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掌握這12種關係,成為太極高手指日可待

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

毛澤東說:」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的基礎,更是複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

太極拳運動是一種上下內外兼顧的複雜運動形式,其本身就是在解決一系列矛盾中完成的。無論哪一流派太極拳都有一致的共性,就是意識(心), 呼吸(息),動作(身)二者緊密結合,「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中求靜,不尚拙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如環無端,綿綿不斷;呼吸根蒂,氣沉丹田;專氣致柔,純任自然。」這些共性突出表現為一組組對立的矛盾。如果解夠很好地掌握這些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質的方法去解決,太極拳就可以練好了。下面試將太極拳運動歸結為十二對矛盾進行討論。

陽與陰

陰陽是所有矛盾的總稱,在太極拳運動中它包括了相反相承的兩個方面,如虛實、開合、剛柔、動靜等等方面,但主要的是說太極拳運動的本質及其表現的剛與柔方面——「太極陰陽,有柔有剛.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運化無方。」「一陰一陽之謂拳,其好處在互為其根而已,」陳鑫說:「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一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帷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所以練太極拳在動力上要剛柔相濟,動作上要注意整體的協調,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後。「專註一方」是指主要矛盾方面,但不能忽視其他方面。如「海底針」一式是向下「采」勢動作,不能只顧手法不顧虛步的步法;只顧下沉采勁而沒有了上提的頂勁,不能只顧身形前俯下蹲而沒有了「中正安舒」,解決的辦法是「中正之偏」。

這裡的正與偏就是了陰陽。正為陽,偏(略俯)為陰,在保持「百會」與「長強」對直的原則下可以稍稍前傾(上體與對地面的垂直線所成夾角不可大於15度),這樣既不會獃滯如立柱,也不會重心朝前下方傾倒;恰好可以表現出「采勁」的態勢。

動與靜

動為陽,靜為陰。「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練太極拳是動靜結合的,動是動態,是「法」(包括身、手、步、眼法)是一式到另一式的運動過程;是以氣運身,動若江河。靜是定勢,是「型」(包括身型、手型、步型和精神的專註一方),是一個架式的完成狀念,又包括了下一式子的萌動;是神聚氣斂,靜如山嶽。但動與靜不是截然分開的,不論動作或意識都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武式太極拳傳人郝月如先生說:「動者氣轉也;靜者有預動之勢也」。走架中前一式的完結(瞬時的靜)與後一式的啟動緊密銜接。前一式未完結,未達到靜的過程,後一動絕不能超前出現。否則動作交待不清楚,這就是拖遝。但也不能把完成式停下來一陣子,後一式才起動,這就是斷折。動作的交替應是「似停非停,停而不停」。「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動作要連貫又不溜滑,是所謂「視靜猶動,視動猶靜」。

正與偏

「正」和「偏」主要是描寫太極拳的身型的,太極拳運動的身型有「中正不偏」、「偏中寓正」和「中正之偏」,都離不開「中」、「正」二字。總的要求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無論何式何勢,運動中總要「中氣貫脊,上自百會,下貫長強,如一線穿成也。」遵循這一指導原則就不會前俯、後仰、左搖、右擺。

在外表上說,開就是伸張、舒展;合就是縮窄、合攏。而內勁的表現,開就是放鬆,或從原先緊張到放鬆的過程;合就是集中、聚斂,或從原先放鬆到集中而至放勁的表現。

凡是架式的完成勢,勁力集中、收合或發放出去都是「合」。凡是從前一式完成後開始造下一個式子的過程就是「開」。如掤、捋、擠、按、采、例、肘、靠八勢的完成式都稱之為「合」,其過程都稱之為開。如起勢開始,兩手平提為開,曲膝坐間接掌為合;重心轉換,手法形成抱球過程為開,弓步掤臂則稱為合——掤臂的勁力與另一掌下按於體側的勁力相連繫,與腰腿勁相關注,整體勁方緊緊合住。

「掤」之後緊接下來的「接榫」動作——掤臂的一手旋臂轉腕,原先下按的手同時上提至體前,靠近另一手前臂內側肘下方,此時為開;緊接著是「捋」的主體動作,重心後移,旋腰坐腿,兩手向後向下捋,則為合。捋之後兩手再往側往後斜上方劃弧是為開;兩腕相貼近,重心前移,成弓步,向前擠迫時為「合」;重心再後移,兩臂垂肘將兩手引回肩前時為「開」,重心再度前移,合襠蹋腰成弓步,雙掌前按時為」合」,不能理解為「外掤為開」,「內捋為合」。

「合者合其全體之神,不但合其四肢」,仔細分析一些動作,就不難發現規律性的東西——由虛而實都是合,都是內吸氣而轉為呼氣的過程。如此,則「開時內外俱開,合時內外俱合」與「開吸合呼」的拳式呼吸規律則順理成章,不致把內或外的開、合割裂開來討論,乃至引起對呼吸問題的「開吸合呼」還是「合吸開呼」的爭論了。

穩健與輕靈

穩健是盤架子的基礎,所謂「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動作穩健的關鍵是足穩,「足穩則身不可搖」,要做到足穩,直接的是足下有力;間接的是要「氣沉丹田」,腰勁下去,「不下則上體氣浮,足不穩。」下盤穩健了,上體動作才有輕靈的條件,所以學拳必先要練步,練弓腿、坐隨,以「穩」為目的去練步法。

練下盤穩健了,然後才練上體動作的輕靈。「輕」與「靈」又以先練輕為首要,從「輕」字人手。不必急於求「靈」。運動時手上不要著意加力,反要在表達動作形式上多用內在精神,要刻意將手上力量放輕。時間一長,「靈」也就會應運而生。

柔與剛

太極拳不是綿拳,是「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那麼有氣勢,柔勁與剛勁揉合一起的運動——「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由此可見對「太極拳」一詞的考究也不必苦鑽牛角尖,將它擴展到「太極圖」,又擴展到周易哲理那麼深遠玄奧。這種拳藝原先沒有名稱,只為「十三勢」,為什麼後來被稱為太極拳呢?原來就只因為它「練剛而歸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而名之。

剛、柔的結合是太極拳運有的本質,也是練拳人長久的追求,——「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原來太極拳的上乘功夫就不是要表現在長橋寬步上。

學、練時就要在進階上、功夫上掌握剛、柔的分寸和和剛柔本質上的轉化。而對於剛柔的含義也不能孤立看成「力量」的問題,重要的是「意到則氣到,氣到勁隨」,關鍵是要練到「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住,入於丹田」「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由此可見,太極拳是內外兼練的,絕不同於一般簡單的肢節的運動。把它學成長橋大馬或「摸蝦」功夫都大失太極拳的本來面目。

開與合

陳鑫先生說「一開一合,是盡拳術之妙」;可見前人對開與合的重視,作為技法的主題。開、合較易理解為肢體動作,特別是上肢動作的開展或收合。當然作為運動來說這樣理解是不錯的,但太極拳是「以意導體」的特殊運動形式,所有運動過程都「先在心,後在身」,開、合也是先有內裡意念,然後反映為外表動作形式上的開合。

開合的交替貫穿整套拳的練習過程。一開一合與一動一靜,一虛一實是同一動作內容,只是動靜從動態而言,虛實從勁力而言,而開合則從動作的本質而言,開或合是動作的質,虛或實是著力的量,動或靜是存在的相。

在外表上說,開就是伸張、舒展;合就是縮窄、合攏。而內勁的表現,開就是放鬆,或從原先緊張到放鬆的過程;合就是集中、聚斂,或從原先放鬆到集中而至放勁的表現。凡是架式的完成勢,勁力集中、收合或發放出去都是「合」。

凡是從前一式完成後開始造下一個式子的過程就是「開」。如掤、捋、擠、按、采、例、肘、靠八勢的完成式都稱之為「合」,其過程都稱之為開。如起勢開始,兩手平提為開,曲膝坐間接掌為合;重心轉換,手法形成抱球過程為開,弓步臂則稱為合——臂的勁力與另一掌下按於體側的勁力相連繫,與腰腿勁相關注,整體勁方緊緊合住。

「棚」之後緊接下來的「接榫」動作——棚臂的一手旋臂轉腕,原先下按的手同時上提至體前,靠近另一手前臂內側肘下方,此時為開;緊接著是「捋」的主體動作,重心後移,旋腰坐腿,兩手向後向下捋,則為合。捋之後兩手再往側往後斜上方劃弧是為開;兩腕相貼近,重心前移,成弓步,向前擠迫時為「合」;重心再後移,兩臂垂肘將兩手引回肩前時為「開」,重心再度前移,合襠蹋腰成弓步,雙掌前按時為」合」,不能理解為「外棚為開」,「內捋為合」。

虛與實

「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可見虛實對拳理、拳法的高度概括程度。對虛實的理解,不能隻理解為兩足或兩手的輕重問題,《拳經》說,「一處有一處之虛實,處處總帶一虛實」,太極拳運動的虛實問題是無處不在的,比較重要又比較易理解的是步型、步法上的虛實問題。解決了下盤進退的虛實問題,就是打下初步的基礎了,往後練下去就會有較大的進步。

曲與伸

拳經說:「無過不及,隨曲就伸」,肢體曲、伸的轉換構成了動作。要注意的是無論前進、後退,腿的曲膝程度要保持一致,動作起來不會如波瀾的起伏,整體才有平穩的可能。一腿前弓,膝不應超過腳尖;另一腿也不可用力僵挺,自然微微伸直即可。這是虛實分清,也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表現。

上肢的動作應儘可能舒展,但不可伸直;關鍵在於肘關節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放鬆,不用拙力,保持「將展未展」的開展中有含蓄的略帶弧形狀態。並須注意兩臂的對稱、均衡關係。如單鞭、蹬腳、分腳、獨立托掌等架式時,兩臂張展就要平衡,高低在同一水準高度、臂彎的弧度亦應相同。這對拳勢的造型美與重心的平穩都非常重要,對走架說來是一種技巧,「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而「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對推手應敵說來又是捨己隨人的柔化功夫。

沉與提

沉是「氣沉丹田」。提是「提頂」,亦即「頂勁」——「頂勁者,是中氣上沖抬頭頂也」,「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麗,且無精神。故必須領起以為周身綱領。」所以「提」,可使「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沉與提在走架中經常見同時存在,相反相承的——「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注於丹田」,能氣沉丹田,則中氣足,動作即有穩健、輕靈的基礎。

久練之,則運勁有方,拳架的氣勢飽滿,如要完成好「斜飛式」、「白鶴亮翅」、「雲手」、「金雞獨立」、「上步七星」、「跨虎」等動作,沉與提的統一顯得尤其重要。至於怎樣「氣沉丹田」?初學時也不必過多深究,陳鑫先生說:「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拘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己。」初學太極拳的人可以通過較長時間的鍛煉慢慢體會這一對矛盾的重要性。

吸與呼

太極拳運動的養氣為主,故強調「氣沉丹田」。然而「氣沉丹田」是與適應生理規律的呼吸相結合的,絕不可用強製的方法,尤其不可憋氣。練太極拳動作緩慢、圓滑、柔和,因而呼吸也是細、長、均勻的。隨著練拳功夫的深入,呼吸動作會從日常生活的自然呼吸方式,漸漸轉化為有規律地配合拳勢動作——動作由虛變實時,是由吸到呼的過程;當動作剛好完成,全身精神、勁力合住時,恰好呼盡,同時小腹亦微微膨脹沉實,動作由實變虛時,是由呼到吸的過程;當「開」的動作靜止,即將換勁時,恰好把氣吸足,同時小腹亦微微收縮,動作與呼吸的協調可似總結成規律的就是: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向後向上吸,向前向下呼。

蓄與發

蓄與發是指內勁的運用而言。所有武術運動都有蓄、發的勁力表現,太極拳中除了陳式太極拳表現較明顯,其他各式太極拳的蓄、發都由意念(想當然地)表現。「蓄」是儲備,是指內勁集中;「發」是放出,是指內勁擊發。蓄勁是要吸氣的,「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

如完成楊式太極拳的「白鶴亮翅」定勢;又如陳式太極拳的「野馬分鬃」、「背折靠」、「掩手肱捶」等式的始初動作,都是卷勁、蓄勁,及至完成式,則全身的精神、勁力集中一點發放出去。「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入出」。

蓄勁時須松襠活腰,發勁時則必須扣襠擰腰,郝月如先生說:「緊要全在蓄勁;蓄勁如張弓,發勁似放箭,無蓄勁則無發箭之力。發勁要上下相隨,勁起於腳跟,注於腰間,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蓄可稱之為虛、為開;發也可稱之為實、為合;但無論「蓄」與「發」都必須以腰為第一主宰。而且是有蓄必隨之有發,蓄髮相變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拳式。

斷與連

斷與連:走架是勢勢相連如環無端的。全局來說是連的,局部分析則有應斷的地方,使「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每一勢都有明白的起止點,運動時不可不交待清楚,然而每勢之間又不可有明顯的停頓——「此勢似可停止,下勢之機已動,」勁力的「蓄」和」發」是有明顯的變化和斷續的,但意念是連接的,「其形若止,其意不止」。

斷點必是「著」(即每個招式)飽滿地完結之處,又恰是緊接的下一著的起點,是所謂「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氣神氣間斷」,是「停而不停」。式子沒有完全完成時不可以斷,完成之後不可以停,這就是「斷而復連」,是「似停非停,不停而停」

以上這十二對矛盾,全部貫串於太極拳走架與推手之中,是有機地混為一體並非割裂的。初學時應集中精神把架子基礎打好,進一步提高就要研究一下太極拳的特徵、要領和要求,上述的一些問題,因內容大多,限於文章的篇幅,還是講得很不透徹的,愛好者們可隨著學習的興趣漸濃、功夫日深,多看些前人從實踐中提高到理論的經驗之談,自然會從中悟出些道理來的。

(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預約免費體驗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