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雲品大觀|老茶頭洗凈封塵別樣美

「老茶頭」磚

「茶頭」,是指普洱茶在渥堆發酵時結塊的茶,為發酵過程中細嫩的茶芽集結而成,相對條索狀茶,發酵度正常範圍的茶頭內含物更加豐富,茶湯更濃厚,顆粒緊結,糖香明顯,滋味濃釅;更加耐泡,但泡到最後也仍然有大部分茶頭不會散開,還是粘稠在一起。普洱熟茶都是經過人工灑水渥堆發酵的,在這個發酵的過程中,一堆茶的中間會升溫,然後茶葉通過自身含有的酶發酵,慢慢變成熟茶。在這個過程中,每過一段時間,就要人工把這堆茶翻幾翻,以免裡面溫度太高把茶給燜焦。發酵過程中經過反覆不斷地翻,茶葉會分泌出一些果膠來,因為果膠是比較粘稠的,所以有些茶葉就粘在一起變成一團一團的疙瘩。等茶葉發酵完畢後,人們會把這些一團一團的茶葉疙瘩揀出來,用手把它解開,然後放回到茶葉堆裡,而有的實在粘的太牢了,如果要解開的話會將茶葉弄碎了,只好另外放成一堆。「老」, 指的是存放的年限長,經過時間歷練之後,陳香慢慢凸顯。二者相加,「老茶頭」之名即成(「老茶頭」名稱的來由還有一個故事,隨後再敘)。

實際上,在2000年以前,「老茶頭」是不入流的,是不喝的。前面講到,把茶疙瘩揀出,而這些茶疙瘩在形態上不合格,不能作為產品銷售。在計劃經濟時期,茶廠大都是國企,那些茶疙瘩雖不是產品,但也是國有資產,各茶廠都要保留的,要對帳的。2003年後,茶企大都改製,有茶人將庫存的疙瘩茶拿出來泡著喝,感覺不錯,便漸漸流傳開來,從茶友之間的交流逐漸在市場上出現。但茶疙瘩為三無產品: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批號。但有市場,引起了大廠的注意。

配圖

2006年,大益集團猛海茶廠從存放多年的老茶頭中精選出茶頭,採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益茶製作技藝」混拚、蒸壓而成了產品——熟磚茶。該茶磚高溫快速蒸透,爾後壓製成型,規格為250g/塊,採用直線盒單片包裝。外形勻整,顆粒明顯,口感順滑,滋味濃釅,陳香純正顯糖香,經久耐泡。「緊結濃縮歷史,蒸壓再鑄輝煌」成為老茶頭磚(餅)的最佳注釋。對於普洱茶來說,人人都奉老茶為經典,而老茶頭便是經典中的珍品,也可看到大益集團猛海茶廠的產品創新水準,使「廢料」變成品質優良的,包含茶史、兼具內涵的時代產品。

提升茶疙瘩品質的是時任大益集團猛海茶廠副廠長、總拚配師的李文華。他認為,這種團塊茶,內質比較特殊,特別是嫩度高的團塊茶,加之擺放時間長,是不錯的熟茶。但這種團塊茶,也有諸多缺點。首先,「疙瘩」體形不規則,不支持與其他條茶拚配;其次,大團塊裡可能有雜質;再者,「疙瘩茶」內部厭氧發酵過程長,如果不經過蒸壓(或蒸壓不透),其微生物超標是可能的。

配圖

解決這三個問題,才有了產品的開發思路。首先精製,通過切塊、篩分、揀剔工序完成,製成乾淨、體形大小勻齊的原料。傳統的熟茶緊壓茶,原料經過潮水再蒸壓成型的。這勻齊的團塊茶,潮水是沒辦法做的,怎麼辦呢?體形小的經過稍長的蒸壓後,可以柔製餅茶,這就是後來的老茶頭餅;而顆粒大的,則用機器壓成茶磚。

產品要出來了,叫什麼名字呢?李文華也是費盡了很多腦汁。最初李文華起的名稱,叫「粒粒香」,因為是顆粒狀的,滋味香氣獨特,就叫了這個名字,做了餅茶。產品出來後,老一輩茶人給他提意見,說「粒粒香」,烏龍茶裡有這種產品,普洱茶叫這個名字容易混淆。李文華為了給產品改名,也是多方思考,一段時間沒有結果。

老茶頭,源於李文華讀文化史料中閃過眼前的一個詞。明清時期,西藏用很多滇茶,藏傳佛教每年都有重大的茶會,茶會叫「普茶」,準備「普茶」茶湯的人,是寺廟裡的專職官員,叫「茶頭」,讀到這個詞,李文華眼前一亮,有啦!就叫「老茶頭」。寺院裡,還有負責做飯的叫「飯頭」,負責菜園的叫「菜頭」,魯智深就乾過這個職位。「普茶」的茶湯是用煮的,「茶頭」就負責煮茶,團塊茶最好的品飲方式就是煮,聯繫至此,李文華就有了把產品叫「茶頭」的想法,加個老字,代表年長的茶頭。這樣,「老茶頭」之名從此產生,並廣為流傳,成為熟茶的一個新產品。

雲南政協報投稿郵箱

基層政協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公、檢、法、行政司法相關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文學、鑒賞等副刊類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識別關注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