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平庸皇帝如何締造盛世:他用“萬事不自由”換來宋代繁榮

一個資質平庸、性格寬厚又有些懦弱,還好色的皇帝,為何治下卻名臣輩出,締造出至今都被懷念的古典中國黃金時代?今年是宋仁宗誕辰1010年,歷史作家吳鉤試圖在新書《宋仁宗:共治時代》中回答這個問題。

巧的是前段時間,以仁宗為主角的網劇《清平樂》正好在熱播。吳鉤認為,宋仁宗在今天的“熱”,恰恰反映出長期以來他被忽視的尷尬。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十三歲登上皇位,在位四十二年,治下誕生了許多名垂千古的人物,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柳永、程顥、程頤、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包拯、韓琦、富弼、畢昇、沈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在宋朝,且全是仁宗朝升起的璀璨巨星,可以說,這份“成績單”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無法與其比肩,以至千年後,國學大師陳寅恪還評價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仁宗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仁宗”的皇帝。

奇怪的是,不管當時還是身後,宋仁宗卻是一位存在感很低的皇帝。確實,他在深宮中出生,深宮中終老,和歷代皇帝相比,沒有“秦皇漢武”的雄才大略,宋徽宗、南唐李後主那樣千古傳誦的文藝才情,人生經歷也不像明武宗朱厚照般荒誕、乾隆皇帝幾下江南那樣傳奇。他當朝時恆星戰役輩出,本人自然被遮蔽。甚至在以他的身世演化出來的民間傳奇故事“狸貓換太子”裡,他也只是配角,目的是彰顯主角“包青天”的美名。

在《宋仁宗:共治時代》中,吳鉤主要就是致力於挖掘歷史材料,還原這位被低估的皇帝的一生,因為“中國的皇帝中,他是我特別讚賞的一位”。吳鉤此前寫過不少有影響力的歷史暢銷書,包括《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對宋朝歷史了然於心,因此能遊刃有余地重現宋仁宗的生平。“仁宗皇帝並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有常人都有的缺點,但他也不是庸碌無能。”通過回顧宋仁宗的一生,吳鉤主要想解答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麽這樣一位被普遍忽略、似乎很平庸的皇帝,卻締造出被後世認為是宋代巔峰的“嘉祐之治”?

吳鉤認為,關鍵在於宋仁宗對皇帝這個角色有深刻理解,進而與宰輔大臣構築出一套相對良性的王朝運作機制——皇帝不獨攬大權,而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對此,吳鉤在書中花了相當多的筆墨,寫出即便貴為皇帝,仁宗也有很多無奈、克制與權衡。“仁宗皇帝有很多缺點,當時批評的聲音很多。但這恰恰說明制度在良好運轉,士大夫對皇帝的缺點敢於直言。也正是因為他的萬事不自由,還有宰輔大臣的據理力爭,才換來時代的空前繁榮”。

對話吳鉤:宋代士大夫是參與國家治理的主人翁

宋朝皇帝整體性格溫和

第一財經:現在很多人都接受了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影響的觀點,對皇帝而言同樣如此,比如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口吃非常嚴重,是因為父親喬治五世非常嚴厲、強勢,造成他膽怯和口吃。為什麽宋仁宗在強勢的劉太后照顧下長大,但性格寬厚,還有不少皇帝身上少有的人情味?

吳鉤:宋仁宗身上很有人情味,我覺得你的感覺很準確,我在讀史料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他不像秦皇漢武那樣有雄才大略,要說資質也就是中等,比較庸常,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有常人都有的優缺點。其實宋朝皇帝整體性格都比較溫和,很少有像後來朱元璋等帝王那麽陰暗極端的。主要原因,我覺得是宋朝皇帝都接受了儒家教化,宋朝可以說是儒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王朝,儒家士大夫對皇帝的教化,主要體現在經筵教育。而之前的漢唐,儒家對皇帝的影響沒有那麽大,之後的明清,皇權專製又達到頂峰。

第一財經:所以就算劉太后比較強勢,死後仁宗也沒有對她和劉氏家族做過多的政治清算。對比之下,萬歷皇帝親政後,為了擺脫張居正的陰影,張居正一死就對他做了殘酷的政治清算。

吳鉤:我覺得明代的一部分皇帝都有點心靈扭曲,包括萬歷皇帝,他從小就敬畏張居正,成年親政後才會有激烈反抗,那可是他老師呀。我總覺得萬歷皇帝做法太激烈,屬於有點變態或者不正常,超出常人的情感範圍。

宋仁宗不是那麽無私無義,但他的缺點是常人的缺點,心裡沒有那麽多仇恨。小時候雖然基本上都是活在劉太后的陰影之下,沒有什麽自主權,劉太后也一直隱瞞了他生母是李宸妃的真相,導致李宸妃到死都沒和仁宗皇帝相認,成為仁宗皇帝非常難受的事。所以劉太后一過世,他就有點急於要擺脫劉太后的陰影,把劉太后重用的大臣都外放出朝廷,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也是很正常的反應,仁宗的行為並不是那麽激烈,整個宋朝都沒有明朝那麽激烈的政治清算。

仁宗朝的時代精神

第一財經:可他還是廢掉了劉太后選定的郭皇后。這是屬於“反抗”吧?

吳鉤:廢掉郭皇后這個事其實有兩個細節需要注意。第一,導火索是郭皇后跟后宮其他女子爭風吃醋大打出手,結果一巴掌打到仁宗皇帝脖子上,下手比較重,留了幾道指痕,仁宗因此很惱火,動了要廢掉她的心思,但他其實下不了決心,也沒有決斷魄力。第二個細節更重要,就是仁宗皇帝廢郭皇后是受到了當時宰相呂夷簡的支持和鼓動,因為呂夷簡與郭皇后之間有恩怨。如果沒有呂夷簡的極力支持,仁宗皇帝是做不出廢後舉動的。而且廢掉郭皇后之後,仁宗皇帝又有點後悔,派人去看她,還寫了一首詞。這些都說明他不是像明朝皇帝那樣做事激烈的人。

第一財經:假如仁宗繼位後像萬歷那樣進行政治清算,還會有“嘉祐之治”嗎?

吳鉤:這很難說,因為從仁宗親政到“嘉祐之治”還有二三十年時間。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他要掀起政治清算,會面臨很大的壓力。仁宗還沒親政的時候,范仲淹就上書劉太后要求她還政;劉太后一過世,范仲淹又上書,內容是什麽?向仁宗建議,對劉太后在世時的那些做法不要過於去追究,如果大臣有議論也要冷處理。從這個事可以看出,當時計程車大夫都非常理智清醒,他們對劉太后的統治肯定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一旦劉太后過世,假如仁宗出現要清算過往的苗頭,有政治遠見的大臣馬上就會出來反對。以仁宗那種比較懦弱的性格,還有仁宗朝那種權力製衡的制度來看,即便仁宗想要清算劉太后,也很不容易做到。

第一財經:從范仲淹兩次上書可以看出,他為人非常坦蕩、無私。仁宗朝名臣輩出,有網友說當時大臣都非常自信。你認為這種自信從何而來?

吳鉤:嚴格來說我覺得這不是自信,是道義的擔當。當時士大夫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不是把自己當成皇帝統治的工具,而是參與國家治理的主人翁。這是仁宗朝開始士大夫形成的集體觀念,跟儒學複興有關。因為儒家推崇的理念就是天下為公,雖然天下現在是趙宋的,但在士大夫的觀念裡,皇帝只不過是國家的象徵,具體治理天下還是要士大夫。宋代甚至有一些士大夫公開跟皇帝說,天下並不是陛下的天下,而是天下萬民的天下、萬姓的天下。這種說法在中國古代可能有點驚世駭俗,但在宋代是當時士大夫的共識。正因為有這樣的時代精神,當時的政治環境也比較寬鬆,加上科舉制度全面展開——宋代也是第一個全面實行科舉製的王朝,一個平民出身的人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府,甚至當上執政高官。正因為有制度性的階層流通通道,“士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才能落到實處。范仲淹年輕時還沒有考中進士就立下人生目標,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好宰相,就要成為一個好醫生。平民如何成為宰相?參加科舉考試。而在南北朝或者隋唐,這是不可能的,宰相基本上都來自世家大族。

共治制度的漏洞

第一財經:你在書中說,宋仁宗發展出不專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是因為對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他是怎樣理解皇帝這個角色的?

吳鉤:這方面仁宗皇帝自己有幾次自白,可以看出的他想法。大體意思就是,當時很多人也勸告他要決斷、包攬權力,不能老是由下面的大臣來做決定,否則權力會被奪走之類。仁宗皇帝回答說,並不是我不想決斷,只是如果我決斷正確倒好辦,萬一決斷錯了呢?要改過來很難。所以不如讓大臣們充分討論、集思廣益,再以宰相的名義來發布政令。為什麽要以宰相的名義發布政令呢?因為宰相是可以問責的,皇帝不可以問責,難道要罷免皇帝嗎?那會造成很大的政治動蕩。

還有一次,仁宗半夜聽到宮外熱鬧的響聲,問宮女是什麽聲音,宮女說是外面酒樓裡在唱歌跳舞,完了發牢騷說,外面這麽熱鬧,皇宮裡這麽冷清。仁宗一聽就說,正因為我們能夠忍受冷清,外面才可以那麽熱鬧。如果我們忍受不了這個冷清,也想那麽熱鬧,外面就會變冷清了。仁宗這個話說明,他明白政府也好皇帝也好,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權力。權力不會濫用,社會才可以繁華。從這些都可以看出,仁宗雖然資質很庸常,但是絕對不是一個昏庸的人,對於自己怎麽當皇帝,可以做、不可以做什麽,他心裡很清楚,對皇帝這個角色理解得很深刻,所以才會締造出後世都懷念的繁華時代。

第一財經:仁宗和大臣摸索出來的共治天下的運作機制固然好,但這種制度似乎還是人為因素較多,首先得有像仁宗一樣的好皇帝,否則像北宋後期和南宋那樣,會出很多權相、奸相。你怎麽看?

吳鉤:北宋初,太祖、太宗出身草莽,有比較強悍的個人能力和威望,這時皇帝個人的權力會更大一點。但隨著太宗去世,接下來繼位者都是守成之君,沒有那種個人的威望,所以更多的時候必須要靠制度,或者說當時的政治慣例來維持統治。

仁宗朝形成比較良性的君臣共治、分權制度,固然跟仁宗本身性格比較寬厚有關,但主要還是因為皇帝個人威望消失之後,必須要靠制度慣例來維持政府運轉,這也是當時的一個大趨勢。不過宋朝這個制度在皇帝常人化、庸常化之後,演變到後來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能夠很好地約束君王,但在約束宰相方面,我覺得是有漏洞的。所以到了南宋才會出現很多權力很大的宰相,比如從南宋初的秦檜,到南宋末的賈似道。

《宋仁宗:共治時代》

吳鉤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2020年4月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