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個哈佛學霸走訪東西方6國:最好的學習是猶太人的教育

猶太人人口僅有1600萬人, 佔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卻獲得了全球23%的諾貝爾獎,概率是全球平均水準的108倍。

在猶太人家庭的餐桌上,父母問孩子的不是“今天學到了什麽”,而是“今天提出了什麽問題”。他們通過“為什麽”,去激發好奇心,引導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並進行深度思考。

提問是猶太人的學習哲學。

作者:思何

學習對於教育人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教育人思考最多的一件事即是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在中國“應試教育”的洪流下,

對於學習我們有著種種迷思。

學習同樣可以貫穿了人的一生,

對於學習的疑問從未停止。

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誰才是最會學習的人?

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都在怎樣學習?

如何變得像猶太人那樣聰明?

未來的學習方式應該是怎樣的?

為了回答這些具有深度的學習問題,韓國KBS電視台特別製作了《Homo Academicus》這一全球大企劃紀錄片。

這個紀錄片的製作團隊共4人,均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

他們走訪了世界各地的學校,去探索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人如何學習,為什麽學習,以怎樣的方式學習。

進而解答“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這個問題。

1

韓國:哈佛學生不會做的高二數學題

製作團隊的4位哈佛高材生第一站去到了韓國,韓國大峙洞是首爾最著名的“學院街”,密密麻麻布滿了補習班。

2個哈佛的高材生走進了一家輔導班,想要和正在補習的韓國高二的學生比賽做數學題。

均是來自理工科的哈佛學霸本是信心滿滿,結果卻在比賽中不敵韓國高二的學生,雙雙落敗。

羞愧之餘,他們都認為韓國中學生學習深度過高,為他們的壓力感到擔憂。

對於韓國的學生來講,學習的另一個名字叫“競爭”。

“如果考砸了的話人生會很慘”,一個韓國高中生說道。

另外一組製片人在街頭採訪學生,一個在大峙洞補習的16歲女孩說:“自己學習到凌晨1點才睡覺。”

而很多12、13歲的學生都表示上了補習班後還會完成作業,11點到12點才會睡覺。

當製片人問韓國的孩子為什麽這麽努力地讀書,她們幾乎一致地回答:“如果成績不好,很可能找不到朋友,她們也不會和成績不好的孩子一起玩,會被認為是“傻瓜”。

韓國孩子的回答讓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十分震驚,他們能明顯地感受到韓國整個社會都彌漫著只有領先別人,在競爭中獲勝才能“生存”。

對於韓國的孩子,學習並不是滿足好奇,而是為了競爭。

他們努力學習也不是因為自我滿足和幸福,而是在意周圍人的眼光。

我們在感歎韓國學生高水準的學業時,也無法忽略他們在學習上的過度投入,反而失去的創意力以及快樂的童年和青春。

2

法國:唯一高考考哲學的國家

在中國,學生放學需要回家完成作業。但在法國學生放學之後會去咖啡館——討論哲學。

法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會在畢業會考中考哲學的國家。

在法國的咖啡館裡,時常聚集著不同年齡段的人們,一起探索哲學的奧秘。

在法國中學的課堂上,哲學老師會給學生提供一些觀念性的主題,讓他們自由展開討論。

在一次哲學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主題:“和事實不同會是正確的嗎?”

接著,一群法國的高中學生從各個角度就這個主題進行辯駁討論。

哲學老師告訴學生說:“不要停留在自己最初的想法中,而是要在不斷辯駁中,超越自己的想法。”

法國的哲學教授經常會收到報社的約稿,要求從哲學角度評論時事新聞。

作為法國的“必修”科目,哲學課是從孩子抓起的。

在紀錄片中我們能看到老師組織孩子討論“朋友是什麽。”

這對於幾歲的孩子已是相當有難度的抽象話題,但法國孩子們表現得很有想法。

“有些人,朋友即使威脅了他,這些人還是把他們當成朋友。”

“我不讚同,因為威脅我們的人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將給我們折磨我們的人。”

“我們和一個人成為朋友是因為他是好人。”

哲學對於法國人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法國人有著強烈的文化自信,認為自己的祖國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3

印度:背誦之王與世界上最難的考試

印度的JEE(聯合入學考試),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

美國MIT(麻省理工)工學專業一位教授問一名印度學生,“你們國家不是有IIT(印度理工)嗎,為什麽還要來MIT(麻省理工)呢。”

這名印度學生回答:“正是因為我沒有考上IIT(印度理工),我才來到了MIT(麻省理工)。”

雖然聽著像是一個笑話,但毫不誇張地說,考印度理工比考麻省理工的門檻高很多。

JEE考試的題目中有50%需要聽過大一的課才能解答,而且JEE從來沒有重複的題。2009年參加JEE的考生共有40萬,最後僅有不到5000人能升入IIT(印度理工)。

在印度,“背誦”幾乎是每一個學生的必備技能,印度的考試很少有客觀題,大多都是主觀題。無論數學、物理、化學,都需要背出大量的原文。

印度的“背誦文化”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繫。印度人口超過12億,其中80%的人都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崇拜的神共有3億3千萬之多,只能依賴於背誦。

4

美國:討論交流式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

美國擁有著眾多世界超一流的大學,譬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耶魯大學等等……

是什麽樣的學習方式,讓美國的教育領先世界呢?

美國的“討論交流式”的自主學習對於中國的師生並不陌生,當我們在滿滿當當的教室上課時,經常能聽說美國的“圓桌學習”方式。

1781年創立的菲利普斯·艾克賽特學院是美國最具盛名的寄宿高中。祖克柏就畢業於這所學校。

在這裡所有的課程都是以討論的方式完成的,老師和學生都圍坐在圓桌前上課。

就算是數學課,也不是用老師講解的方式來學習,而是學生們合作分享,共同解決問題。

這所學校認為學習的目的不是“學習什麽東西”,而是“分享各自的知識”。學習的標語是:思考、討論、提問與分析!

“最重要的是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進行交流,我在那裡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的討論順利進行”這所學校的一位老師說。

在西方的文化中,個體的重要性超越了集體,尊重個體的智慧,同時看重合作與交流,在與他人的碰撞中獲得更好的點子是他們常用的學習方式。

5

以色列:諾貝爾獎23%都屬於猶太人

猶太人人口僅有1600萬人, 佔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卻獲得了全球23%的諾貝爾獎,概率是全球平均水準的108倍。

哈佛大學1/3的學生是猶太人;耶魯25%、常春藤盟校30%以上的教授是猶太人;

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馮諾依曼等閃耀歷史的天才都出自這人數不多的民族。

據2007年的統計,全球猶太人總數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余則散居在世界各地。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猶太人究竟有著怎樣的學習秘訣,能成為整個人類的智慧擔當?

“馬達後修普”(音譯)是猶太人在教育中從小聽到,也是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馬達後修普”(音譯)的意思是“你的想法是什麽。”

在猶太人的課堂上,老師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老師希望孩子不是無目的的背誦和接受,而是參與更深入的思考。

在猶太人的學習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是必須的,老師也會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想法,認為他們的想法很重要。

猶太人鼓勵孩子放學之後,盡情去玩,去打開自己對於世界的好奇心。同時保證睡眠充足,使頭腦清醒。

在猶太人家庭的餐桌上,父母問孩子的不是“今天學到了什麽”,而是“今天提出了什麽問題”。

他們通過“為什麽”,去激發好奇心,引導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並進行深度思考。

提問是猶太人的學習哲學。

在猶太人的圖書館葉史瓦,這裡的學生並不是安安靜靜地看著書,而是用一種近乎於“爭吵”的方式進行辯論和交流。

激烈的提問和回答是猶太教法典中傳統的學習方式,連這本書也是以提問的方式編撰而成的。

在將不同意見折中並相互完善彼此觀點的過程中,自己的理念也得以表現和發展。

猶太人重視教育、重視學習的理念源自自己民族的歷史遭遇。

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是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的,二戰期間,希特勒也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與迫害。

在流亡和變遷中,猶太人認識到,財產與家園會被掠奪,而只有無形的知識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奪走的無形資產。

以色列特拉維夫有一條街上有二百多座石碑,上面刻著愛因斯坦、布羅茨基等猶太諾貝爾獎得主的名字。

在哈佛學霸的紀錄片裡,“最好的學習”是屬於猶太人的。

直到今天,猶太人正在以他們“知識”、“學習”的力量,撼動世界。

6

吸納各國學習特色,看中國教育改進方向

4位哈佛學霸也來到了中國探尋學習文化和方式。

他們吃驚於中國學子對於學習的熱情,無論是“狀元村”的中學生,還是清華大學的棟梁人才,都有著“挑燈夜讀”的習慣。

在哈佛學霸們看來,中國人對於學習的“熱情”令人難忘。可這樣的“熱情”似乎與家庭和國家緊密相連。

無論是小學、中學、清華大學的中國學生,當問及為什麽學習時,回答最多的是“報答父母”和“建設國家”。

整個東方國家的學習體系似乎都是“關係”層面的激勵,而在西方學習多是由“好奇心”引發。

在東西文化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教育的差異,以及可以借鑒改進的地方。

西方人注重思考和解決問題,為了個人的成長和提升學習。東方人看重考試和前途,比較看重他人的眼光。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麽東方人往往考試能力超強,卻在頂尖科學上的貢獻相對較少,且明顯缺乏創新能力。

東方人標準式的考試,甚至蔓延到生活中,去構建“標準人生”。

因此一個27歲的中國女生要去國外留學,身邊的中國人會說:“27歲不好好結婚生孩子,去折騰留學幹什麽?”

而去到國外,大家都對她說:“27歲,人生才剛剛開始。”

在學習上,中國人以及韓國人都以一種較為封閉的方法,孤獨地應對著考試。

但西方國家交流式、提問式、甚至是爭辯式的學習方法,我們很少涉及,創意和好奇心也從這裡開始流失。葉芝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韓國學生的“學霸”,中國學生的刻苦,印度學生的背誦,法國學生的哲學,美國學生的討論,猶太學生的提問。

文化不僅能滲入到各個國家的飲食、風俗中,也能影響各國的教育。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當各國文化在不斷交流、碰撞之時,教育及學習觀念的整合、改進值得人們深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