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震顫、手抖嚴重影響生活,快來看看中醫是如何治療的吧!!!

手抖醫學上稱為震顫。它僅是一個癥狀,它是指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手抖主要表現為不隨意的有節律性的顫動。
臨床上手抖分為:靜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回跳性震顫及震動性震顫等。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其病根多在大腦,皆是因某種疾患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

中醫則認為其病根在於肝腎虧虛導致,治療上當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調補陰陽為主,兼以熄風通絡。

一、震顫是什麼原因:

生理因素(30%):

年老體虛,中年之後,脾胃漸損,肝腎虧虛,精氣暗衰,筋脈失養;或稟賦不足,腎精虛損,臟氣失調;或久病體弱,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

心理因素(20%):

情志過極,情志失調,鬱怒憂思太過,臟腑氣機失於調暢。鬱怒傷肝,肝氣鬱結不暢,氣滯而血瘀,筋脈失養;或肝鬱化火生風,風陽暴張,竄經人絡,擾動筋脈;若思慮太過,則損傷心脾,氣血化源不足,筋脈失養;或因脾虛不運,津液失於輸布,而聚濕生痰,痰濁流竄經絡,擾動筋脈。

飲食不節(10%):

滋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損傷脾胃,聚濕生痰,痰濁阻滯經絡而動風;或滋生內熱,痰熱互結,雍阻經脈而動風;或因饑飽無常,過食生冷,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脈失養而發為顫證。

勞逸失當(10%):

行役勞苦,動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損傷疲極;或房事勞欲太過,肝腎虧虛,陰血暗損,虛風內動;或貪逸少動,使氣緩脾滯而氣血日減,筋脈失於調暢而不得任持自主,發為顫證。


二:震顫如何預防

1.顫振的預防,主要有情志,生活起居,飲食調攝幾個方面。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憂思鬱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減少房事;飲食宜清淡。

2.防治中毒及顱腦外傷。對於顫振繼發於其他病者,應重視原發病治療。

三:震顫如何治療

本病的初期,本虛之象並不明顯,常見風火相煽、痰熱雍阻之標實證,治療當以清熱、化痰、熄風為主;病程較長,年老體弱,其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等本虛之象逐漸突出,治療當滋補肝腎,益氣養血,調補陰陽為主,兼以熄風通絡。由於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多在本虛的基礎上導致標實,因此治療更應重視補益肝腎,治病求本。

1.風陽內動證

治法:鎮肝熄風,舒筋止顫。

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合鎮肝熄風東加減。前方具有平肝熄風,清熱安神作用,適用於肝陽上亢,震顫,煩躁,眩暈者;後方具有鎮肝熄風,育陰潛陽,舒筋止顫作用,適用於水不涵木,陽亢化風,風陽擾動筋脈之顫證。

常用藥:天麻、鉤藤、石決明、代赭石、生龍骨、生牡礪鎮肝熄風止顫;生地黃、白芍、玄參、龜板、天門冬育陰清熱,潛陽熄風;懷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補肝腎;黃連、山桅清熱瀉火;夜交藤、獲神寧心安神。肝火偏盛,焦慮心煩,加龍膽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瀝、天竺黃以清熱化痰;腎陰不足,虛火上擾,眩暈耳鳴者,加知母、黃柏、牡丹皮;心煩失眠,加炒棗仁、柏子仁、丹參養血補心安神;顫動不止,加僵蠶、全蠍,增強熄風活絡止顫之力。

2.痰熱風動證

治法:清熱化痰,平肝熄風。

代表方:導痰湯合羚角鉤藤東加減。前方祛痰行氣,後方清熱平肝熄風,二方合用,清熱化痰,平肝熄風,適用於痰熱內蘊,擾動肝風之顫證。

常用藥:半夏、膽南星、竹茹、川貝母、黃芩清熱化痰;羚羊角、桑葉、鉤藤、菊花平肝熄風止顫;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陰清熱,緩急止顫;橘紅、茯苓、枳實健脾理氣。若痰濕內聚,證見胸悶噁心,咯吐痰涎,苔厚膩,脈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濕豁痰;震顫較重,加珍珠母、生石決明、全蠍;心煩易怒者,加天竺黃、牡丹皮、鬱金;胸悶脘痞,加栝樓皮、厚樸、蒼朮,肌肉麻木不仁,加地龍、絲瓜絡、竹瀝,神昏獃滯,加石菖蒲、遠志。

3.氣血虧虛證

治法:益氣養血,濡養筋脈。

代表方:人蔘養榮東加減。本方益氣養血,補益心脾,用於氣血不足,心脾兩虛,虛風內動之顫證。

常用藥:熟地、當歸、白芍、人蔘、白朮、黃茂、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養血;肉桂助陽,鼓舞氣血生長;天麻、鉤藤、珍珠母平肝熄風止顫;五味子、遠志養心安神。氣虛運化無力,濕聚成痰,應化痰通絡止顫,加半夏、白芥子、膽南星;血虛心神失養,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棗仁、柏子仁;氣虛血滯,肢體顫抖,疼痛麻木,加雞血藤、丹參、桃仁、紅花。

4.髓海不足證

治法:填精補髓,育陰熄風。

代表方:龜鹿二仙膏合大定風珠加減。前方重在益氣,填補精髓,適用於腎精虧損,神機失用,肢體震顫伴有智能障礙者;後方增液滋陰熄風,用於熱盛耗傷陰津,或肝腎陰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證。

常用藥:龜板、鱉甲、生牡礪、鉤藤、雞子黃、阿膠育陰潛陽,平肝熄風;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麥冬、麻仁補益肝腎,滋陰養血潤燥;人蔘、山藥、茯苓健脾益氣,化生氣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陰以安神。若肝風甚,肢體顫抖、眩暈較著,加天麻、全蠍、石決明;陰虛火旺,兼見五心煩熱,躁動失眠,便秘溲赤,加黃柏、知母、丹皮、元參;肢體麻木,拘急強直,加木瓜、僵蠶、地龍,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緩急。

5.陽氣虛衰證

治法:補腎助陽,溫煦筋脈。

代表方:地黃飲子加減。本方主要補腎助陽,以溫煦筋脈,用於腎陽衰微,筋脈拘攣,顫抖不止。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天補腎溫陽;山萸肉、熟地黃補腎填精;黨參、白朮、茯苓、生薑補氣健脾,祛痰除濕;白芍、甘草緩急止顫。大便稀溏者,加乾薑、肉豆蔻溫中健脾;心悸者加遠志、柏子仁養心安神。

中醫諮詢:【rat10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