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2019發布會召開

中國網9月15日訊(記者 林伊人)9月15日,由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9(中、英文版)》(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出席發布會並致辭,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主持會議。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致辭。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高岸明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工作。新冠疫情的全球暴發,在暴露出世界各國公共衛生體系不足、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短板的同時,也為各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提出了新的課題。目前,作為率先走出疫情的大國,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誠願望,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認可。但也不能忽視一些西方國家借疫情之機,惡意詆毀中國形象,將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標簽化。著眼後疫情時代的國家形象調查與研究工作,高岸明建議,應進一步精準定位新時代的國家形象,鼓勵國內專業機構開展自主民意調查,將民意調查納入中外智庫合作的新領域。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發言。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表示,國家形象調查非常重要,“不知己,很難知彼”。中國網參考《報告》的基礎數據、基礎資源,結合海外閱聽人的關注點,有針對性地“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國家行為和國民行為,包括歷史和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國形象。中國網將這些中國形象轉化為中國故事,更好地傳播出去。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對《報告》進行介紹。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介紹,本次調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當研院實施的第二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是該院第7次進行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也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前開展的最新一期調查。本次調查在全球22個國家同步展開,受訪者達11000人。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發言。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表示,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中國的抗疫精神不僅取得國內的共識,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西方媒體爭相報導中國抗疫經驗,西方學者尋找中國抗疫成功的“密碼”。後疫情時期的任務是進一步將當代中國形象傳播出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發言。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認為,在今年“百年未有之疫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後,《報告》要著眼於“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對中國外宣戰略提供決策參考,在國際學術界憑借產品獲得影響力,更好地發揮其價值。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院長李懷亮發言。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院長李懷亮表示,經歷了今年的疫情和國際局勢的變化,中國的發展證明了中國國家形象不是國際輿論可以改變的、更不是西方國家的勢力可以遏製的。在世界經濟遇到危機時,中國經濟給世界經濟“托住了底”,在未來可預期的時間內,中國經濟將對世界經濟有非常大的貢獻。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薑飛發言。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薑飛對《報告》的實踐價值和學術價值進行了解讀。薑飛肯定了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通過收集和發布一手數據,在國際傳播領域佔領輿論陣地的重要性,並對2020年的調查問卷設計提出了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彪發言。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彪表示,中國國家形象不僅需要強調大國形象,也要強調個體認知。針對未來的調查,李彪建議關注特殊群體和特殊地區,加強綜合指數的開發,在數據使用上多做一些交叉數據和時間序列上的分析。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與以往相比,《報告》新增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中國國家形象評價等熱點話題,涵蓋了對中國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和科技等領域國際形象的調查,更加立體、全面地呈現出國際社會對2019年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

《報告》顯示,中國整體形象好感度繼續上升。2019年,海外受訪民眾對中國的整體印象為6.3分,較2018年提升0.1分。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形象好感度較高,達7.2分,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各領域表現認可度均獲提升,全球治理表現亮眼。2019年,中國在科技、經濟、文化、安全、政治、生態等各領域參與全球治理表現的認可度均獲提升,其中文化、安全領域認可度上升4個百分點,其他各領域均上升3個百分點。在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中,海外受訪者最為認可的三個領域為:科技、經濟和文化。經濟與科技並肩成為海外受訪者最期待中國發揮更大作用的領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國家形象不斷提升的觀點備受肯定。63%的海外受訪民眾認為中國國家形象在過去70年整體上不斷上升,其中發展中國家受訪者持此觀點的比例高達80%。六成以上的海外受訪者認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取得的成就,其中有高達77%的發展中國家民眾認為中國70年來的發展是成功的。

中國“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形象備受期待。海外受訪民眾認為,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應重點塑造和展示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形象、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大國形象和全球性的負責任大國形象。相比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受訪者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期待值更高。

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獲高度認同。在認知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的海外受訪者中,超七成認可中國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主張對個人、國家和全球治理帶來的積極意義。了解“文明交流互鑒”的受訪者認為此主張“有助於應對當前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有助於構建和平安寧、共同繁榮、開放融通的美好世界”。

共建“一帶一路”獲得更多海外認知與了解。海外民眾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度逐年提升,是海外認知度最高的中國理念和主張,2019年23%的海外受訪者了解該倡議,同比上升3%。在對“一帶一路”有所了解的海外受訪者中,四成以上的人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有助於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和“有助於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貿易合作”,是“有廣闊前景的全球性公共產品”。海外受訪者最為期待“一帶一路”在貿易暢通和設施聯通方面發揮更大影響和作用。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認可度持續提升,科技發明的文化代表性得到提升。68%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強,在發展中國家受訪者中的認可度超過八成。在受訪者認知中國科技成就的具體領域中,高鐵依然認知度最高。海外受訪者認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仍是中餐、中醫藥和武術。與2018年相比,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科技發明代表中國文化的佔比增加3個百分點,達到21%。

中餐、中醫藥等中國文化享有較高海外美譽度。高達80%的海外受訪者體驗過中國飲食文化,體驗後對中國飲食文化有較好印象的超過八成,年輕人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評價好於年長人群。在接觸或體驗過中醫藥文化的受訪者中,高達81%的受訪者對中醫藥文化持有好印象。

據悉,由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等機構打造的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平台,自2012年起連續開展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工作,是國內首個定期、持續發布大型中國國家形象調研報告的自主調研平台,受到政府部門和國內外業界、學界、媒體界的廣泛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