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短影片平台送這種內容上熱門,是誰給的勇氣?

近年來,短影片與直播平台不斷被曝出低俗、色情、造假等亂象,記者長期觀察後發現,這些平台內還隱藏有一個混亂的少年兒童交往圈。戀愛、懷孕、生子……這些現實生活中的未成年人禁忌,都被輕易打破。其中許多行為,不僅是對倫理道德的無視,甚至觸碰了法律的底線。其參與者數量之龐大、年齡之低,都遠超人們的想象。

有人在曬自家可愛的小兒女。你錯了,這兩個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位媽媽,還不到16歲。我們能看到,牆上貼滿了獎狀。也許,這個甜甜的小姑娘,正在乖乖地幫父母照顧弟弟。你又錯了,這也是一位16歲的小媽媽。獎狀是她的,孩子也是她的。影片中的小姑娘和身後的男孩,的確的是姐弟關係。女孩在影片封面上寫著:相差九歲的姐弟,你剛上幼稚園,我卻已經為人父母。她15歲半,懷孕時僅僅14歲。

這些並非極端個例。在某些短影片平台上,有數以萬計的相似影片。儘管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未達到男二十二周歲、女二十周歲法定婚齡,婚姻不受法律保護。但在這個社交圈裡,低齡生子不但不需要隱藏,反而能成為炫耀的資本,為自己帶來更多的關注。

這個17歲的姑娘擁有兩個孩子和五萬粉絲,作品經常登上官方的熱門。她會在每條影片的封面,不厭其煩地強調自己生娃多、當媽早。事實證明,“14歲早戀生下兒子”,“全網最小二胎媽媽”都有三四十萬次的播放量。

記者發現,這些未成年媽媽大多生活在農村或小城鎮,早早輟學生子,往往是奉子成婚。她們社交面窄,生活單調,渴望被關注。當發現在如此火爆的影片平台上,靠強化低齡媽媽的屬性能夠受到矚目,她們掀起了爭當“全網最小媽媽”“全村最小媽媽”的風潮。

一位15歲當媽的女孩,卻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14歲就擁有了自己的小可愛”,並以此為榮。至今,記者已在快手、火山小影片等平台中,找出了數以百計的未成年孕婦、未成年媽媽和未成年二胎媽媽。

平台熱捧早孕網紅 直播私奔征友

早婚早育現象在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一直存在,而短影片平台則讓它出現在大眾面前。記者調查發現,短影片平台絕非無辜,它提供的平台,嚴重影響了少年兒童,起到了相當惡劣的作用。

快手網紅大多早戀早孕

在快手上,19歲女孩楊清檸,是最受歡迎的網紅之一。18歲生孩子的她,和孩子的父親王樂樂,共計擁有4500萬快手粉絲,一次曬孩子的直播,能收到280萬次點讚,影響力非同小可。楊清檸懷孕後,幾位17、8歲的網紅也爭相宣布懷孕,早孕成了一種時髦。

在短影片平台中,還有一種時尚,是穿著校服秀恩愛。這段播放了30萬次的影片中寫出了他們的心聲:從校服到婚紗,人人羨慕的愛情。

官方選送00後懷孕私奔影片上熱門

這是一對來自農村的00後小情侶,今天,是他們直播私奔的第65天。他們的账號不但沒有受到限制和查封,反而,兩人盡情展示親昵的影片,卻常常成為官方的推送熱門,每條都有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播放量。這位00後女生只有1000多個粉絲,並不算網紅。然而,只要她講述懷孕四個月、卻不敢告訴父母的故事,影片就會登上官方熱門,被播放幾萬甚至幾十萬次。

“小哥哥找老婆”下限低至十三歲和一米三

“想找個13歲以上的小公主做老婆。”“想找一個十三歲以上的妹妹疼她。”我13。我14。我12。3000多個女孩積極響應。最流行的征友方式,就是在網紅的影片下留言。

“找女朋友,12至14歲”“找個12-15歲的男閨蜜”“想找個13-15的傻丫頭”。這些風光的中學男生,一提出要找五年級以下的妹妹,就能收到兩三萬條回復。在他們發布的大量征友影片中,甚至提出只要身高夠1米3,就有當他們女朋友的資格。

未成年人保護機制要創新

現在的未成年人,是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一代,在參與網絡方面,有著更多的需求與習慣。讓他們遠離網絡不現實。如何建立一套全新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這個問題正擺在全社會面前。

記者找到眾多的未成年媽媽的背後推手,是平台的智能推薦功能。在這位17歲媽媽的主頁,點開這個小三角,會出現一欄“你可能感興趣的人”。隨機點開一個,出現了一位18歲媽媽。

她的主頁裡再點一下推薦,又找到一個小媽媽。系統源源不斷地向記者推薦好友,包括這個“04年的小媽咪”。她寫道:13歲的孕媽媽。有經驗的姐姐們教教我怎麽生孩子,怕疼。平台不但沒發現,竟然還將相關內容推薦給其他用戶。

中國社科院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副主任 田豐:“如果青少年第一次看到不好的影片,它會繼續推送,給青少年有一個非常負面的影響,覺得身邊世界都這樣。他覺得這種不正常的或者是違規的這種行為反而是正常的。”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與未滿14歲的少女發生性行為,不管是否自願,都按強奸罪論處。

北京建豪律師事務所律師 紀建明:“男性如果不滿14歲,不用負刑事責任。滿14歲,要負刑事責任。網站應該立刻下架影片,並保留證據,交給警方查辦。如果沒有傳播淫穢內容,那麽網站不用負刑事責任。”

我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聯手,在一座小縣城中,對513名家長和518名青春期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對於短影片和直播的底線在哪兒,雙方的認知存在著明顯差異,僅在“不該罵人”上取得了共識。家長最痛恨早戀、化妝、遊戲。孩子們則認為:只要別犯法、別耽誤學習就行。專家稱,抵禦消極資訊入侵,首先家長要避免“掩耳盜鈴”式管理,建立家庭支持體系。

中國社科院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研究員 朱迪:“互聯網時代對家長提出了新的挑戰,享受這個資訊的包容性、開放性的同時,能夠以身作則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起互聯網行為的規範和邊界。”

來源|央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