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見止血藥——木耳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藥性論》:蕈耳,古槐、桑樹上者良。能治風,破血,益力,其餘樹上多動風氣,發痼疾,令人肋下急,損經絡背膊,悶。次柘木者良。

2.《唐本草》: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此為五耳。軟者並堪啖。

3.《綱目》: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審,然今貨者,亦多雜木,惟桑、柳、楮、榆之耳為多。按《生生編》雲,柳蛾補胃,木耳衰精。言老柳之蛾,能補胃

【拚音名】Mù ěr

【英文名】Jew"s Ear

【別名】檽、木檽、桑上寄生、蕈耳、樹雞、黑木耳、木菌、木蛾、雲耳、耳子、光木耳、木茸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耳科真菌木耳、毛木耳及皺木耳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Tremella auricula L.ex Hook.];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Hirneola polytricha Mont.];Auricularia delicata(Fr.)P.Henn.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曬乾。

【原形態】

1.木耳 子實體叢生,常覆瓦狀疊生。耳狀。葉狀或近林狀,邊緣波狀,薄,寬2-6cm,最大者可達12cm,厚2mm左右,以側生的短柄或狹細的基部固著於基質上。初期為柔軟的膠質,粘而富彈性,以後稍帶軟骨質,乾後強烈收縮,變為黑色硬而脆的角質至近革質。背面外面呈弧形,紫褐色至暗青灰色,疏生短絨毛。絨毛基部褐色,向上漸尖,尖端幾無色,(115-135)μm×(5-6)μm。裡面凹入,平滑或稍有脈狀皺紋,黑褐色至褐色。菌肉由有鎖狀聯合的菌絲組成,粗約2-3.5μm。子實層生於裡面,由擔子、擔孢子及側絲組成。擔子長60-70μm,粗約6μm,橫隔明顯。孢子腎形,無色,(9-15)μm×(4-7)μm;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11-15)μm×(4-7)μm,無色,常生於子實層表面。

2.毛木耳 子實體初期杯狀,漸變為耳狀至葉狀,膠質、韌,乾後軟骨質,大部平滑,基部常有皺褶,直徑10-15cm,乾後強烈收縮。不孕麵灰褐色至紅褐色,有絨毛,(500-600)μm×(4.5-6.5)μm,無色,僅基部帶褐色。子實層面紫褐色至近黑色,平滑並稍有皺紋,成熟時上面有白碳粉狀物即孢子。孢子無色,腎形,(13-18)μm×(5-6)μm。

3.皺木耳 子實體群生,膠質,乾後軟骨質。幼時杯狀,後期盤狀至葉狀,(2-7)cm ×(1-4)cm,厚5-10mm,邊緣平坦或波狀。子實層面凹陷,厚85-100μm,有明顯的皺褶並形成網格。不孕面乳黃色至紅褐色,平滑,疏生無色絨毛;絨毛(35-185)μm×(4.5-9)μm。孢子圓柱形,稍彎曲,無色,光滑,(10-13)μm×(5-5.5)μ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櫟、榆、楊、槐等闊葉樹腐木上。

2.生於楊、柳、桑、槐等闊葉樹腐木上。

3.生於闊葉樹腐木上。

資源分布:1.分布於全國各地,各地還有人工栽培。

2.分布於全國大部分省區,各地有人工栽培。

3.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1)木耳子實體呈不規則塊片,多皺縮,大小不等,不孕面黑褐色或紫褐色,疏生極短絨毛,子實層面色較淡。用水浸泡後則膨脹,形似耳狀,厚約2mm,棕褐色,柔潤,微透明,有滑潤的粘液。氣微香,味談。

(2)毛木耳 子實體較木耳厚,不孕面絨毛濃密、較長。余與木耳類同。氣微,味淡。

(3)皺木耳 不孕面乳黃色至紅褐色,疏生絨毛;子實層面有明顯網路狀皺縮。氣微,味淡。

【性味】甘;平

【歸經】肺;胃;肝;脾;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補氣養血;潤肺止咳;止血;降壓;抗癌。主氣虛血虧;肺虛久咳;咳血;衄血;血痢;痔瘡出血;婦女崩漏;高血壓;眼底出血;子宮頸癌;陰道癌;跌打傷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燉湯;或燒炭存性研末。

【注意】虛寒溏瀉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