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璀璨的文化瑰寶!春秋戰國勾雲紋玉器賞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玉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段時間的玉器是我國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瑰寶。下面我們對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做一簡要介紹,並就其紋飾特徵做初步探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62號墓的玉虯龍形飾,高7.6厘米,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玉料呈淺綠色,半透明,有光澤,整體扁平呈C形,龍首寬大,獨角,龍頂起脊,圓角方眼。口張開,上唇上卷,下唇呈順時針方向下旋,龍軀體呈鉤狀,尾端平齊,虯龍的外輪廓雕琢單陰線紋,龍身中部雕琢勾雲紋,眼為雙陰線紋。從圖中可以看出,勾雲紋為龍身主體紋飾,且紋飾為陰刻線平雕紋飾,整體為一平面。此器為春秋早期玉器

出土於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的玉獸面,長6、寬5.5、厚0.2厘米,現藏於河南省信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玉料呈青灰色,半透明,整體扁平,上寬下窄,呈倒梯形,一角殘缺。下部雕琢陰刻線紋的眉、目、口、鼻、須和向左右伸出的角,獸面上端為雙陰刻線形成的勾雲紋和圓圈紋,兩側近邊中間偏上處各鑽一孔。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頂部的勾雲紋相互關聯,是一個整體紋飾。且形象纖瘦細長,雲身部分遠細於末端的雲頭,整體類似於彎折的豆芽菜。

出土於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的玉璧,外徑11.6、內徑6、厚0.2厘米,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院,玉料呈黑黃色,有黑色沁斑,整體扁平,表面飾細密陰線雲紋,另一面光素無紋。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玉璧上勾雲紋形象纖瘦細長、分布細密且相互勾聯,遠比春秋早期繁複細密。

上述玉器年代均為春秋中期早段。從這三件出土玉器標本可以歸納出,春秋中期勾雲紋有以下特點:勾雲紋形象承襲春秋早期的風格,依然為雙鉤陰刻線形象,雲紋形態也保留著纖瘦細長的風格;卷雲紋整體排布開始繁複緊密,不複春秋早期的疏朗;紋飾還是以陰刻線在平坦的玉材表面勾畫而成的平面紋飾。

山西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於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晉卿趙氏墓的玉環,外徑2.9、內徑1.9厘米,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料呈乳白色,玉質溫潤,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半透明器表,光潔,整體扁平,圓環形內外輪廓皆有凸起的弦紋,寬邊通體雕琢較大的勾雲紋,此器年代為春秋晚期。

山西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於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晉卿趙氏墓的玉龍形佩,長2.7、厚0.3厘米,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料呈青色,半透明,整體扁平,龍首向上彎曲,上吻向上卷曲,下吻與龍的軀體相連,身體作卷曲狀,尾端右旋,足呈伏臥狀,器表滿飾勾雲紋陰線,龍足雕有多條並列的陰線紋。與春秋早期和中期的陰刻線平雕勾雲紋相比,此器的陰刻線已經變得極為纖細。此器亦為春秋晚期玉器。

河南文物研究所藏

出土於河南省淅川下寺3號墓的玉飾,長6、寬1.5、厚1.5厘米,現藏於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玉料呈乳白色,質地細潤,半透明,有光澤,整體呈長方體,然一端較細一端較粗大,當中鑽有方形卯眼,卯眼的兩壁也鑽有相對應的小孔。細的一端鏨有凹槽,通體雕琢隱起的勾雲紋,此器應為某種玉器的部件,卯眼可插入柄形器,兩邊小圓孔可橫貫釘銷,予以固定。此器年代為春秋晚期。

江蘇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出土於江蘇省吳縣嚴山的玉璜,長8.75、寬2.4、厚0.2厘米,現藏於江蘇省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玉色微綠,半透明,整體扁平,形狀為扇面形。弧度近乎120度,兩端平齊,有與小缺口相鄰的孔,璜的上下邊緣處有對稱的齒脊,頂端鑽一孔,已殘破。兩面紋飾相同,外側是細密陰線紋,內區是雙陰線勾雲紋,勾雲紋向器表平面內略微下凹,還有圓圈紋。此器年代為春秋晚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龍形玉珮,左邊玉珮長11.5、寬8、厚0.6、右邊玉珮長11.6、寬7.7、厚0.5厘米,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玉料呈青黃色,共有兩件,器型大同小異,龍作俯首張口狀,獨角,軀體作S狀回旋,龍身伸出四足,玉珮周邊雕弦紋斜線輪廓線,兩面琢平凸勾雲紋,龍腹中鑽一孔,可供佩系。此器年代為戰國早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同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璧,外徑8、內徑3.4、邊厚0.6厘米,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玉料呈青白色,有棕色沁斑,半透明,有光澤,質地細潤,整體扁平。此璧的紋飾特點為勾雲紋均作雙頭式,兩頭大中間小。勾雲紋共有三周,中間的一周夾以谷紋作為補白。此器亦為戰國早期玉器。

原文作者:米海若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12月刊《春秋戰國玉器勾雲紋特點初探》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