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暑:保衛脾土,濕去而熱散

大暑:保衛脾土,濕去而熱散

大 暑

2018年7月23日

農曆6月11 星期一

大暑至秋分兩個月進入戊戌年四之氣;處於一年六氣「生、長、化、成、收、藏」的「成」的階段。

《黃帝內經》在講到戊戌年四之氣時說:「風濕交爭,風化為雨;乃長、乃化、乃成;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意思是:四之氣這2個月,諸氣交織,「太陰濕土」和「厥陰風木」相搏厲害,濕氣過重,容易出現因外濕入侵身體而暑濕困脾,引發系列身體問題:「脾土」因濕過重而極度虛弱,造成「脾土」生「肺經」不利,肺主呼氣,而出現氣短的「少氣」癥狀。因「脾主肌肉」脾氣過虛而出現肌肉酸軟萎縮,腿膝無力的情況。還會出現腸胃功能失衡而出現腹痛腹瀉。

主因:濕重而脾虛

熱氣猶大為大暑!心靜自然涼。

中醫養生的核心:順天時

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變化。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暑濕夾雜,煩悶燥熱,就等著天降大雨,才有難得的清涼。

伏天最忌諱反而又是寒涼!

突然撲面而來的冷氣和突然下肚的冰鎮食物,會讓你毛孔突然閉合,鬱熱難出,化為熱毒,各種上火癥狀更讓你焦躁不安!

濕去熱散!

祛濕就應該健脾;但在大暑時節本來外濕過重而困脾,脾的運化能力減弱祛濕受阻、效果不佳!

夏天如何健脾祛濕最有效?

中醫講究五行的相生相剋,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並非獨自成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

中醫認為:心火生脾土,心臟和脾臟是母子關係,心是脾的母親,心臟功能會助長脾臟功能。心臟出問題一定會影響脾臟,當然脾臟出問題也一定會影響心臟功能!

中醫又認為,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正好是心,因此,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而人體在夏季,陽浮於外而寒於內,稍微一運動就會大汗淋漓,暑為陽邪,易傷精耗氣,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進而引起氣陰兩虛之神疲乏力,大汗淋漓一定傷心陽!而心陽不振一定會脾虛水腫!

而夏季大家貪食寒涼之物,這樣又會加重脾虛而影響心陽!

因此,夏季最好的祛濕方法是:

強心 健脾 祛濕

這個方法是通過加強心臟功能,來助長脾臟的功能,從而達到祛濕的效果!

一,艾 灸

這時我們是可以通過艾灸來達到強心健脾祛濕的作用。如果在大暑脾虛濕重的艾友可以隔薑灸:

膻中穴、中脘穴、關元穴各5壯,豐隆穴、陰陵泉每次每穴左右各3壯,艾灸2天休一天。

濕重的艾友還可以通過拉伸膀胱經,拍打膕窩,來達到加速排濕的作用,這個方法,我們最近幾天專門講。

二,黃芪粥

三伏天暑濕傷氣,常使人感覺懶洋洋的,不想多說多動,有的人身體發重、頭腦昏沉、出汗多、手腳發熱,還有的艾友雙腿浮腫、便秘等等,如果在大暑期間堅持每天喝碗黃芪粥,能夠提升中氣,化解這些癥狀。

材 料:

黃芪30克,大米100克(一人量)

做 法:

1,將黃芪30克洗凈,加300克水浸泡30分,然後煮開,再用中火煮30分鐘,逼出葯汁;

2,再加等量的清水燒開後煮15分鐘,再次潷出葯汁。

3,重複第2步的動作。

4,將三次煮的葯汁放在一起,放入約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

黃芪粥中,黃芪的用量不多,配上大米,很平和,屬於平補,在暑濕重的季節大部分人都可以吃一點。

注 意:

黃芪粥是補虛的,適合體虛、中氣不足、中老年人、大病初癒、手術後、放化療後的病人可以多吃。

不適合身體健壯的人、感冒發熱的人、肝火大的人以及肝陽上亢造成的高血壓患處都不適合。

脾胃虛的小孩子偶爾跟父母一起吃吃可以,不適合長期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