭錦衣衛指揮王節等人說:按照祖宗成法,如果“有事急奏者,不問晨夜”。他繼續強調,守門官員本來就以傳遞情報為本分,這樣才能保證緊急情報的及時傳遞,不至於發生壅蔽的情況,今後如果有誰膽敢再犯,也會移交法司治罪。

想必類似的整頓,在錦衣衛中會經常展開,但是由皇帝牽頭並發布長篇諭旨,畢竟還是不多。這說明朱瞻基非常重視情偵隊伍的建設,非常看重錦衣衛和東廠對於維護政權穩定的作用。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在宣德朝沒有留下多少東廠和錦衣衛的事功,尤其難見東廠活動軌跡,錦衣衛大抵也只是履行日常職責。如果按照“沒有新聞便是好新聞”的標準,這個時期確實能夠稱得上是一段“治世”。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皇帝通達、有意對前朝苛政進行修正之外,朝臣也在進行集體反思,積極獻策。所以,他們執意要告別朱棣時期的嚴酷和殘忍。

宣宗對待酷刑,包括錦衣衛獄的態度,幾乎可說是對仁宗的忠實繼承。為此,他不惜違背祖製,在執行《大明律》時也適當加以變通。

有個軍士偷了官倉六升黃豆,按照《大明律》,應該杖九十並斬首,而且全家發配邊遠地區戍邊。這件事被宣宗知道,他非常驚訝:“一條人命難道隻值六升豆子嗎?”於是下令免於追責。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我們一方面可以想象《大明律》的嚴酷,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宣宗在有意清理整頓刑獄,並且在不違背祖製的情況下,努力地對洪武朝就開始泛濫的重刑予以矯正。對諸如連坐之類的酷刑,宣宗也努力予以取締,和他父親的做法幾乎一致:“皇考常詔天下,非謀反大逆,父子毋連坐。”宣德朝,雖然錦衣衛獄的各種刑具都還保留,而且朱瞻基也主張輕重各有相宜,但就總體而言,還是基本保持了仁宗“寬刑慎罰”的原則。宣宗在很多方面都和其父保持一致,但在對待誹謗問題上,宣宗的認識與仁宗有所不同。

在仁宗時期,由於不分青紅皂白地赦免誹謗,不可避免地帶來誣告成風之類的問題。在洪武朝、永樂朝,皇帝鼓勵互相告密,就此形成了可怕的特務文化,所以朝廷內外誣告成風,人們甚至視誹謗為時尚。這個問題在宣德朝也很突出,宣宗不得不出手予以打擊。所以他改變了其父的政策,開始對誣告和誹謗進行懲處。

太監開始識字,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

還有一點,朱瞻基和其父的認識也不相同,那就是對待宦官的態度。在宣宗時期,宦官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宦官的凶險都是因為太靠近皇室,太接近皇權。辦好一千件事的功勞,會因辦錯一件事而被輕易地抹掉。但是,即便處處充滿凶險,宦官也會選擇依附皇權,緊貼不放。這是一種寄生關係。依靠這種關係,他們可以得到一種延伸和異化的皇權,除了高高在上的地位,還有無盡的榮華富貴。在永樂朝,由於朱棣的放任,宦官的權力急劇膨脹,提督東廠是其重要標誌。在宣德時期,宦官的地位進一步提升,除了出使、采辦、監軍等權力之外,還可以領軍守邊,甚至取得了批紅權,開始染指核心政務。所謂批紅,也叫批朱。在明朝,內閣大臣呈遞奏章,會提操辦建議,這些建議通常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皇帝看了之後,會用紅字進行批示,這稱為“批紅”,也稱“批朱”。

那麽問題來了,這批紅權是皇帝的,怎麽就交給太監了?很簡單,因為皇帝忙不過來。

忙不過來,也不一定要交給太監啊?信任誰就交給誰。這個時候,皇帝最信任的人是太監。

可是太監不認識字啊?

不要緊,可以教。

可是太祖皇帝曾有規定:“內監不得識字。”

祖製是死的,人是活的。

應該就是這樣一個邏輯,朱瞻基硬是把太祖皇帝定下的“內監不得識字”的禁令推翻了。不死守祖製,在這一點上,朱瞻基也是在向爺爺朱棣學習。

當初,英國公張輔征伐安南歸來,曾向朱棣獻上王瑾等幾位小太監。這幾位其實是他抓來的俘虜,經過淨身之後成為太監。因為長相俊美,而且聰明伶俐,很討人喜歡。朱棣便命人教他們識字,除了賞賜幾位給朱高熾之外,也把王瑾賜給了朱瞻基。一段時間之後,宣宗也發現,有文化的太監,還真是不一樣。不僅聰明乖巧,而且很會辦事,匯報事情也可以口筆並用,節省時間。

朱瞻基除了重用王瑾之外,不由得心生感慨:太祖的有些規定看來也會不合時宜,需要進行一些修改了。

不久之後,他在皇宮中開辦了一個文化補習班,名叫內書堂,專門挑選一些聰明伶俐的小太監補習文化,開始認字讀書。朱瞻基是一位具有藝術天賦的皇帝,既會寫詩,也會作畫。他也有耽於女色的惡習,由於縱欲過度,所以比他父親還少活了十年。另外,他還喜歡鬥蛐蛐兒,可能為此耽誤了太多時間,否則他應該可以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作為一位藝術家皇帝,他自然希望有人在周圍喝彩,需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如果周圍都是一些不認得字的太監,那豈不是太沒有成就感了?所以,他讓太監學習文化,讀書識字,起碼可以一起欣賞他的高雅藝術。

當然,更多的還是出於辦理公務的考慮。朱瞻基重用王瑾,希望所有的太監都能達到王瑾這樣的水準,所以他非常堅定地推動太監的文化普及工作。他的設想很好,但是否能夠如其所願,則是另外一回事。

蘇軾曾有詩雲:“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太監也是人,理應和平常人一樣享有受教育權。但是,太監畢竟太靠近皇權,而且由於生理殘缺容易帶來性格扭曲,也許確實只需粗記姓名即可,否則就會插手政務,就會另外生出種種禍端。朱瞻基教會太監識字,雖然會給自己理政帶來一些便利,但也自此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開,沒人會預料到有些“嫻於文墨”的太監,一旦掌握了東廠和錦衣衛,會給國家帶來什麽樣的災難。

摘自《錦衣衛——畸變的國器》,中華書局

作者:熊劍平

編輯:衛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