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向人生巔峰的張勳,上演的一場複辟鬧劇

1916年,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因病去世,失去中央約束的北洋各部隨即分崩離析,進入軍閥混戰時代。

1917年5月,中央政府爆發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雙方就權力分配問題鬧的不可開交。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隨即將段祺瑞免職,而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布獨立。形勢危機之下,黎元洪就命當時的安徽督軍張勳率軍入京調停。

令黎元洪想不到的是,曾作為清朝將領,後投奔袁世凱的張勳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保皇黨”人,自清帝退位以後,雖然張勳的部隊改稱武衛前軍,但張勳依然嚴禁士兵剪辮子,以示效忠清王朝,時稱"辮子兵"。

1917年6月,張勳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之名進入北京,隨即趕走了大總統黎元洪,解散了國會。7月1日,張勳進入清宮,把12歲的退位皇帝溥儀抬出來宣布複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自此,清朝時的提督張勳搖身一變,完成了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華麗逆轉,同時也完成了清朝的“復國大業”。

與此同時,北洋政府的另一位首腦段祺瑞在天津發表討張檄文,通電全國,隨即組織起討逆軍,自任討逆軍總司令,7月4日在馬廠誓師出發,5日正式開戰,12日拂曉就攻進了北京城內。"辮子兵"一觸即潰,在討逆軍的兩路夾攻下,有的舉起白旗投降,有的剪掉辮子扔掉槍支逃命。"辮帥"張勳倉皇出逃,在荷蘭使館內躲藏了起來。當日,隻做了12天"北京皇帝"的溥儀再次宣布退位。

7月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擔任國務總理,掌握了政府實權,這場歷時12天的鬧劇宣告結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