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道之首,莫先乎齋:道教的八節齋

文/牧之

《說文解字》中說“齋,戒,潔也”,即古代在祭祀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

《莊子·人間世》中記載顏回向孔子請教如何遊說專橫獨斷的衛國國君,孔子叫他先做到“心齋”,並指出這不是祭祀之齋,而是精神上的齋戒。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而對於道教來講,除了“心齋”等“內齋”之外,另外還有“外齋”,即在特定的齋日裡奉行“齋戒”儀式。

在“齋戒”時期內,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范所規定的內容行事。只有這樣,行法時才能有天神護佑,心神感應。齋戒制度是道教儀式最基本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正如《雲笈七簽》卷三十七引《三天內解經》說:

“夫為學道,莫先乎齋。外則不染塵垢,內則五髒清虛,降真至神,與道合居。能修長齋者,則道合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師遺教,為學不修齋直,冥如夜行不持火燭,此齋直應是學道之首。”

八節日齋即在每年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特定的日子裡虔誠奉行清淨齋戒,懺悔自過,禮敬神靈,並試圖與神靈溝通。

因為這八個日子裡不僅有天界的值神記人善惡,考察世人的功過,定奪世人的禍福和壽命長短,而且在此八日持守齋戒更能夠使世人的行為符合宇宙自然的運行法則,盡量達到陰陽平衡、天人合一,以此求得上天神靈的赦宥,得道成仙。

在這些特定日期,來自天界、神靈世界和人體內部的神靈對人功過罪福的考校,構成了中古道教定期齋戒制度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

記載“八節齋”的道教經典很多。其中有東晉時期天師道的《太上老君中經》,上清派的《太上玉佩金璫太極金書上經》、《洞真上清神州七轉七變舞天經》,南朝陶弘景所編撰的《登真隱訣》和《真誥》這二部影響深遠的道書,靈寶派的《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等經典。

而其中《太上老君中經》和《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記載尤為詳細。

“八節齋”內容和儀式

《太上老君中經》收錄於《道藏》太清部,據學者考證,此經大概出於東漢,並在魏晉時期被天師道所吸收。《太上老君中經》記載“八節日”之一的“秋分日”具體內容如下:

“常以八月秋分之日,案比計算,常先之一日,後之一日,正節之日,凡三日。入室勿出,常以雞鳴時思之,平旦兆悅之,至日禹中時止,為之三日。被發西北向,偃臥縱體,無令他人見之,豫敕家中人無得有聲。先齋戒沐浴,至其日入靜室中,安心自定。”

可見齋戒的日子其實要準備三天,即正日的前一天就要齋戒沐浴早早做準備。正日當天的清晨時分就要在家裡的靜室中披發仰臥,向著西北方向“存思”冥想,以達到與神靈的交通,直到中午時分。後一天還要繼續這樣的“安心自定”,凡三日才能結束此次的齋戒。除了“存思”的環節,同時還要:

“先祝之曰:‘曾孫小兆某甲好道,願得長生。今日秋分之日,天帝使者夏裡黃公來下吾身中,案比總閱,諸神不得逋亡,皆當來會。’

從上三呼之,比為之,日三呼之,三日九呼之,日中乃止。即言曰:‘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死籍,更著某長生神仙玉歷,急急如律令。’即日有天帝無極君,教自應曰:‘諾。’

下床,回向再拜,謝天神,一身道畢此矣。”

這就是說在召請神靈後,要一日三次、三日九次地對神靈陳述禱告和祈求,祈請掌管命籍的司錄等神靈削去死籍中的名字,將其重新著錄在長生神仙玉歷中,隨後是拜謝天神。此說明《太上老君中經》相關齋戒儀式是通過純粹的內在修煉,以此達到得道成仙的目的。

可見,在東漢時期,《太上老君中經》已經有相當完整的定期齋戒制度,而“八節日”則是其最重要的定期齋戒日期。

該經對東晉末年古靈寶經《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也有著重大影響,但《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對“八節齋”的記載則與《太上老君中經》所記載的“八節齋”有著稍微不同的性質:

“八節之日,是上天八會大慶之日也。其日,諸天大聖尊神、妙行真人,莫不上會靈寶玄都玉京山上宮,朝慶天真,奉戒持齋,旋行誦經,各遣天真威神,周行天下四海八極,五嶽名山學人及得道兆庶,糾察功過輕重,列言上宮。其日諸天星宿、日月璿璣、地上神祇,莫不振肅。”

“凡是修齋持戒,宗奉《天文》,皆為五帝所舉,上天右別,書名玉歷,記為種民。告下三官,神靈侍衛,門戶整肅,萬災不乾。至學之士,三界司迎,神仙度世,上為真人。為惡犯戒,司考所糾,移付地官,長為罪民。”

該道經記敘“八節之日”修齋的原因完全是因為這是天神考校人世間功過罪福的日子,這也構成了這部古靈寶經定期齋戒制度最核心的內容。“八節之日”期間,諸天尊神,周行四海八極,五嶽名山,糾察世人的功過罪惡,根據他們的善惡輕重實行賞罰。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的“齋戒”日期越來越多,齋戒的制度也越來越完善。唐代茅山宗師潘師正所撰《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其經教思想已融合了歷史上道教各派,該書記載的“八節齋”更為詳細:

“八節日仙官會,已前有不同。立春日,太極真人會諸仙真,刻玉簡,記仙名。春分日,太素真人會諸仙官,於昆侖瑤台校定真經。立夏日,五帝會諸神仙於紫微宮,見四真人,論求道者之功罪。夏至之日,天上三官會於司命何侯,校定萬人罪福,增年減算。”

“立秋之日,五嶽真人會謁黃老君於黃房雲庭之山,集仙官,定神圖靈藥。秋分之日,上皇太帝君登上清,集眾真萬仙,會於寥陽之殿,共議定天下萬人罪福,記學道求仙之勤懈,疏犯過日月修行善惡刑罰之科,根源修例,副之司命,書於黃籙。”

“立冬之日,陽台真人會諸仙人,定新得道,始入名仙錄。冬至之日,眾仙詣方諸東海青童君,刻定眾仙籍,金書內字。”

以上可知,“八節日”的每一個日期值日的天界神仙都有變化,但形式都是一樣的,即眾神按照世人的罪惡,考察人的禍福,增加和減少人的壽命。

“八節齋”齋戒的淵源

綜上所述,漢代《太上老子中經》奠定了道教“八節齋”中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和制度基礎。而東晉時期的古靈寶派《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則吸收了《太上老子中經》和上清派的齋戒時期,對“八節齋”的內容和齋儀作了更為充分的發揮。其實,漢唐道教的“八節齋”等定期齋戒制度,完全是建立在本土宗教文化傳統基礎之上的。

最早的淵源則是《禮記·月令》等所代表的先秦至秦漢的國家祭祀制度。《禮記·月令》對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的祭祀和齋戒都有明確規定。例如,該書記載孟春之月(即一月)的“立春”中說: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

道教的“八節齋”直接淵源於先秦秦漢國家祭祀制度。無論是古代國家祭祀禮製,還是早期道教,其定期齋戒制度始終貫穿著中國傳統的齋敬神靈觀念和陰陽五行等宇宙論觀念。

自戰國至秦漢以來,由於陰陽五行學說的流行,傳統的祭祀齋戒不僅具有齋敬神靈以及與神靈溝通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協調陰陽和參與宇宙運化的特殊意義。故古代國家祭祀制度對早期道教齋戒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編輯:柯恩)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牧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