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的健康,都「寫」在你的便便裡

腸道疾病早預防。

基因太空

2018.08.15(星期三)

除了血液中早早篩標誌物之外,對於結直腸癌,也可以通過糞便中的DNA片段進行腫瘤的早期篩查。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從全球範圍來看,大腸癌的發病率在男女性別中均位於惡性腫瘤的第3位,在我國位於惡性腫瘤發病率第5位,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012年,我國結腸癌的發病率為29.44/10萬,同期死亡率為14.23/10萬;城市發病率比農村高1.18倍;65%發病多在40歲以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結直腸癌早期缺乏癥狀,70%的結直腸癌是由良性的息肉緩慢發展而來,從良性大腸息肉演變成癌的時間大約為7~12年。早期發現並切除息肉可以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儘管結直腸癌的治療近來有很大進展,治療效果也有顯著提高,但是晚期發現的大腸癌5年生存率仍不足10%。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早期結直腸癌治療5年生存率可超過90%,可見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對預後的意義重大。

針對糞便DNA用於結直腸癌的早期檢測早已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重視。人類大腸上皮更新速度很快,約每小時1%的速度,每天有近l010正常上皮脫落,平均3~4天更新一次。以此推算,1個含109細胞約1cm3小的腫瘤組織如果以正常組織速度更新,脫落入腸道的上皮細胞總量中至少有1%來自該腫瘤組織。

脫落細胞隨糞便排出體外,為癌相關基因的檢測提供了條件。研究證實,大腸癌患者糞便中K-ras基因突變率可達40%~50%,這為結直腸癌突變的診斷提供了依據。相關後續研究發現,P53基因突變在患者的癌組織或糞便中的陽性率為50%~70%,單基因結直腸癌檢測敏感性波動在25%~60%。

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於聯合多個基因檢測及甲基化(Vimentin、sFRP家族等)、染色體表觀改變等,通過聯合分析APC、K-ras、BAT26、p53和L-DNA來檢測大腸癌,其敏感性達91%(20/22),腺瘤(>1cm)敏感性為82%(9/11),特異性為93%(26/28)。

國外早已有將糞便DNA用於循環冗餘校驗(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早期檢測的相關產品,如HemoccultII、PreGenPlus檢測等商業化的檢測試劑盒,其檢測靈敏度是糞便潛血檢查的4倍,且取樣無創簡單,也沒有飲食和用藥禁忌。

2010年及2012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及美國癌症協會都提到結直腸癌早期S-DNA檢測。針對目前國外市場已有的結腸癌癌前病變,及腺瘤早期檢測的基因、研究中結腸癌相關性基因的重要突變和甲基化變異。

而藉助高通量測序等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糞便DNA中稀有突變檢測的靈敏度及準確性,給予臨床早期檢測指導意見,從而尋求一種採樣方便無創,且受檢者接受度高、結直腸癌及腺瘤疾病早期的多基因聯合檢測技術。

更多行業資訊及頭腦風暴,請在公眾號內回復「1」獲取基因太空交流群入群方式(添加後台奇奇助手,審核成功後會第一時間拉您入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