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了兩個月,趙王為什麽不救他?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趙兩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大戰。

雙方對峙期間,趙孝成王求勝心切,要求主帥廉頗主動出擊,可廉頗老成持重,堅持以防禦為主,於是趙孝成王棄用廉頗,改任年輕的將領趙括為主帥。

趙括掌兵後,立刻對秦軍展開一場全面大進攻,哪知此舉正中秦軍下懷,秦將白起用計將趙軍團團圍住,又截斷了趙軍糧道。

趙括堅守兩月後,內無糧草,外無援軍,不得不被迫突圍,結果趙括戰死沙場,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不是強秦的對手了。

掩卷長思,既然此戰的意義對趙國如此重大,那麽當趙括被圍困時,趙王為何不派援軍救他呢?

一,內無援軍

趙王沒有派出援軍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趙國已然沒有多餘的援軍了。

據《史記》記載,原本前線就有廉頗帶領的20萬大軍,後來趙括又帶了25萬人去,這樣龐大的兵力,幾乎就是趙國的全部家當了。

這也是為什麽長平戰敗後,趙國的邯鄲保衛戰會打得那麽艱難,一度只能用老人和孩子來參戰。

而且,當時趙國還需要用國內少得可憐的兵馬來抵禦北方強大的匈奴。趙孝成王就算有心相救趙括,也實在是抽不出人馬了。

二,外無助力

如果說趙國不出兵是因為無兵可出, 那麽,那些與趙國合縱的友好國家為什麽也不出手呢?

要知道,若是趙國一蹶不振,那麽剩下的國家就更加不是強秦的對手了。

其實,並非趙孝成王不想去求援,而是這些友好國家一開始就讓趙孝成王得罪光了。

早在趙國滅了中山與燕國接壤後,燕國和趙國的關係就一直磕磕絆絆。

對於燕國來說,趙國要是因為長平之戰變得弱小,等於自家門口少了一個強大的威脅,所以燕國對此樂觀其成,壓根沒想過幫趙國的忙。

剩下的國家中,韓國已經被秦國打怕了,不敢出手。

魏國和楚國雖然有實力,但是由於趙孝成王一開始派人跟秦國議和,雖然此事最終沒有成功但卻被秦國拿出來大肆宣傳。

結果,魏楚兩國認為趙國和秦國唱雙簧,目的是圖謀自己的國家,於是魏楚也統統不肯救趙。

友好國家紛紛不肯出手後,趙國不得不把最後的希望放在齊國身上。可惜,當趙國的使者風塵仆仆的來到齊國後,齊國國君卻記恨當年五國伐齊的事情,不願幫助趙國。

結果,就出現了五國不幫,趙國僅憑一己之力奮力抗秦的一幕。

三,敵情不明

雖然趙國外無盟友,內無兵馬,但秦國依然盡了最大的努力封鎖前線的消息,這也導致了趙國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不敢貿然出兵。

據《史記》記載秦王聽說趙軍的糧道斷絕後,把河內郡百姓的爵位都提升一級,然後15歲以上的青年全部派去長平,以此來阻止趙國的援軍。

在秦國幾乎傾全國之力的封鎖下,趙國很難及時了解到前線的真實情況。緊接著秦國故意散播謠言,聲稱趙括已投降,使趙國一時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對於趙國來說,國內的兵力本來就有限,如果趙括真的已經放棄抵抗了,那麽就算派遣援軍也於事無補,甚至可能帶來更大的傷亡。

同時,秦軍組織的封鎖線也並非短期內可以攻克的,而趙國援軍兵力又有限,這使趙國更傾向於用有限的兵力加強防守,以防止秦軍乘勝追擊對趙國造成新的傷害。

由此看來,並非是趙王不肯救趙括大軍,而是一場戰役的成敗並非單獨的一個人所能操控。趙國只好隨著這場國運之戰,悲傷而無奈的走入了既定的歷史結局中。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