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做「小糖人」——糖尿病艾灸療法

↑↑ 點擊上方關注,開啟健康之旅糖尿病具有高發病、高致殘、高病死特點,同時,在預防方面,該病具有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的特點,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不足1/3。糖尿病人數在不斷攀升,平均11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那我們怎麼預防和控制血糖呢?今天艾博士和大家分享一下糖尿病相關知識。

從西醫來看,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而造成血糖增高引起機體代謝紊亂的代謝內分泌全身性疾病。從中醫角度分析,糖尿病屬於消渴症,分上消,中消,下消,乃五臟皆虛。中醫認為,糖尿病是氣血,陰陽失調,五臟六腑,胰腺功能紊亂,微量元素失衡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慢性疾病。

糖尿病是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歐美國家、國內大城市尿毒症、失明、非創傷性截肢的第一位原因都是糖尿病,國際國內近年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冠心病合併高血糖,接近一半的腦血管患者合併糖尿病。

消渴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癥狀。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徵為高血糖及尿糖。消渴多與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過度等因素有關。消渴的病變髒腑主要在肺、胃、腎,又以腎為關鍵。內外因素漸致臟腑功能的衰減與失調,終致腎陰不足,肺胃津傷,燥熱內盛而發為消渴。本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若病程日久,陰損及陽,可致陰陽俱虛。臨床上根據患者的癥狀,可分為上、中、下三消。

消渴的主症有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等癥狀。上消又伴有煩渴多飲、口乾咽燥、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中消又伴有多食易飢、口乾欲飲、苔黃,脈滑實有力;下消又伴有尿頻繁多、渾濁如脂膏,舌紅,少苔脈細數;對於像糖尿病這種無法治癒的疾病就要消極對待嗎?答案是NO!只要重視健康管理,可以做一個健康的帶病人!艾灸在控制血糖方面有很好的療效,但是艾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合理的選穴、正確的方法、優質的艾條三者缺一不可。「中科艾灸機器人」以傳統中醫艾灸文化為核心,結合現代智能機器人領先技術和三項專利高科技技術,通過溫度感測器和溫控晶元把灸療溫熱效應控制在最佳治療範圍,精選湖北蘄春三年陳艾為原料,從而改良艾灸,使之古法今用,大大提升艾灸有病治病,無病保健之功效。

艾灸選穴:胃脘下俞 肺俞 脾俞 腎俞 太溪三陰交

胃脘下俞是治療消渴的經驗效穴;肺俞、脾俞、腎俞分別為肺、脾、腎的背俞穴,能清肺潤燥,健脾生津,滋補腎陰,以應上中下三消;太溪為腎經原穴,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可補肝腎,清虛熱。(獲取更多腧穴定位請關.注.中科艾灸機器人,後台留言即可)

配穴:肺燥津傷配太淵、少府;胃熱津傷配內庭、地機;腎陰虧虛配復溜、太沖;陰陽兩虛配關元、命門;上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風市、陽陵泉、解溪;皮膚瘙癢配風池、曲池、血海。

糖尿病人在艾灸時要明辨體質,謹防灼傷!中醫艾灸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很好,但是也特別注意避免皮膚灼傷,糖尿病患者皮膚傷口很難癒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