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戰神白起是秦王被賜死的,但也與長平之戰有關?

作者:朱新渝(欣雨)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趙國的長平發生了一場悲壯慘烈的戰略決戰。這時,正處於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國時期,經歷了很長時期的春秋各國相互征伐兼併,此時泱泱中華大地上僅剩下了齊楚燕魏韓趙秦七國,是為戰國七雄。

以前長期偏居西北一隅的秦國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啟用商鞅實施變法,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建郡縣,舉人才,嚴刑法,大力獎勵耕織和軍功,經過舉國上下百餘年來的銳意變革圖強,從前不被人看好的西秦已幡然崛起,國力大強。

其不斷地西出東進,先後擊敗了妄圖稱霸中原的魏齊等國和曾經赫赫不可一世的楚國。糾糾老秦,已經堂之皇之地挺身揚威天下,儼然形成了一股滾滾洪流,洶湧澎湃,勢不可擋。

而此時的六國當中,也只剩下地處河北山西一帶的趙國,尚有一些實力和強秦一爭高下了,因此,秦趙兩國間不可避免的當有一戰!

(一)趙國:上黨郡爭起禍端

其時,秦國在位國君為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他是秦孝公之孫,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

公元前307年,孔武有力的秦武王嬴蕩在朝見東周天子期間,恃力與人鬥勇比賽舉鼎不支受傷而亡,時年二十三歲。嬴蕩膝下無子,遂傳位於同父異母弟嬴稷。嬴稷之母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傑出古代女政治家秦宣太后羋月(羋八子)。

秦昭襄王於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共在位五十六年,終年七十五歲。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同時也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他是秦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頗有作為的一位君王,在位期間文以范雎為相,武以白起為帥,勵精圖治,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打擊削弱六國,使秦國逐漸走向強大,為以後其重孫子秦始皇最終橫掃六合,一統中華天下奠定了勝利之基礎。

作為秦趙長平之戰的導火索,這裡還不得不先提提所謂上黨郡之爭。當時的上黨郡,位於今冀豫晉三省交界的山西長治周邊,地勢險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便有望得中原之說。

戰國時期,上黨郡本屬於韓國所有。為了奪取這塊戰略要地,秦國接連三年大軍攻打韓國,攻城掠地,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繫,使其成為橫亙於韓趙之間的一塊飛地。公元前262年,韓桓惠王無奈之下只好向秦國屈服,答應將上黨郡全部十七城割讓於秦。

不料,上黨郡太守馮亭及其軍民卻不願入秦,於是馮亭來到趙都邯鄲,向趙國國君趙孝成王陳說願將上黨郡獻與趙國,意圖靠趙國之力抗擊強秦。

在接不接受上黨郡歸順這件事上,趙國朝廷內部分成了鮮明的兩派意見。平陽君趙豹(趙孝成王之叔)便指出馮亭此作是嫁禍給趙國,因為秦國為得到上黨,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現在卻白白讓趙國得利,秦國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因此趙國不應當接受上黨,“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而號稱“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孝成王的另一叔父平原君趙勝,卻力主接受上黨郡。他認為即使舉百萬大軍之力攻打,也不一定會輕易得到上黨,現在卻不費一槍一卒便可獲得,豈有不收之理!

平原君曾三次擔任趙國的相國,“戰國四公子”的名號如雷貫耳,遠近皆知。他的意見趙王更為看重,又暗合了趙孝成王檢便宜的心理。於是趙孝成王決定接收上黨郡,封馮亭為華陽君繼續擔任上黨郡太守,由平原君趙勝率兵五萬接收了上黨郡。

這樣一來,秦趙兩國間不可避免的結怨交惡,戰爭一觸即發。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左庶長王齕(he)率軍攻佔上黨。接著向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的趙軍進攻。

趙孝成王令老將廉頗率軍迎擊。在初戰失利之後,廉頗採用了構建營壘,堅壁不出以對抗強大的秦軍進攻,從農歷四月至七月,雙方一直在長平相持不下。

但是,巨大的戰爭消耗對於秦趙兩國都是沉重的負擔,兩國的國君都極想結束這種曠日持久的戰爭僵局。

(平原君趙勝)

(二)秦國:累累白骨埋長平

此時,秦相范雎使用了一系列的計策。他一方面利用趙王遣使議和的機會,大肆散佈秦趙已經議和的消息,使得其它五國不發兵援趙,以孤立趙國。另一方面派遣奸細到趙國國都,重金賄賂,散佈什麽秦軍根本不害怕廉頗,秦軍隻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馬服君趙奢為趙國名將,他生前曾幾次率領趙軍擊破秦軍,在趙秦兩軍中都聲望甚高。其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平時喜談兵論學,有時甚至連父親都要甘拜下風。

趙王果然中計,連夜召見趙括,詢問破秦妙計。趙括空有一腔愛國熱血,他誇誇其談:秦軍主帥若是武安君白起,他尚有所忌憚,現在只是王齕,破秦只是早晚之事。

於是趙孝成王決定換下廉頗,任用趙括為趙軍主帥,並增兵二十萬交付趙括,期望其一舉大勝。

(廉頗)

知子莫若父,趙括的母親得知後連忙求見趙王,向趙王秉報馬服君趙奢生前的意見:趙括紙上談兵,不堪大用。請求趙孝成王收回成命。

但趙王主意已決,命趙括連夜趕赴長平,接替廉頗出任趙軍主帥。

幾乎同時,秦昭襄王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到長平,任上將軍秦軍主帥,王齕副之,並增兵二十萬至前線,同時嚴令三軍上下不得走漏絲毫風聲。

且說新任趙軍主帥趙括連夜趕至長平升帳號令,此刻他尚不知秦軍也已換帥。但血氣方剛,年輕氣盛,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急於建功立業,遂一改廉頗堅守拒敵的保守策略,以攻為守,下令趙軍全線出擊進攻秦軍。

經驗老道的秦軍主帥白起不虛戰神的稱號,一到前線便乘夜色掩護偵查地形,了然於胸,遂將計就計,利用趙括急於求勝的心理,下令秦軍詐敗,誘惑趙軍深入。說時遲那時快,隻待趙軍一進入到伏擊圈,秦軍迅速戴斷了趙軍糧道,將孤軍深入的趙軍團團圍住,似鐵桶一般插翅難逃。

(趙括)

待到趙括醒悟過來已為時過晚,追悔莫及。這時趙軍後路已被秦軍截斷,四麵包圍中一粒糧草都送不上來,幾十萬人馬日日要吃要喝。

一日,二日,五日,十日......,秦軍重圍始終不減,每日戰場喊話促趙軍投降。

至農歷九月,趙軍前後被困已四十六日不得食,傷病人數益增。先還不得已宰殺戰馬以充饑,直到最後把一切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後來甚至竟發生了人食人的人間慘劇!士兵們饑腸轆轆,頭昏眼花,餓得連站立的力氣都沒有了,哪裡還有昔日叱咜風雲的半點兒戰鬥力!

其間趙括曾組織趙軍五次奮力突圍而不成,在第五次突圍中連主帥趙括都血染沙場英勇捐軀!

公元前260年農歷九月,被圍後第四十六日,走投無路的趙軍殘部四十萬人見解圍無望,饑餓交迫,只得舉起白旗向秦軍投降。

(白起)

如何處置這四十萬趙國降卒,成為了白起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放他們回趙,無異於縱虎歸山!不放,秦軍自身糧食尚且供應緊張,又哪兒有這麽多糧食養活他們?`

白起苦思無策,最後竟狼心下令坑殺了這四十萬降卒,隻留下年紀尚幼的二百四十名士兵回去報信。

“一將成名萬骨枯,”此刻長平山谷月黑無光,陰風慘慘,鳴呼!可憐四十萬生靈,竟一日同死,真真是慘絕人寰!

(三)白起:悠悠明月挑心愁

這一場史上悲壯慘烈的血腥大戰,最後以趙軍損失四十五萬人,秦軍死傷二十萬人結束。趙國大敗,秦國慘勝。趙國從此失起了和秦國抗衡的實力,秦國加速了統一中國的步伐。

卻說被白起放回趙國去報信的二百四十名年幼趙軍士兵,逃回國後泣血哭訴了長平慘事,頓時趙國朝野上下直至普通百姓家,哀慟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原來趙國男丁已經征兵至十四歲,幾乎家家都有人在長平遇難。

長平戰後白起回到鹹陽,也是終日悶悶不樂,始終放不下坑殺降卒之陰影。他的妻子本是趙國人,對於母國遭此大難,更是悲悲戚戚,以淚洗面。加之白起素來與范雎不和,言語齷齪,更加感覺心灰意冷,遂托病在家。

後來秦昭裹王幾度想令他出征,他也未從令。時間長了,秦昭襄王對白起漸有猜疑不滿,范雎更進讒言:“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

這樣過了三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秦昭襄王五十年),秦王終於遣使者賜劍白起自刎。可憐一代名將,終也落個仰天長歎,愴然赴死!

(四)趙括:紙上談兵堪何能?

歷史上關於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的原因,何人因負其責,人們議論紛紛,評述甚多。

其中最主要的一家觀點便是後來漢武帝時期太史公司馬遷在《史紀》中所述:認為主要是平原君趙勝聽信了上黨郡太守馮亭之“斜說”,利令智昏,不識大體,一再慫恿侄子趙孝成王獲取了不該得利的上黨郡所致。作為趙軍主帥的趙括不諳敵情,錯誤決策,對戰爭失敗肯定應承擔重要的責任。但趙括最後一直堅持殺敵,直至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和白起一樣,他們都是歷史所造就的英雄悲劇人物。

作為趙國國君的趙孝成王,似乎應當為趙國的這場慘敗承擔更大的責任。因為作為一國之君的趙王,對自已國家的政局發展,有著極大的掌控能力,要清醒地認清形勢發展,因勢利導,作出對國家有利的決策判斷。

趙孝成王最開始沒有接受平陽君趙豹的正確意見,貪圖眼前利益接受了上黨郡的歸屬。戰爭開始後,由於趙國的綜合國力大大不如秦國,無法承受長期戰爭對國家供給保障能力的考驗和壓力,因此急於解脫。

但他一方面沒有正確及時地開展對其它五國的合縱抗秦外交,以爭取五國的支持,抒解趙國只能憑一國之力單獨對抗強秦的局面。

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聽信了僅僅紙上談兵的趙括的一番慷慨熱血之說,便匆忙作出了臨陣換帥並以攻為守的戰略決策,以致釀成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長平之戰大敗。

其實,當時天下大勢已經十分明了,即使趙國沒有長平慘敗,也改變不了秦國最終吞併六國,天下一統的歷史進程。

公元前247年,長平之戰後十三年,秦王政即位。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十年時間,先後滅了韓魏燕趙楚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王朝秦朝,秦王政為始皇帝稱秦始皇。

(白起)

長平之戰後一千七百多年,明朝嘉靖進士王世貞(1526~1590年)路經長平,憑吊長平古戰場遺址,追思當年那場生死大戰,不禁浮想聯翩,作有歌行詩《過長平作長平行》以紀,詩的前八句詩句為:“世間怪事哪有此,四十萬人同日死!白骨高於太行雪,血飛迸作汾流紫。銳頭豎子何足雲,汝曹自死平原君,烏鴉飽宿鬼車哭,至今此地多愁雲。”

詩歌四句一換韻,平仄互押,構成起落,如層波疊浪,翻卷不已。因傳說中白起頭小而銳,詩中稱之為“銳頭。”

無論怎樣,像長平之戰這樣的人間慘事,是無論如何絕對不能再發生了!

(兩千年前古戰場遺跡:長平之戰屍骨坑)

【作者簡介】朱新渝(欣雨),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熱愛學習歷史文化及古典詩詞,有部文詩文作品發表。現居重慶。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大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