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筷子深度參與其中

【現象】今天,世界上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用筷子進餐。筷子不僅是一種取食工具,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最近出版的《筷子:飲食與文化》一書中,歷史學者王晴佳聚焦“筷子文化圈”,讓筷子成為歷史研究的主題。該書通過將飲食文化置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國的東亞文化傳統之中進行考察,發掘了筷子在文化傳統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讀來引人入勝。

【點評】對中國人來說,筷子屬於尋常日用之物,但對歷史學者來說,可以從一根筷子中窺見一段歷史。

“垂垂水線白封青,一箸能生兩眼明。”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詩詞書畫,也在一飲一啄、一杯一箸間。有學者根據飲食習慣,將世界文化一分為三,即筷子文化圈、手指取食圈、刀叉取食圈,分別對應不同的文明地域。《筷子》一書致力研究的,正是筷子文化對應的儒家文化圈,也因此超越了器物層面。

研究者普遍認為,筷子起源於中國。安陽殷墟曾出土6支青銅箸頭,可以接柄使用;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遺址中也出土了象牙和青銅製成的箸,均是明證。

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筷子深度參與其中。據《三國志》記載,當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劉備震驚之下,“失匕箸”。而筷子背後的飲食文化,也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發展出了一套完備的禮儀規則,約束人們用餐、用筷時要乾淨利落、舉止優雅。比如,宋代朱熹的《童蒙須知》便規定,“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食已,則置匙箸於案。”在亞洲很多國家,筷子也被作為送給新婚夫婦的禮物,寓意成雙成對。

時代演進到今天,筷子依然是中國人必備的廚房用具,並且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之一,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是飲食文化之路;筷子不僅是器物,也是不同社會、風俗、族群的聯結點。今天,共建“一帶一路”,讓不少外國友人把一頭圓、一頭方,象徵“天圓地方”的筷子裝進了行李箱。在一些國家,人們學習中餐禮儀、練習使用筷子,品味中華美食及其背後的深厚文化。一根根小小的筷子,成為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架設起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0日 05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