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培訓機構盯上自主招生“商機” 整個市場魚龍混雜

  培訓機構盯上自主招生“商機” 整個市場魚龍混雜

  新京報

  新高考改革激活自主招生培訓業?

  隨著一批批通知書的發放,2018年高考即將拉下帷幕。這些考生中有這樣一群人,由於參與了自主招生項目獲得加分,離理想高校更進一步。根據教育部陽光高考網公布的資訊,今年,自主招生總報名人數近80萬(不含“博雅”、“領軍”計劃等),相比於去年的60萬報名人數,增幅達三成,日益增長的需求催生了越來越多提供自主招生培訓的機構入局。

  實際上,自主招生培訓並非“新賽道”,早在2003年,中國教育部推行自主招生開始,已經有不少機構涉水。有業內人士表示,新高考背景下,今年或將會成為自主招生培訓市場的重要轉折點。

  自招培訓市場魚龍混雜

  “我通過了北京交大的初審和中南大學的初審,但均在複試階段被刷掉了。最後選擇了裸考拚一下吉林大學車輛工程專業。”來自山東省泰安市的考生劉同學說道。在劉同學所在的城市,大部分同學對自主招生都不陌生。被稱為自招“高地”的泰安市有不少學校會開設自主招生相關的講座,也有部分機構與學校合作開展相應的培訓。

  近年來,隨著學生、家長乃至學校對自主招生認知度的提高,加上意識到短期的個人摸索存在的“局限性”,自主招生培訓市場不斷升溫。

  在一個名為“思課自招交流”QQ群裡,共有2700多名成員,平均每天有近2000人在線。該群的創建者自稱由清華、北大、複旦、交大等國內知名高校自招過來人組成,主要為群內成員提供簡單的自主招生資訊,為有意願的學生提供付費線上課程。像“思課”這樣的自主招生交流群大量存在著。

  而在線下也是如此。“從海風教育落地到各學校的自主招生相關講座等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參與人數明顯增加。”海風教育升學輔導事業部總經理仲穎鳴表示。她觀察到,在學生家長的需求方面,他們不僅關注自主招生的政策科普,更希望得到有針對性的備考規劃。“根據海風教育的報名情況:2016年,裸報(在招生簡章出來後,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擊報名)的人數,佔總報名人數的30%-40%,而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家長更希望通過提前規劃為自主招生做準備。”

  培訓機構盯上了自主招生“商機”:從申請前的政策解讀、背景提升,到申請過程中的筆試面試培訓、志願填報等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機構提供服務。

  從服務內容看,目前提供自主招生培訓課程的機構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隻提供學科競賽培訓、科研作品輔導等某一環節,如愛培優。另一類則提供涵蓋政策谘詢、招生資格申請服務、創新課題研究、科創賽事培訓及指導、志願填報輔導等各環節的閉環服務,如海風教育、學大教育。從商業模式看,部分培訓機構僅聚焦C端;還有許多機構在B端、C端同時發力,與學校進行合作,提供定製化的課程培訓服務。

  對於自主招生培訓市場,除大型輔導機構外,還有一種自稱由名校學姐學長或大學教授組建的“小作坊”式機構。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獲得降分優惠對不少考生吸引力較大,機構大多抓住了消費者這一心理。這導致一些並不具備相應培訓能力的機構湧現,市場魚龍混雜。

  自主招生不是捷徑

  雖然不斷有相關培訓機構入局自主招生行業,但從近年來自主招生錄取數據情況來看,能夠通過自主招生資格的人很少,傳統的面向有自招需求學生的自主招生培訓行業的蛋糕並不大。數據顯示,2018年自主招生報名人數為78.2萬,相比於2017年的60.5萬,人數增長了近三成;而2018年最終通過自主招生獲得加分的人數為27.7萬,相比2017年的26.4萬,增長率不足5%。

  “自主招生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不排除有部分成績不是特別突出、希望走捷徑的考生,但在後續的選拔中,這類考生競爭優勢不大。”自主招生在線總負責人符碩表示。

  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能、綜合素質出色的學生。作為機構該如何為學生賦能?學大教育自主招生項目負責人安慶表示,機構通過測評等挖掘學生的潛質,並匹配相應個性化發展規劃,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把學生的創新潛質和學科特長髮揮出來,點燃他們本來具備的“火焰”。

  新高考背景下的機遇

  目前,自主招生培訓除了面向有意願報名自主招生的考生,還有一部分群體逐漸增多:參加新高考的學生。

  隨著高考試點改革的推進,除率先改革的上海、浙江外,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高考改革大軍,新高考將於2020年在全國全面鋪開。根據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進行選科選考,高考錄取實行“兩依據、一參考”的綜合評價方案,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依據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進行擇優錄取的評價方式。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充分進行自我探索,挖掘個人特長進行選科選考;另一方面,高考評價中的“軟性”分數佔據一定比重,需要學生在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上下工夫。

  符碩表示,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選拔將傾向於多元化綜合評價錄取,其本質與自主招生相似。與符碩觀點相同,安慶也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新高考是廣義上的‘自主招生’。”對於自主招生培訓行業來說,相關業務內容如生涯規劃如個性挖掘、職業發展規劃,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課程如創新課題研究、學科科創賽事培訓及指導等將迎來機遇。

  “隨著新高考的落地,2018年將是自主招生培訓行業一大轉捩點。”安慶表示。

  自主招生培訓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響。隨著招考制度改革的深化,評價機制更加多元化,未來,該領域還有哪些想象太空值得期待。

  ■ 觀點

  回歸自招初衷 推進招考分離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自主招生考試是在統一測試成績之外,考查學生的學科特長、創新潛能、綜合素質的評價方式,其最終結果體現在一定的分數優惠上。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和家長不是以多元發展角度看待自主招生,而是以能降多少分的功利態度對待,非自主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和綜合素養。這與自主招生的初衷相違背。

  為此,需要從選拔方式上進行改變。自主招生考試需要推進招考分離:試點自主招生的高校,采取統一考試+學校自主評價、招生的方式,由大學自主提出申請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的學生可同時申請若乾所大學,大學獨立結合統一高考成績、大學面試成績、中學特長和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評價、錄取,每個學生可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

  ■ 自主招生政策發展歷程

  2003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2003年在部分高校開展自主選拔錄取的試點,北京大學等22所高校獲批。

  2009年,以清華為首的“華約”和以北大為首的“北約”成立,以聯盟其他高校的形式進行自主招生考試。兩年內,形成了三大最具實力的招生聯盟,即“北約”(含北大、北航等11所高校)、“華約”(含清華、浙大等7所高校)和“卓越聯盟”(含北理工、天津大學等9所高校)。

  2014年,因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腐敗事件,自主招生暫緩一年。

  2014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規範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指出,2015年起,所有試點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統一安排在高考結束後、高考成績公布前進行,不得採用聯考方式。並規定,自主招生報名只有一條通道,即學生自薦、高中審核、網上報名、高校篩選和考核。

  2017年4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嚴格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對查實提供虛假申請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應資格。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責任編輯:張國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