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學老師為做研究去菜市場“打工”:賣魚、賣菜,拿火槍燒過豬毛

去逛菜市場

在一個春天的下午,人類學學者鍾淑如帶我去逛菜市場——珠海市朝陽市場。那裡是珠海最大的海鮮市場。

在這個沒有任何限制的春天,我急需感受熱鬧、生機,來確認如常生活的恢復。

剛進菜市場,一股鹹濕的味道撲面而來,地面是潮濕的,嘩啦啦的水聲是海鮮市場的背景音。海鮮區是鹹濕的味道,肉區是羊肉的腥膻味,路過一個攤點賣辣鴨肝,鍾淑如說味道“像狗沒有洗澡一樣”。

一批魚剛從漁船上拉到攤點,就已經被大爺大媽瞄準。他們拿著小盆,直接上手,從魚筐裡抓一把出來,相當幹練地自己挑魚,又麻利地將挑好的魚放進塑膠袋,只等攤主最後過來稱重。

這種魚小小的、全身通紅光滑,看上去有點可怕又有點可愛,我們擠過去問:“這是什麽魚?”

“奶魚,他們漁船剛剛送到,還很新鮮的。”一個正在搶魚的大爺對我們說。

鍾淑如是“逛菜市場”的行家,她是一位人類學學者,是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2016年,她開始做菜市場的研究,寫博士論文時,用14個月的時間逛了海南全省17個市縣的菜市場。之後又去全國各地的菜市場調研。

在菜市場,鍾淑如完全遊刃有余。我問她怎麽辨別海鮮是批發進貨,還是自己打魚?她指給我看一位正在稱魚的女性,她戴著鬥笠,穿著緊身長袖,身上的衣服包裹得很嚴實,斜挎包上還裹了一層紅色的塑膠袋。她告訴我,這是在碼頭上工作的典型裝扮。他們大概率有小船,自己打魚。

一天過半,看到菜市場外的魚攤還在,她判斷“今天生意不好”;路過在賣海魚的攤位,她告訴我,這些魚不是捕撈的,而是垂釣上來的。我沒來得及問為什麽,她就從魚的嘴裡扯出細細的魚線。

作為一個“社恐”,我很少去菜市場,我害怕和別人討價還價,擔心吃虧,所以更偏愛超市裡的明碼標價。

我問鍾淑如有沒有被騙過?她說,就在前幾天,她想買應季石榴,本來8塊錢一斤,她花了15塊。經常去一個攤位買魚,攤主也會給她發臭的魚。

“菜市場就像它味道一樣複雜。”鍾淑如說,“這就是人性,business is business.”

我幾乎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麽”,有許多問題需要鍾淑如解答。

她想帶我找一種應季石榴——胭脂紅。她強調,這種水果只有當地有。我很好奇,問為什麽?

她說:“它特別軟,不好運輸,而且它的味道比較奇怪,不是所有人能接受,所以只能小範圍傳播。”

在一個水果攤上,我看到香蕉通過上面的鐵絲垂掛下來。問:“為什麽香蕉要這樣掛著?”

“這樣香蕉會覺得自己還在樹上,就會保持新鮮。” 鍾淑如回答得很認真。

“真的嗎?”

“假的。”

去菜市場打工

在美國讀博時,鍾淑如發現美國沒有菜市場。每周她只能去超市填滿公寓的冰箱。讀博快畢業時,導師問她,博士論文準備做什麽,她說,想研究中國的菜市場。

1970年代美國經歷了“零售革命”,傳統的菜市場逐漸消失。上世紀90年代,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進入中國時,很多專家學者預言,中國會複製這樣“零售集聚化”的路徑,近兩年來,電商買菜平台曾經發起“團購大戰”,和社區的生鮮店一起衝擊著菜市場,但國內的菜市場依然沒有就此消失。截至2021年,上海有800多個菜市場,廣州有584個,南京有360個。而在更廣大的城鄉之間,菜市場更是多如繁星。鍾淑如很好奇,為什麽經濟效率不高,流通量小且不穩定的菜市場,在中國依然繁榮?

2016年,她來到海南三亞,琢磨來琢磨去,決定去菜市場“打工”,進入到一種更嘈雜也更鮮活的肌理之中。

還做不了切魚這樣的“高級活”,她就在魚攤吆喝收錢,顧客要了魚,她負責把大塊魚肉抹上海鹽打包。在一個攤位待久了,就去其他攤位,她賣過馬鮫魚、賣過蔬菜,也拿火槍燒過豬毛。她還和攤販們去供貨的餐廳收欠款;凌晨兩三點,陪魚販們去碼頭拿貨,漁船還沒靠岸,一夥人就在碼頭吃燒烤。

在工作之外,她和一些攤販成了朋友。豬肉攤的攤主標叔喜歡請鍾淑如吃早餐,他生意隻做上午半天,下午去一個叫作老爸茶館的地方喝茶。這是海南中年男人的一個聚集地,他們坐在這裡點一壺茶,吃花生瓜子,聊天打牌,鑽研地下六合彩。

對他們來說,鍾淑如的研究太過深奧。他們更多是把鍾淑如當作一個有學識的朋友。偶爾會找鍾淑如乾一些買菜之外的事情。比如輔導孩子作業、幫忙看短信。

隨著對菜市場的日益熟悉,鍾淑如逐漸認識到這種略顯雜亂的生態不可替代之處。無論是批發、捕撈、還是自家養殖,每一個商販都可以在菜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菜市場對接了城市周邊的小農戶,為各種各樣的產品提供了流通空間,而顧客們在更多的選擇中也可以從中尋找到他們想要的味道。

在珠海的菜市場,我們路過一排賣海鮮的攤點。一位阿姨正在埋頭拿刀處理“針魚”,這種魚全身細長閃亮,嘴巴長長的,像針一樣,是珠海的應季海產。一位大哥正蹲在一旁,等著拿魚。他是這個攤位的常客,得意地給我們展示他花10塊錢就買到的一整袋小螃蟹,拎回去用香蔥炒一炒,和兄弟邊喝酒邊吃,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鍾淑如告訴我,這些攤販賣的總是當季最新鮮的海鮮,他們平時自己出海捕魚,再運到菜市場賣。生意好的話,一個上午就能賣完。這些海鮮不名貴,卻是當地人愛吃的。這些多樣豐富的當地食材,你很難在其他渠道上找到。因為它們產量不穩定,也很難標準化和保鮮,無法進入超市,而菜市場這種非正規的渠道就為這些提供了一席之地。

菜市場不僅僅賣菜,一路逛下來,我們路過五金店、器具店、賣節慶用品的店、甚至還有金魚觀賞店。在鍾淑如逛菜市場的經驗裡,也見過五花八門的服務,有縫紉的、修鞋的,也有補牙的,修甲的。菜市場以細致入微的方式嵌入本地的生活,如果沒有菜市場,這些集聚起來的,嘈雜而豐富的生活就會漸漸地消失掉,再也無法找回。

在廣東,菜市場旁常有花店,鍾淑如喜歡逛完菜市場順便去買點小雛菊和雪柳,珠海靠海,許多人有釣魚的習慣,漁具店也常常開在這裡。在海南的菜市場周邊,有許多茶攤,許多攤販忙了一個上午,喜歡去那裡喝茶。

作為一個生活集聚的中心。菜市場也在不經意間,展示著當地人的喜好、習慣、性格和生活細節,鍾淑如說,“去一個地方只有逛了市場,才能理解當地人是怎麽生活的。”

離開海南之後,在三四年的時間內,她又陸續逛了全國的菜市場。

她列舉在不同地區菜市場的差異,北方人賣菜,會在牌子上寫“開鍋必爛”,這塊牌子如果放到南方,肯定沒人買;在廣東,排骨和肉是剔開來賣的,而去內陸的菜市場買菜,排骨總是連著肉。江浙地區愛吃糕團,是個“糯唧唧”的地方;上海人愛吃熟食,市場周圍開了好多熟食店;如果你去在山東,就會體會到水果的豐盛,山東是全國主要的水果產區之一,每一個水果上都會標明產地,萊陽的梨,肥城的桃子。山東人知道哪一個產地的東西是最好的。

“沒有一模一樣的菜市場。”這是鍾淑如的結論。

菜市場之交

擁擠在菜市場的,除了食材,還有人。

在三亞,鍾淑如遇到許多從東北來的候鳥老人,逛菜市場是這些候鳥老人們最重要的休閑活動。有老人告訴她,每次看到那種五光十色的食物,就會感到生機勃勃。

賣菜的與買菜的,每天的見面既可能是一場討價還價的交鋒,也可能在日複一日間,沉澱出默契和信任。有一個顧客告訴鍾淑如,他去一個固定攤位買了十多年的菜,也不問價錢,因為知道攤主不會要高價。有一次,他想買點茄子,攤主直接告訴他,這個茄子是我三天前進的,已經不大新鮮了——相反的情況當然也可能出現,但即使點頭之交,也會希望發展一種長期、有人情味的關係。

在蘇州,一位賣茨菇的攤主一直記得一位老人,老人以前住得近,經常會來買茨菇,後來老人搬家,來這裡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但他還願意花時間跑來。攤主原本周末隻做半天生意,為了照顧遠道而來的顧客,他把生意延長到一整天。每次見到那位老人,都會額外給他便宜點。

在上海的一個菜市場,安徽人趙哥在那裡賣了二十多年魚。他的顧客80%以上都是老人——大部分居住在沒有電梯的筒子樓裡。他們身體日漸虛弱,不再能下樓買菜,就自己或者讓子女用手機下單。由趙哥為他們送貨上門。疫情期間,許多老人搶不到菜,趙哥就找了一輛小麵包車,到郊區找蔬菜,拉回來為老人們免費配送,沒有加價。

前陣子趙哥腰傷,送貨經常要扶著腰。那段時間,他家裡多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膏藥,後來得知,老人們得知他腰痛,把子女們買的膏藥轉贈給趙哥。

這些因菜市場建立的交流和聯結,有時會顯得異常穩固。只要你深入其間,裡面的悲歡都會向你展開。陌生人從點頭之交,變成熟人,再變成朋友。鍾淑如自己也曾經體驗過。

在海南,一個賣蝦的女人常常向鍾淑如訴苦。她的婚姻生活並不快樂,有兩個孩子,但丈夫生性懶散,脾氣暴躁,不願幫一點忙。她在攤位上利落幹練,唯有和鍾淑如說起時,眼睛紅紅的。

一天,她找到鍾淑如,希望她能幫自己寫一份離婚協議書。鍾淑如沒有經驗,就從網上找了些藍本,草草寫就了一份。但離婚最終沒有成功,丈夫不同意,父母也勸她忍住,理由是離婚之後難再嫁。

但“為自己而活”的念頭不會輕易消失。兩三年後,她再次找到鍾淑如,幫自己寫第二份離婚協議書。鍾淑如又幫她寫了一份。

這一次她成功了,拿到了兩個孩子的撫養權。鍾淑如偶爾看到她的朋友圈,發現她生活得很好,離開了菜市場,她獨立在做自己的小生意,撫養兩個孩子。

好吃的館子都在菜市場附近

菜市場在這些地方的小餐飲之中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她告訴我,許多餐館的進貨渠道不在超市,而在菜市場,因為超市的選擇太有限了。最近她去雲南,找到許多特殊的食材,比如金雀花、海菜花、螞蟻蛋……此刻,雲南正是一個吃花的季節,當地的餐廳也依賴著菜市場的供應。這些食材離開了雲南菜市場,幾乎難以尋覓。在海南,菜市場旁往往會有許多海鮮加工的小餐館,顧客在菜市場買到海鮮後,可以拎到周邊的餐廳加工,沒一會兒,就能吃到自己挑選的海鮮。

這個季節恰好是吃海鮮的好時候。南方的夏天,南海有三個半月的封海期。大漁船不能出海捕魚,市面上的海鮮種類會迅速降低。而現在,海鮮還很豐富,珠海靠海,可選擇的海鮮就像被海浪撲打到沙灘的貝殼一樣多。

一起逛菜市場時,除了介紹不同海鮮蔬菜的種類,鍾淑如在最後都會告訴我該怎麽吃。比如細小的針魚用鹽簡單處理一下就行,在日料裡可以用來做刺身,很甜。奶色的豆腐魚最好用鹽焗,炸過之後外脆裡嫩,吃起來像豆腐一樣。廣東的牛皮菜,把它跟芋泥一起煮,會特別好吃。

如果你不知道怎麽做,和菜市場的攤主和小餐館的老闆聊一聊,就會打開新世界大門,學到各種食材的做法。

海南的冬天是海鮮最肥美的時候,比目魚大量上市時,賣魚的魚販就告訴鍾淑如,拎著比目魚回去打湯就好了,加點芹菜,加點豆腐,做成魚湯會就很鮮。他們奉行的準則是:當地當季最新鮮的食材就是最好吃的,而最好的食材不需要複雜加工。

她在雲南吃館子,發現很多店沒有菜單,想吃什麽,就去門口的冰櫃裡看看。那裡陳列了今天供應的所有食材,大部分來自於當地的菜市場。想吃筍,老闆就會告訴你,新鮮的筍可以炒牛肉,也可以清炒。想吃蕨菜,推薦的做法是和辣椒番茄一起炒。有一些小餐館還有秘密配方,比如在她家附近的一家小餐館,老闆會自己製作蝦醬,做肉餅時放一些就很香,鍾淑如對那個味道念念不忘。

鍾淑如帶我來的這家店就在街邊,二百米外就是我們去的朝陽市場。這家店並不起眼,看上去像一個普通的大排檔,我以為只是本地人知道的地道館子,沒想到卻是大眾點評熱門餐廳,高峰期常常需要排隊。這裡的生蠔肥嫩鮮甜,絕大多數人衝著生蠔而來。

菜都上來了,湯底沸騰了,我們將菜一一下鍋。

首先是一盤文昌雞,鍾淑如強調,這家雞肉很正宗,是“有雞味的雞”,肉質緊實。雞塊滾兩圈之後,就可以喝湯。之後是生蠔,生蠔只要燙十幾秒,燙掉最外一層就可以,這樣會保留一絲甜味,咬開,裡面滑溜溜的,可以嘗到淡淡的海水味。之後是鮑魚,為了它更好吸湯汁,鮑魚上都切了花刀,淡黃色的鮑魚在湯裡翻滾了幾圈,變成金黃色,咬起來很脆。最後是豬腰,切成薄片,燙片刻功夫,就可以撈上來,又鮮又嫩。

有了這一份食物的確認,我才真正感受到,我正生活在此時此刻和此地。不遠處的菜市場依然熱鬧,蔬菜海鮮永遠新鮮,生活也是。 

◦ 趙哥為化名。

作者 | 崔頔 編輯 | 張瑞 出品 | 騰訊新聞 谷雨工作室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