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平戰爭後趙國損失慘重為什麽還能打贏燕國?

趙國自長平之戰敗於秦國之後,國力大為削弱,不僅40萬趙軍被白起坑殺,而且國內所能供給前線之軍資也在戰前與秦國長達數年的對峙中幾乎被消耗殆盡。

此後,趙國屢受秦軍進犯,而其他諸侯國亦想乘機侵趙獲利,其中,尤以燕國滅趙或者說至少要從中漁利的欲望最甚。也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燕王姬喜在群臣的鼓動之下,於公元前251年,命丞相栗腹為主帥,率大軍60萬,分三路進攻趙國,趙軍在廉頗、樂乘的指揮下,緊急應戰,並最終以13萬趙軍擊潰了來犯的60萬燕軍,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看到這裡,人們不禁要問,為何在公元前260年,趙國剛大敗於秦國,而且國力幾乎被掏空的情況下,僅僅是時隔9年之後,卻又能以區區13萬的兵力,大敗60萬燕軍,何也?

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綜合國力。

戰國後期,論國力之強當屬秦、趙兩國,儘管趙國在與秦國長達三年的對峙中以及在後來的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但還沒有到亡國的時候。在隨後的戰役中,秦國非但沒有滅亡趙國,反而多次被趙軍所擊退,這充分顯示出趙國的綜合實力還是很強的。況且經過9年時間的休養生息,儘管國力不能恢復至鼎盛時期,但起碼有了一個較好的戰略緩衝期,對國力的修補和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後來大敗燕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戰國時期,各國都積極進行變法,試圖讓國家通過改革更加興盛。例如商鞅、吳起、申不害、趙武靈王等等。可是縱觀整個燕國歷史,卻沒有發現燕國有一次可以說得上來的改革。燕國向來是因循守舊,《燕世家讚》即說:“燕北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當時那些策士縱橫各國的時候都是不把燕國放眼裡,所以燕國去對付一個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蟲還是有難度的。

廉頗

二、燕國對時局的戰略判斷有誤。

先說此戰的發起國燕國,燕王姬喜及其大臣栗腹僅僅只是看到趙國青壯年在長平之戰均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內盡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的一個表面現象,據此就武斷的認定乘此良機攻趙必勝,並沒有聽從燕國名將樂毅之子樂間所提出的: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故堅決反對出兵的正確建議。所以說從一開始,燕國的決策者就已經對時局做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在這種錯誤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燕軍戰敗也本是在預料之中的事情。

三、燕趙兩軍統帥對比。

同樣,還是先說燕軍。次役燕軍統帥為栗腹,此人官至燕國丞相,也是燕國攻趙的積極慫恿者、策劃者,此前無軍功。也正是此人,以五百金奉於趙王祝壽之名,行窺探趙國國力之實,此舉就連燕國自己的大夫將渠也認為頗有不妥,言之:“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詳,兵無功成。”如此一根本不具備戰略眼光也無任何軍中資歷之人,何以擔當60萬大軍之統帥,又何以取得此戰之勝利?

反觀趙國,單說主將廉頗,那便是戰國後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戎馬一生,戰功彪炳,早在趙惠文王初年,便屢敗秦軍,甚至迫使秦軍改變戰略,實施合縱。後又率趙軍伐齊,長驅直入齊境,威震諸侯,也正是由於廉頗的存在,秦國虎視趙國多年而不敢貿然來犯。

兩軍主將差距如此之明顯,再加之燕軍自恃人多,準備充足,頗為驕縱,而趙國傾全國之力應戰,頗有些破釜沉舟之味道,因此,驕兵必敗,哀兵必勝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