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監會指導成立金融雲公司 銀行系搶上雲需技術突破

  銀監會指導16機構成立金融雲公司 銀行系搶“上雲”仍需技術突破

  本報記者 辛繼召 深圳報導

  導讀

  3月15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銀監會獨家獲得確認,金融雲公司目前尚未開展業務,其業務方向是提供公共科技服務,如公共雲服務、公共大數據服務、公共區塊鏈服務、公共風險管理服務等。

  繼“網聯”、“信聯”之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提速,從事金融行業雲業務的“雲聯”正在落地。

  3月15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銀監會獨家獲得確認,金融雲公司目前尚未開展業務,其業務方向是提供公共科技服務,如公共雲服務、公共大數據服務、公共區塊鏈服務、公共風險管理服務等。

  此前3月7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銀監會牽頭16家金融機構成立一家金融雲公司——融聯易雲金融資訊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簡稱“融聯易雲”),融聯易雲總部位於北京,注冊資本3.2億元,已於2017年9月完成工商注冊。

  銀監會表示,金融雲公司主要解決單家金融機構做不了、或者單家金融機構可做但總體不經濟、不集約的公共科技服務,與各家銀行自行成立的主要服務自身的相關機構有所區別。將對各類金融雲公司,監管機構按照資訊科技非駐場集中式外包相關監管政策實施監管。

  16位合夥人

  “金融雲公司是在金融科技迅速發展和應用的背景下,為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有關任務,在監管部門的關注和指導下,部分金融機構自行發起設立的市場化運行的機構,與監管機構沒有隸屬關係。”銀監會如是回應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據了解,金融雲公司目前尚未開展業務,其業務方向是提供公共科技服務,如公共雲服務、公共大數據服務、公共區塊鏈服務、公共風險管理服務等。

  此前,銀監會與19家中資機構就聯合設立互聯網金融雲服務平台進行了溝通。根據工商資料,融聯易雲最終有16家股東,每家均出資2000萬元。主要由銀行股東組成,穿透來看,包括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和恆豐銀行等五家股份製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等兩家城商行,上海信託、北京信託兩家信託公司,光大集團子公司光大雲付、郵儲銀行母公司中國郵政集團。這些股東大多通過包括海外子公司或工會子公司的名義入股。

  接近融聯易雲的人士表示,目前,融聯易雲尚未正式開展業務,仍處於人員招聘階段。該公司官網顯示,正在招聘金融風險產品、資訊安全產品、開放平台業務管理、大數據技術平台、數據管理及分析等17個崗位。

  銀監會回應稱,金融雲公司的目標是促進銀行間科技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發揮集約效應,並進一步提升全局性風險防範能力、助力普惠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

  場外監管金融雲

  上述“部分金融機構自行發起設立的市場化運行的機構”,是指銀行、互聯網、軟體商等機構發起設立的金融雲公司。

  從金融雲的供給端看,提供金融雲業務的主要包括三大類別,一是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集團等金融機構,向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和直銷銀行提供金融輸出為主;二是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機構,通過其公有雲平台也已成立金融雲業務團隊;三是IBM、用友等軟體服務商。

  金融雲業務受到銀監會等監管。“我們要受三會監管,這是基本要求,達不到無法上線。”有金融雲負責人表示。

  這也使得金融機構在金融雲業務上有一定優勢。某銀行科技部門負責人表示,就金融雲而言,雲計算平台實際上僅是一項基礎服務。對銀行系金融雲而言,金融機構的科技創新需要與監管的良好溝通。監管層更傾向於金融同業的雲服務,更便於管理。此外,監管部門召集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從事金融雲等行業標準制定,互聯網系金融雲往往不能參與其中。

  根據市場谘詢機構Gartner分析,由於對公有雲的安全有所擔憂,監管者在發文中顯示出對行業雲的青睞。作為回應,許多本土雲廠商稱它們的行業雲平台全面符合相關行業監管準則。中國有兩類行業雲服務商。一類是通過物理隔離公有雲IaaS平台提供行業雲服務的公有雲廠商,另一類行業雲服務商由行業領先企業轉變而來。

  有機構人士表示,監管此前否定了一些銀行在公有雲上搭建雲平台的計劃,可能是擔心數據泄露問題。但也不想將這一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由單一機構去做,所以讓各家銀行合作來做一個行業雲。

  從金融機構看,各家機構布局金融雲的策略略有不同,以中小銀行客戶為主。興業數金總裁陳翀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興業數金計劃是,先做大做強銀行雲,然後由銀行雲平台擴展到租賃等非銀金融機構,成為金融雲,最後普及普惠金融雲。招銀雲創總經理韓韜此前表示,初期,將面向中小銀行等傳統銀行;未來,將覆蓋所有金融行業,面向泛金融機構。

  與銀行系金融雲公司相比,銀監會回應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金融雲公司主要解決單家金融機構做不了、或者單家金融機構可做但總體不經濟、不集約的公共科技服務,側重銀行間的科技合作,與各家銀行自行成立的主要服務自身的相關機構有所區別。

  另外,在監管上,銀監會將對各類金融行業雲,監管一視同仁,銀監會將按照資訊科技非駐場集中式外包相關監管政策實施監管。

  超越上雲量

  從金融雲的需求端,上雲量已成為一些大型銀行的金融科技目標之一。所謂“上雲”,一般是指銀行除核心系統之外,將非核心業務等系統逐步部署在本行私有雲或行業雲之上。

  平安科技COO胡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平安集團80%的業務在平安雲上。平安雲的底層平台是由集團統一提供,包括跟醫療相關的有醫保、萬家醫療、壹账通及其他金融業務等也在雲上。平安雲接下來要拓展包括金融、醫療、城市等行業。

  “在雲計算方面,招行啟動雲平台更新項目,分兩批共交付了500台X86伺服器用於擴展我行的私有雲平台。”招行行長田惠宇在該行2017年9月的投資者會議上表示,目前招商銀行“上雲”的業務應用比例已經達到15%,未來將繼續擴大這一比例。

  Gartner分析顯示,政府及行業監管者對雲計算的推動是雲計算發展的最大動力。銀監會和中央網信辦都已發文推動雲計算,強調雲安全,以及表示對行業雲的重視。考慮到雲計算的重視和對公有雲的安全顧慮,行業雲的位置在中國更加突出。雲服務使用率在中國地區會加速增長,到2020年雲遷移率將達到12.2%。

  2016年7月,中國銀監會發布《中國銀行業資訊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銀行業應穩步實施架構遷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資訊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台,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編輯:閆沁波)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