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早餐過後,中餐餐後血糖總是偏高,那你可在主食中換它試試!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關於糖尿病診斷的要點提示:空腹血糖、隨機血糖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後2h血糖是糖尿病診斷的主要依據,我們通常簡稱為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

通常情況下,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異常存在兩種狀態:一種是空腹血糖 (FPG)及餐後血糖(PPG)均增高;另一種是空腹血糖正常,僅有餐後血糖增高。其中,餐後血糖不僅在診斷中往往會被延誤,而且餐後血糖控制在治療中也常常被忽略。

由於餐後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素,所以餐後血糖控制對減少糖尿病的嚴重併發症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臨床上除了上述兩種餐後血糖異常外,時常還會遇到另一種狀態:即早餐(第一餐)後血糖正常,但中餐(第二餐)後出現血糖增高現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糖友們該如何應對呢?這是我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話題。

實際上,早在100多年前,醫學研究就已經注意到,當我們在第一次進食後,可降低第二次進食後血糖上升的水準。這種現象不僅在健康人中得到了證實,而且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同樣存在這一現象。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稱為「第二餐現象」。

如今,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認為,這種「第二餐現象」不是通過人體胰島素分泌的急性作用產生的,而是通過每日的早餐(第一餐)後,血漿中的遊離脂肪酸(FFA)受到抑製,最終起到急性改善胰島素作用。

那麼,如果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不僅沒有出現對餐後糖代謝有利的「第二餐現象」,相反還產生了第二餐後血糖增高的狀態,其原因分析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為了節食而有不進食早餐的習慣,影響了「第二餐現象」的產生和作用;

第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調節功能受損,如胰島素分泌減少或者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等等,導致了對第二餐輸入的葡萄糖反應不靈敏。

如果是第一種情形造成,那麼就需要改變壞習慣,養成定時吃早餐的好習慣;如果是第二種情形所致,那麼可以嘗試在每餐的主食中,交換一定比例的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和直鏈澱粉的食物。

研究認為食物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和直鏈澱粉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二餐現象」作用機理如下:

1.可溶性膳食纖維作用

研究認為只有可溶性膳食纖維才能使餐後血糖的上升減輕。其機理可能有:

(1)可溶性纖維更容易在胃腸道形成粘稠的膠狀物,包裹於食物周圍,阻礙它的消化和吸收,並延緩排空過程的作用更明顯;

(2)可溶性纖維能降低腸道中消化酶的活性;

(3)可溶性纖維可抑製小腸D1細胞分泌腸抑胃肽(GIP),從而減少對胰島素分泌的刺激;

(4)可溶性纖維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

(5)可溶性纖維使兒茶酚胺水準下降,減少了甘糖和脂肪組織的分解;

(6)通過以上作用,可使血漿中遊離脂肪酸(FFA)水準下降,利於葡萄糖的氧化,並提高了胰島素的敏感性。

2.直鏈澱粉作用

澱粉廣泛存在於穀類植物中,根據結構分為直鏈澱粉和直鏈澱粉。在自然澱粉中,直鏈與支鏈澱粉之比一般約為15-28%比72-85%。

有研究表明,直鏈澱粉的含量與糊化程度呈負相關,即直鏈澱粉的含量越低,則糊化程度越高;相反,直鏈澱粉含量越高,就不容易糊化,而且在冷卻後更容易再次形成結晶,不容易被消化酶分解,所以,血糖生成指數低,有利於餐後血糖控制。

穀類食物是可溶性膳食纖維和直鏈澱粉的很好來源。《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推薦膳食纖維的攝入量為10-14g/1000kcal,並通過6項大型隊列研究和21項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每天攝入48-80g全穀物,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降低26%。

2018年6月第11卷第6期《臨床合理用藥》中,刊登了廣西陸川縣人民醫院內三科梁氏,以小麥麵包作為對照,觀察蕎麥早餐對早餐(第一餐)後血糖的影響及對午餐(第二餐)後血糖有無持續效應。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停用了口服降糖葯,減少其對血糖的影響,並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由於蕎麥富含膳食纖維,其每100克可食部分膳食纖維含量為6.5%,是一般精製大米的10倍,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可溶性膳食纖維。有人把蕎麥成為「偽穀物」,因為其含谷蛋白很低,主要是球蛋白;而其他營養成分非常全面,如含有豐富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等,可以替代傳統的小麥、大麥、燕麥等谷蛋白食品。

蕎麥中含有直鏈澱粉可以鋼彈52%,遠遠高於一般穀類15-28%的標準,明顯高於小麥。因此蕎麥食品不容易糊化,不容易被消化酶分解,所以血糖生成指數低,遠低於小麥粉。

此外,蕎麥中還富含蕎麥糖醇。有研究它是一種維生素B8少見的同分異構體,可以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

最後,蕎麥粒中還含有蕎麥鹼,結構類似於葡萄糖,可以延緩葡萄糖在小腸的吸收。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臨床合理用藥》上該項研究成果的具體內容。

1. 對象選擇:按照2型糖尿病納入標準,共納入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對照者各12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對照者分別包括男6例,女6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48歲;健康對照者平均年齡42歲,糖尿病患者在試驗當天進食試驗早餐和午餐時不服用降糖藥物。

2.試驗方法:所有受試者在試驗前1天夜間需禁食,蕎麥作為試驗餐,小麥粉麵包作為對照,試驗過程中監測患者及健康對照者的早餐後及午餐後血糖變化情況。

早餐的構成包括蕎麥粥和小麥粉麵包,另外搭配蛋類、牛奶和肉類,總熱量約1500kJ,包括50g澱粉、20g蛋白質、9.5g脂肪,進餐後飲水100 ml。進餐4h後開始進食午餐,午餐包括肉類100g、米飯250g、水果蔬菜100g,總熱量約 2500 kJ,進餐後飲水250ml。

每次進餐時間15- 20min,進餐後每隔30min采血1次。餐前測空腹血糖,早餐後分別測30、60、90、120、150、180、210 和 240 min 時間點血糖,然後進食午餐,午餐後測270、300、330、360 min時間點血糖。

12例健康對照者隨機分配進餐種類,完成試驗後,根據其結果計算蕎麥的血糖指數。

3.試驗結果:

(1)與進食小麥粉麵包對照餐比較,進食蕎麥飲食後的血糖明顯低於小麥粉麵包;

(2)蕎麥餐的血糖指數明顯低於小麥粉麵包對照餐;

(3)糖尿病患者進食小麥粉麵包後90 min血糖達到峰值,而進食蕎麥餐在120min達到峰值;

(4)蕎麥餐的「第二餐效應」,糖尿病患者進食蕎麥早餐(第一餐)降低了隨後午餐(第二餐)的升血糖效應,但這一現象在健康對照者中並不明顯。

(5)進食蕎麥早餐者的血糖曲線更為平滑,提示蕎麥餐的消化和吸收更為緩慢。

通過該項研究,我們看出蕎麥作為新的食物來源對糖尿病患者有潛在的益處,它使得血糖更為平穩,方便血糖管理。但由於蕎麥的血糖指數較低,在進餐後60min血糖升高仍然不明顯,在接受降糖葯或胰島素治療時應避免出現低血糖。

親愛的朋友,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蕎麥餐與「第二餐現象」一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你贊同上述觀點嗎?你對控制餐後血糖,還有哪些心得呢?歡迎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如果你有健康問題需要顧問,你還想了解哪些健康知識,也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我會儘力及時回復。

大家好,我是朱蕭俊說健康,請關注我的百家號,每日為您推送健康養生、醫療保健類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用原文,並標示「朱蕭俊說健康」,本文圖片主要來自百家號免費正版圖庫(圖文無關),特此說明,謝謝合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