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經明義丨《尚書》是一本什麽樣的書?

文/林覺

眾所周知,儒家所尊奉的最重要經典是“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這是中華文明有文字記載以來所保存的最古老的文獻。

今天我們一般將《書》稱為《尚書》,但“尚書”的稱呼是漢代以後才產生的,意為“上古之書”,足見《尚書》的古老。

若按時間排序,《易》是“五經”其中最古老的經典,它的起源據說可以追溯到伏羲時代。而《書》就是其中第二古老的經典了,它記錄了上至堯、舜,下至春秋數代古帝君王的治世事跡。

這樣一部歷史悠久且記載內容時間跨度極大的書,是如何產生的呢?它當然不可能是某個人憑借一己之力創造出來的。

相傳,早在上古時代,中國就已經發展出了相當完備的史官制度,對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如實加以記載。

《禮記·玉藻》說:“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意思是天子的行為舉動和言談表達會有兩名專門的史官分別記錄。

這些記錄被保存在國家的檔案機構中,一代代傳了下來,成為一批數量龐大的檔案文獻資料。但檔案文獻只是一些散亂沒有體系的原始資料,還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尚書》。

《尚書》的成書,是在孔子手中完成的。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的時代,由於天下諸侯蜂起,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已經十分衰微,國家的禮樂制度都已經廢弛,而《詩》、《書》這樣的古代文獻也因為動蕩和戰亂多有殘缺。

孔子擔心這些寶貴的古代文獻就此離散失傳,於是開始著手整理並編纂這樣一部記載上古帝治理事跡的書。

據說,孔子收集了上至黃帝玄孫帝魁,下至秦穆公共三千二百四十篇的文獻,刪去了太過古遠的內容,從相對較近的堯舜時代的文獻開始編起,選取了其中堪為後人效法學習的一百零二篇,編定為《尚書》。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孔子是《尚書》的“作者”。

孔子編纂《尚書》,不只是為了保存古代的文明,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將《尚書》編成教材,作為他培養弟子的教學材料。

在孔子之前,一切的教育都是由官方統籌安排進行的,沒有私人開設教育的先例,從孔子開始才有了以私人身份開展教育的情況。

《尚書》裡記載的基本上都是君王頒布的誥令、冊命、君臣的談話內容。孔子認為,通過學習這些古代先王重要的典章文獻,弟子們能夠“疏通知遠”,也就是知識廣博且了解歷史。

雖然孔子盡力保存上古文獻,但流傳並保存到今天的《尚書》早已沒有傳說中孔子編定時的一百多篇了,只有二十九篇。這要歸咎於秦始皇的焚書。焚書對先秦文獻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幸好當時有一個傳授《尚書》學的博士,名叫伏生,偷偷將一部《尚書》藏在了牆壁的夾層裡。

一直到秦朝覆亡、漢朝建立,漢惠帝即位後,廢除了秦始皇在位時頒布的不準私藏書籍的律令,年過九十的伏生才從牆壁中啟出所藏《尚書》。

不過畢竟經過戰亂,經過清點,留存下來的《尚書》只剩了二十九篇,流傳至今。

雖然《尚書》原貌難見,但今天留存下來的內容,仍然是我們了解上古史事和古代帝王政治思想的寶貴資源。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敬請關注騰訊儒學微信公眾號“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