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天皇通過明治維新再度掌權,為何周王朝卻不行?

文|小河對岸

日本幕府時期的政治形態,跟我國東周時期的政治形態比較相似,國家都處於封建割據狀態,而君主也都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那為何日本天皇能通過明治維新而再度掌權,而周天子卻始終無法再拾權力呢?

首先,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並不一樣。日本幕府時期的分裂,只是在行政與軍事上沒有得到統一(在行政上,政出各藩;而在軍事上,各藩的藩士也隻效忠於各藩的藩主)。但在語言、文字、宗教等其他領域,日本各藩都是一致的。且日本在幕府時期之前,經歷過很長時期的國家統一,有民族與國家統一的記憶。

幕末時期,在面臨西方勢力入侵的危機之下,更觸發了日本的民族危機認識,日本各藩的有識之士都呼籲政治變革。更有許多藩士在尊王攘夷的思想感召之下,不斷宣稱脫藩而成為浪人,形成了以日本天皇為中心的新興政治力量,漸漸衝破了舊有的藩國體系。明治維新運動,本質上就是以“王政複古”為旗幟,而實現日本近現代的統一。對比西方史,日本在其民族國家統一的步伐上,與西方同為封建體制的德意志、意大利等國基本同步。

而周王朝時期,各諸侯國的語言、文化、度量衡等方方面面都不一樣,且在周王朝之前也沒有實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故而,在周王朝時期,天下並沒有能形成統一的國家、民族認同。而我國真正有統一的國家、民族認同,實際上是到了西漢王朝的中後期(頒行推恩令之後),這也是我國現今主體民族以漢族自稱,而不以周族、秦族等其他族名自稱的原因。

再則,周王朝時期,天下各地對周天子的認同度,也遠遠沒有日本對日本天皇的認同度高。幕府時期,日本天皇雖在政治上被完全架空,但名義上的最高統治地位並沒有動搖。在日本的歷史上,也唯獨只有平將門一人在造反的時候,曾自立過皇號,而日本的其他權臣或地方大名卻從未僭越過天皇名號。因而,日本各地對天皇的家族統治是高度認同的。

而周王朝雖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認同度並沒有那麽高。至今,湖南、湖北一帶(荊楚)的方言中,還有“不服周”之說。周王朝時期,東方、南方的夷、商等殘余部落,反周的情緒普遍高漲,對周王朝的統治,也並不服氣。故而,南方的徐、楚、吳、越等國,先後都僭越王號。

而至戰國時期,中原的魏國最先稱王,其後,魏齊在徐州相王;再後,五國相王(魏、韓、趙、中山、燕),天下稍有實力的諸侯都已稱王,周天子的政治權威徹底淪喪。而至戰國後期,稱王已經不能滿足諸侯的野心,如秦昭襄、齊湣就曾互尊帝號。諸侯為侯,周天子是爸爸;諸侯稱王,周天子是兄弟;而諸侯稱帝,則周天子淪為兒子。周天子的政治權威不斷淪喪,當然也就不會有人再以此為旗幟,匡扶周室。

第三,周王朝與日本天皇,在兩國的地位也不同。日本的皇室,被稱為“萬世一系”,雖然在實際上並不可能有那麽久遠。但是,據日本有史記載以來,日本皇室的家族譜系的確沒有斷絕過,而始終在一個家族譜系中傳承。

而周王朝的統治,卻是通過推翻殷商的統治而來。故而,在天下諸侯看來,和尚摸得,我又如何摸不得?君權也並非那麽神聖、不可觸碰。

第四,日本天皇不但在世俗政治上具有權威,而在宗教信仰領域更有不容估計的力量。日本是神道教的國家,日本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而天照大神是神道教中的最高神。故而,日本天皇不但擁有世俗政治的權威,也擁有精神信仰領域的權威。二戰之前的日本天皇,一直被視為神,而集君權與神權於一身。

而周王朝的統治,本質上只是一種宗法親緣政治。而在宗法制下,血脈越疏遠,對周王室就會越疏離。用李斯的話來說,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在對各自國民的影響力上,周天子在周王朝的影響力,遠遠沒有日本天皇在日本的影響力那麽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