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爆發:靶向藥物研發全線發力,精準治療還需醫保「助攻破門」

6月24日,以「靶生命延續」為主題的靶向創新峰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腫瘤臨床及科研領域的權威專家匯聚一堂,分享了國際上肺癌、腎癌、胃腸間質瘤等常見病種治療與靶向藥物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交流探討了我國上述癌症臨床治療上的理念、經驗、患者管理等熱點話題。專家認為,國內外臨床研究都呈現出靶向藥物效果集中爆發的大好形勢,癌症成為慢性病這個人類夢想的陽光穿透了命運的烏雲,但因為經濟條件等嚴峻現實,我國患者享受精準治療的生命紅利還需要醫保「助攻破門」。

大會現場

肺癌:精準醫療典範

《2018版中國惡性腫瘤報告》顯示,肺癌位居全國發病首位,每年發病約78.1萬。隨著靶向藥物的出現和應用,使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長和生活顯著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於靶向藥物的研發成本高,價格較貴,很多患者家庭面臨著嚴重的經濟負擔,甚至無力承擔。

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

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

吳一龍教授對此呼籲:

「希望國家能將更多的肺癌靶向藥物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讓更多的肺癌患者能夠公平地享有同等品質醫療服務和使用最佳靶向治療方案的機會,從而延長生命享受生活。」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

陸舜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

陸舜教授表示: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是目前精準醫療的典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需要先進行分子檢測後,根據精準的分子檢測結果,選擇適合的靶向藥物並制定靶向治療方案,已成為臨床肺癌診治的最佳方案之一,從而幫助患者獲得最大的生存獲益。」

其中,克唑替尼是同時適用於ALK、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物。在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大會主席BRUCE Johnson(Dana Faber醫院)分享了經克唑替尼治療生存至今6年多的患者案例。此外,自克唑替尼上市5年以來,中國醫生髮表相關研究文章一百多篇,為臨床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見證了肺癌的慢病化發展進程。

吉林省腫瘤醫院院長程穎教授

吉林省腫瘤醫院院長

程穎教授介紹說:

「國際上,非小細胞肺癌的分子分型檢測已由單獨的EGFR檢測演化至EGFR、ALK、ROS1三種基因檢測。同時,克唑替尼也被國內外權威指南一致推薦為ALK陽性、ROS1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用藥。與傳統化療相比,顯著提高了非小細胞肺癌療效。」

吳一龍教授表示:

「去年國家首次嘗試通過談判將部分靶向藥物降價並納入醫保,提高醫保的覆蓋和藥物可及性,對降低患者負擔意義重大。但仍有些臨床重點、有效的靶向藥物尚未納入,尚不能滿足一部分患者的治療需求。雖然ALK和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並不像其他常見癌種那樣有大量患者,但這類患者同樣需要關愛和最佳治療方案。特別是像克唑替尼這類可以同時覆蓋ALK和ROS1雙靶點的藥物,將其納入到醫保目錄一定會使更多患者獲益。」

腎癌:長期生存不再可望不可及

在我國泌尿系腫瘤中,腎癌發病率位居第二且逐年升高。據國家癌症中心全國惡性腫瘤登記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臟惡性腫瘤發病率為3.35/10萬,死亡率為1.12/10萬。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

腎癌黑色素瘤內科主任郭軍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

腎癌黑色素瘤內科主任郭軍教授表示: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尤其是近十年靶向治療的應用下,腎癌這種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的惡性腫瘤,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都已逐漸變得可治、可控,從『絕症』轉變為可以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長期生存希望』也不再遙不可及。同時,長期生存獲益還需要考慮經濟因素,但臨床中往往有很多患者卻因此而放棄更優的治療方案。因此,希望未來能將更多如舒尼替尼、阿昔替尼這類臨床重點、有效的靶向藥物,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目錄,從而讓更多晚期腎癌患者獲得全程優化治療,實現長期生存獲益。」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

泌尿外科主任葉定偉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

泌尿外科主任葉定偉教授強調:

「由於通過常規體檢發現的多數患者尚處在腎癌早期,通過外科手術切除,便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五年生存率非常高。因此,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對於提高腎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癒率非常重要。肥胖和高血壓、有家族病史、化工職業從業者、飲食不健康、長期吸煙以及慢性腎病長期透析治療人群等,每年應做超音波篩查,這是發現早期腎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最簡單、最有效和最經濟的途徑。」

胃腸間質瘤:欺騙性最強的隱蔽「殺手」

胃腸間質瘤並不是公眾所熟知的胃癌、腸癌,但仍具有惡性傾向,部分與癌類似,具備轉移、易複發、易耐葯等不良特徵。由於胃腸道間質瘤生長在腹盆腔內,多呈外生型生長,而腹盆腔的太空很大,早期腫瘤體積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隱蔽性極強,早期診斷具有很大難度,不少患者是體檢時才發現。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行政副主任、

GCP中心副主任李健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行政

副主任、GCP中心副主任李健教授介紹:

「目前,手術切除是局限性胃腸間質瘤首選且唯一可能實現治癒的方法。但對於高危患者而言,術後的複發率很高,半數還同時出現肝臟或腹膜轉移,並且複發腫瘤多生長迅速,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患者雖然可以二次或者反覆手術,但仍難以提高生存率。」

李健教授表示,雖然胃腸間質瘤靶向治療方法有了新進展、新突破,為延長患者生存期及提高生活治療帶來新選擇。但不可否認,靶向治療費用對患者及其家庭而言仍舊是不小的負擔。去年國家首次嘗試通過談判將部分靶向藥物降價並納入醫保,提高了醫保的覆蓋和藥物可及性,對降低患者負擔意義重大。但仍有些臨床重點、有效的靶向藥物尚未納入,尚不能滿足一部分患者的治療需求。

「尤其是對於胃腸間質瘤患者而言,治療藥物相對較少,現有的有效治療手段顯得尤為珍貴。」李健教授呼籲國家能將更多的靶向藥物納入全國醫保目錄,一線靶向治療耐葯後直接換用二線,如舒尼替尼,對患者的生存有明顯改善。因此,希望如舒尼替尼這類能使患者明顯獲益的藥物可以納入醫保。提高靶向治療藥物的可及性,讓更多的患者公平享有同等品質醫療服務和使用靶向藥物的機會,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和提高生活品質。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