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聯復肝方劑——治療帕金森病經驗

帕金森病是以靜止性震顫、 肌強直、 運動遲緩和姿 勢步態異常為主要特徵的慢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根 據其臨床表現屬於中醫 「顫證 」 「顫震 」 「振掉 」 「震顫」 等範疇。目前西藥治療僅以緩解癥狀為主

[1 ] , 外科手術以腦深部高頻電刺激為主

[2 ] , 手術後仍需要長期口 服藥物, 不良反應較大, 療效不夠理想

[3 ] 。近年來, 中醫藥作為一種輔助療法, 在PD臨床治療上取得了一定進展, 顯現出了中醫藥治療 PD 的特色和優勢。北京中醫院王教授為第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 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 第二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研修項目指導老師。王老治療帕金森病療效顯著, 筆者有幸作為老中醫工作室成員跟師學習數年, 現將王老師治療帕金森病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三聯復肝方劑

1 辨證求因, 重視脾胃

帕金森病屬於中醫學的「顫證」 「顫震」 「振掉」 「震顫」 等範疇。早在《黃帝內經》 即有相關論述。如 《素問·至真要大論》 曰 :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 明代 孫一奎 《赤水玄珠》 首次將此病命名為「顫振證」 , 並 曰 : 「顫振者, 人病手足搖動, 如抖擻之狀, 筋脈約束不 住, 而莫能任持, 風之象也。 」 [4 ] 李老在臨證中將顫證主 要分為陰虛風動證、 痰瘀阻滯證、 氣血虧虛證和髓海不 足證等四型加以論治。通過對多年臨床診治的帕金森 病病人的觀察總結, 李老發現大多數帕金森病病人都 有舌體偏胖大, 舌質瘀黯, 舌面水滑,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象弦滑等脾虛濕盛、 痰瘀互結之象, 認為脾虛痰瘀互 結是帕金森病病程中不容忽視而普遍存在的病理現 象, 究其原因主要與當今人們的飲食結構、 生活方式的 改變有關, 如脂肪攝入量明顯增加, 生活節奏加快, 精 神緊張, 體力勞動減少, 生活過度安逸等均可導致脾胃 運化失職 [5 ] , 氣血生化乏源, 不能上輸以榮養腦髓, 下蓄以溫養命門, 外達以濡養四肢筋脈, 津不化水而生 痰, 血失溫養而瘀滯, 痰瘀互阻, 久瘀化熱生風, 上擾神 明, 而出現震顫癥狀。

2 以消為主, 善用保和

李老師認為導致帕金森病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 在病理方面也比較複雜, 就中醫觀點而論, 痰瘀互結證 型往往貫穿於帕金森病發病的整個過程中, 經長期臨 床實踐觀察, 體會到保和丸加味對此種病症有明顯的 預防和治療作用。保和丸出自元代朱震亨所著 《丹溪 心法》 , 該方原書下一名二方, 李老師選用了第一張方 子, 由山楂 180 g, 神曲 60 g, 半夏 90 g, 茯苓 90 g, 陳皮 30 g, 連翹 30 g, 萊菔子 30 g 等組成。保和丸屬消法的 範疇, 可謂是消痰、 化積、 解鬱、 散結的良方, 正如程鍾 齡在 《醫學心悟》 中所說 : 「消者, 去其壅也, 臟腑、 筋 絡、 肌肉之間, 本無此物而忽有之, 必為消散, 乃得其 平」 。以保和丸( 湯) 為基礎方可達健運脾胃之功, 助 後天運化之力, 化源一開, 痰瘀得消, 水谷之精微源源 不斷進入機體, 精血得以涵養, 臟腑得到填充, 不唯治 風, 而風自滅, 而且脾胃運化正常, 也有利於其他藥物 的吸收利用, 發揮療效, 對於此病的治療大有裨益。

三聯復肝方劑

3 把握主因, 隨證治之

李老在臨床辨證診治中牢牢把握脾虛痰瘀阻滯, 引動肝風這一主要病機, 常把健脾和胃化痰作為其治 療的第一步, 在保和湯的基礎上根據臨床表現和相兼 癥狀的不同, 並隨證輔以益氣養血、 填精補髓、 鎮肝熄 風等法進行治療。對於患者氣血虧虛較為明顯者, 加 黃芪、 黨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當歸、 白芍等葯補氣養 血; 屬髓海不足者, 加熟地、 枸杞、 懷牛膝、 龜板、 杜仲、 續斷等填精補髓; 屬肝陽上亢, 肝風內動者, 加寒水石、 珍珠母、 生龍牡、 鱉甲、 地龍、 白芍等葯鎮肝熄風; 若患 者伴有失眠多夢者可加茯神、 珍珠母、 夜交藤; 便秘者 加瓜蔞、 當歸、 桃仁、 生地; 若患者出現情緒淡漠, 加用 百合、 柴胡、 香附、 枳殼等; 煩躁不安者, 加用川楝子、 黃 芩、 龍膽草、 龍齒等。同時李老指出血瘀是帕金森病後 期的主要病機之一, 老年人臟腑氣血虧虛, 鼓動無力, 形成瘀血, 痹阻腦絡, 致使精血不能上承, 髓海空虛, 發 為震顫, 故在後期治療中常常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常用 藥物有桃仁、 紅花、 丹參、 川芎、 牡丹皮、 當歸、 赤芍等。 通過活血化瘀而達到熄風止痙的目的, 即「治風先治 血, 血行風自滅」 之意。

4 善用蟲葯, 通絡熄風

帕金森病是神經系統的慢性進展性疾病, 屬於難 治性疾病, 而且預後往往較差, 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方 法阻止疾病的進展, 特別是對於中晚期患者, 出現關節 拘急、 痙攣、 活動不利, 甚至全身僵直等癥狀, 治療效果 往往不很理想。李老治療本病善用蟲類葯搜風止痙, 認為「草木不能建功, 故必借蟲蟻入絡搜剔絡內久踞 之邪」 , 如僵蠶、 地龍對於久病化火生風, 痰瘀阻絡者 用之效佳; 製鱉甲、 製龜板善於平肝熄風, 多用於肝陽 上亢, 肝風內動者; 全蠍、 蜈蚣善於熄風止痙, 對頑固性 的全身震顫用之得當, 必收奇功 , 《醫學衷中參西 錄》 [6 ] 即記載有: 蜈蚣走竄之力最速, 內而臟腑, 外而經 絡, 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 性有毒, 蜈蚣節節有腦, 乃物類之至異者, 是以性能入腦, 善理腦髓神經, 使不 失所司, 其走竄之力最速, 功擅熄風止痙, 通絡止痛; 而 水蛭、 ?蟲對於瘀血阻絡患者, 可破血逐瘀, 推陳出新。 醫者在臨證中可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 合理選用有獨 特治療作用的蟲類葯, 以改善患者癥狀, 提高生活質量。

三聯復肝方劑

5 病案舉例

周某, 男, 56 歲, 乾部, 2014 年 6 月 18 日初診。主 訴: 舌體不自主震顫 12 年, 周身肌肉震顫 1 年余。患 者 12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舌體不自主震顫、 流涎, 1 年前出現周身肌肉不自主震顫, 多方求治( 具體不 詳) , 效果不佳, 故來診。症見: 周身肌肉不自主震顫, 以雙上肢為主, 腰膝酸軟, 行動遲緩, 動作笨拙, 面色萎 黃, 舌體不自主震顫, 流涎, 口乾, 納呆, 眠可, 小便黃, 大便乾, 舌體瘦小, 舌質黯紅, 苔薄黃膩, 脈沉細。中醫 診斷: 顫證。辨證: 肝腎虧虛, 陰虛風動。治法: 健脾補 肝腎, 滋陰熄風。方劑: 保和丸加減。藥用: 陳皮 15 g, 半夏 12 g, 茯苓 30 g, 炒萊菔子 10 g, 焦山楂 15 g, 焦建 曲 15 g, 連翹 10 g, 杜仲 20 g, 川斷 25 g, 桑寄生 20 g, 生龍骨( 先煎) 20 g, 生牡蠣( 先煎) 20 g, 遠志 10 g, 石 菖蒲 20 g, 金釵石斛 10 g, 天冬 20 g, 當歸 15 g, 太子參 20 g, 麥冬 15 g, 五味子 15 g, 木香 10 g, 甘草 10 g。20 劑, 日 1 劑, 水煎取汁 250 mL, 分 2 次服。二診( 2014 年 7 月10 日) : 服藥後, 舌體顫動、 口角流涎有所緩解, 眠差, 易醒, 醒後較難入眠, 舌體瘦, 苔黃, 少津, 脈沉 弦。守上方, 加枸杞子 20 g, 山萸肉 20 g。15 劑, 煎服 法同前。以上方隨症加減治療 2 個月, 患者已無流涎, 周身肌肉顫抖偶發, 納食正常, 睡眠也有所改善。

三聯復肝方劑

按患者中老年, 久病脾虛, 肝腎漸衰, 陰液枯竭, 不能濡養筋脈、 肌肉, 以致風從內生, 肌肉震顫; 脾氣虛 弱, 不能攝津, 出現流涎; 運化無力, 濕邪蘊結, 則表現 為面色萎黃。李老師以健脾化痰為主, 顧護後天, 以生氣血, 榮四末; 滋補肝腎, 育陰熄風為輔, 以生陰液, 養清竅。選用保和丸為基礎方, 加用杜仲、 川斷、 桑寄生、 五味子、 天冬、 當歸、 石斛等葯以補肝腎、 養精血; 陳皮、 半夏、 茯苓、 生龍牡、 遠志、 石菖蒲等葯以化痰安神。二診, 患者痰濕漸去, 脾氣漸復, 仍有陰液不足, 再加枸杞 子、 山萸肉以增強滋陰熄風之功, 諸葯共用, 切中病機, 故獲良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