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殷商古國索國:“索取”一詞跟這個古國有關,商的重要公族

河南滎陽市境內有大小索城遺址,城內有索河,索河古稱索水,《水經注》有“濟水又東,索水注之”的記載。索水因為殷商公族索氏居住在此而得名,據唐代《元和姓纂》記載,索氏出自子姓,是殷商七大公族之一,武王克商後,為了便於管理殷商遺民,將殷商重要的的幾個公族集中遷往魯國,由魯國作為大家長統一管轄,其中就包括這支索氏。《敦煌名族志殘卷》記載:“索氏,右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於京索,因而氏焉。”帝甲,即祖甲,商武丁之子,商代第二十五任王,在位長達三十三年,曾征服西戎,延續了武丁中興時的輝煌,頗有乃父之風。索國在商朝強盛之時封建立國,其封地在今河南滎陽市境,即大索城遺址。春秋時屬於鄭地,故《路史·國名紀》雲:“索,鄭之索氏……鄭之滎陽有索水。

“索”的甲骨文形像為“中間一根繩,左右兩隻手作搓繩狀”,其實就是一副雙手搓繩的畫面。古人用草藤、樹枝或稻杆、麥稈等就地取材,搓成條條,用作捆綁牽拉等生活用途。有說法認為在還沒有發明武器之前,族人用藤條或樹枝搓成粗條綁上石塊用來襲擊大型野獸,最早作狩獵工具,獵物得手後也可以用來捆綁,以防其逃脫。“索”的本義當為搓繩的過程,《詩經·七月》:“晝爾於茅,宵爾索綯(táo)。”意思是白天野外割取茅草,夜裡搓繩忙個不休。由於搓繩(索)要先取茅,故又引申出“索取”之義,“索”也成了繩子的代名詞,而且用一根繩子去索取,特別形像。繩子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萬年前,《周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在還沒有創造文字之前已有“結繩記事”一說,人們用繩子打結的方式來記錄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史記。早期索地族人估計是一個以搓繩為業的部族。

“索”字最早出現在商武丁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壬辛卜,出,貞:王其田……索,無災。”田,即狩獵。卜辭大意為商王將去索地田獵,令人占卜,得出的結果是:無災,表示可以去狩獵。從卜辭中可以看出,當時索地是商王室的田獵場所,與王室保持著頻繁來往。因索國是殷商公族之國,為殷商集團的重要成員國,它位於殷商政治中心的西部,是周族進入商王畿的重要門戶。可以想像,商末大動蕩,周商對決,索國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歷史不可逆,雖然無法得知商末索國國力到底有多強盛,總之,隨著商王室的傾覆,索國無可非議也在這場浩劫中灰飛煙滅。武王對殷商遺民進行了統計,為徹底降服這些頑傲殷民,避免日後發生叛亂,對殷商的強宗大族進行分散管理,採用周禮分化融合的政治手段。《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杓氏、尾杓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意思是殷商六大公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杓氏、尾杓氏,讓他們率領本宗各個氏族,集合其余小宗族,收歸各族的奴隸,來服從周公的法制,歸附於周的統治。

索氏整體被遷入魯地後,便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至春秋時已成為當地望族。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山東濟寧市兗州區境內一商周古遺址曾出土了一些銅器,這些銅器都開頭含有一個相同的字,據分析當為“索”字,因此這些銅器被稱為“索氏銅器”。據說現在山東地區還有索姓人,但索的發音卻不叫“suǒ”,而念“sao”,儘管漢語詞典中沒有這個發音,不知道是不是殷商遺留下來的古音。

文/堰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