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練身不練招】太極身法的「含與展」?

太極拳注重內在意識的作用,強調能在矛盾的對立中達到和諧與統一。諸如:呼與吸、起與伏、升與降、靜與動、剛與柔、沉與浮、開與合、緊與松、吞與吐、曲與直、順與逆、伸與縮、蓄與放、化與發、含與展等等,本文著重探討關於太極拳身法的「含」與「展」。

何謂「含展」?

「含」者,函也,意為包含與容納。「展」指伸展、擴張、拉長、拔起的意思。作為太極拳的術語,「含展」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矛盾,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含展」的實際意義是要求習練者能在身法上的運用上做到含攏與拔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合攏蓄收和對拔拉長。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對拔拉長,不僅僅是指「肢」和「體」之間的前後對拔拉長,更主要的是指身體上下方向的對拔拉長,即要求脊柱能夠產生上下對拔拉長的運動。

那麼,為什麼要強調這樣做?對習練太極拳而言,做到了「含展」有什麼好處?

「含展」的重要性

1、「含」——氣沉丹田的基拙與前提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目的是為了能夠降低重心,穩固下盤,便利技擊。而要實現氣沉丹田,就要合理準確地掌握身法的「含」,也就是說,要使你的脊柱各節在虛虛對準的前提下松直下沉!在這個過程中,必定還會同時實現沉肩墜肘,松腰落胯,氣血下降,實腹暢胸等諸多的要求。「含」除了含胸之意外,還要求腰椎內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命門須外凸,腰隙兩邊的肌肉要全部放鬆,胯根要向下沉著。可以這樣說,太極拳身法之「含」,是幫助習練者放鬆肢體的靈丹妙藥,是檢驗你能否松腰落胯的標尺,是實現氣沉丹田的前提與基礎。

那麼是不是說,如果不能使身法內含,就做不到「沉肩墜肘,松腰落胯,氣血下降,實腹暢胸」嗎?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沒有做到!

2、「展」——支撐八面飽滿精神的關健

「展」,讓你的脊柱上下對拔拉長,減少你身體的「S」弧度;「展」,能幫助你增加吸氣的深度,增加氧氣的攝入量,同時使你的弓把積蓄更多的能量。由於身體的弓把位置在腰椎,所以我們也常把身法的「展」稱為「展腰」。展腰的實現,不僅能夠有效地舒展你的肢體,幫助你提起精神,還能使你的拳架更加圓潤飽滿,更充分地顯示出內在的「精、氣、神」態來。

3、含展的實現能為腰脊提供動力

太極拳的能量從何而來?我們的先輩早就告訴我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摘自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勁起於腳跟,變化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於腰」(李亦畬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事實上,大家對「主宰於腰」的說法都是認可的,是沒有異議的。問題在於「腰」該怎樣運動?該如何來實現腰的主宰作用?則因各人的理解不同、認識不同和感悟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看法與觀點。其中又因其腰胯的左右運動和前後移動比較容易做到而認識相對統一,而對身體在沒有起伏狀態下的拉伸與合攏,也就是本文所探討的腰部含展運動則往往持不同的觀點,有些拳友忽視腰部的含展運動,有的因不具備這方面的運動能力而否認腰部含展在行拳過程中的作用。結果,不僅做不到有效的丹田呼吸和合理的胸腰摺疊,達不到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的基本要領,還使腰脊動力源的作用也大打了折扣。

筆者愚見:腰部運動的狀態應包括「左轉、右旋、前進、後移、沉降、中定(即相對不動,需要指出的是「不動」也是「運動」的一種狀態)以及不可忽視的脊柱上下對拔運動,即腰部的「含展」運動。「腰」,只有在運動的狀態下才會產生動能;有了動能,腰才有可能成為「主宰」。所以說,「含展」的實現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腰的主宰作用,「含展」同樣是腰脊產生動力的根源。

如何實現含展?

「含」,即讓脊柱內含。配合吐氣、使兩肩下沉,氣息下行,讓四梢的氣血往腹中丹田匯聚,兩胯根要向下沉著穩固,尾閭向前向上方托起,命門向後凸撐。「含」,大多出現在行拳定勢時。此時要特別注意,大椎須輕輕往上拔起,使百會虛虛上頂,肢體放鬆,意念集中,勿懈怠疲遝。「展」,當一式之定勢轉向另一式的動勢過程中,就要用到「展」法。展的關鍵在於要使身體的兩頭有相反方向的運動,即尾閭往下沉走,大椎、百會往上提抜,使脊柱的「S」弧度變小,長度變長。太極拳彥常說「身備五弓」,這五弓之中,身弓為最,身弓之弓把在何處?在腰椎,在命門!如果說,身法之「含」須使命門後凸的話,那麼,身法之「展」必使命門前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使身法展開,脊柱拔長的效果。

如何檢驗身法的含展?用呼吸!呼時為含,吸時為展,不呼不吸時不含也不展,以保持整個肢體的相對穩定。反言之,行拳過程中,呼吸狀態下,就不能沒有身法的含展運動。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預約免費體驗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