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堅范:文學交流應該虛一而靜

1949年《文藝報》第一卷第二期上,刊登了由楊犁整理的一則會議報導《法捷耶夫與中國作家交換文學上的意見》,記述了1949年10月10日,來參加中蘇友好協會成立大會的蘇聯作家法捷耶夫與中國作家茅盾、周揚、丁玲、鄭振鐸、俞平伯、趙樹理、馮雪峰、曹靖華、黃藥眠、蕭三、沙可夫、巴金、周立波、田間、艾青、馮至、鍾敬文、劉白羽、何其芳等,就《青年近衛軍》以及文學創作相關問題進行的一次座談。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之初,文學藝術界新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有組織的中外文學交流活動已經陸續展開。

時光荏苒,中國作家協會和新中國一道,走過了70年風雨歷程。70年中,中外文學交流一直在作協整體工作中居於重要位置。近日,記者拜訪了曾任中國作協對外聯絡部主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的金堅范,聽他講述了中國作協對外聯絡以及文學交流工作的珍貴記憶與深切感受

1

一個部門兩本雜誌的創辦

“一個部門和兩本雜誌的設創辦能充分說明,中國作協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中國文學與世界各國文學之間的交流”,金堅范說。在成立之初,中國作協的對外文學交流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成立了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是蕭三,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中國作協對外聯絡部。另兩項工作是創辦兩個雜誌,一是1953年創辦《譯文》雜誌,這是為了紀念魯迅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創辦老《譯文》雜誌的傳統。新《譯文》專門譯介外國文學作品和理論,1959年更名為《世界文學》,1964年轉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主辦。另一本雜誌是1951年創辦的英文版《中國文學》雜誌,對外翻譯和介紹中國古典文學和現當代文學,後歸由外文局主辦。創刊時,兩本雜誌的主編都是茅盾先生。

就讀於上海外語學院英語系的金堅范,畢業後在《北京周報》做文字翻譯,後進入外國專家局,1967年又進入亞非作家常設局工作。亞非作家常設局是在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為了團結亞非國家的作家為各自國家的民族獨立起到推動作用而成立的。金堅范特別向記者提到,當時,亞非作家常設局的對外聯絡工作由中國作協負責,實際上是作協工作的一部分。“杜宣、劉白羽、楊朔等都參加過亞非作家常設局的活動,當時在亞非作家常設局管日常工作的林元,就是作協的幹部。我在那兒的時候就認識了很多作協的工作人員”。雖然當時還沒有正式參與中國作協的對外交流工作,但金堅范已經和作家及作協的工作人員有了深入的接觸。

2

“沒想到作協同志對拉美文學那麽熟悉”

“文革”期間,金堅范還曾經在對外友協、外交部等處工作,1981年因工作調動,金堅范來到中國作協對外聯絡部。因為來作協之前轉過六七個涉外部門,在金堅范看來,外事工作大同小異,但他特別提到,在中國作協從事外聯工作有比較重要和特殊的一點——要熟悉和了解中外作家及文學界的情況。“如果不了解作家和他的創作情況,很難選擇合適的人去進行文學交流。另外,也要了解作家的個性、脾氣,因為參加外事活動,一個團體裡的成員要互相理解和體諒是很重要的。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了解外國作家的基本概況。如果兩眼一抹黑,也沒法和人家交流。”金堅范回憶說,80年代初期中國作協要派代表團赴委內瑞拉參加會議,當時主持工作的馮牧同志在臨行會議上談到了很多對於拉美文學的認識,讓與會的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拉美文學學者陳光孚大吃一驚,“沒想到中國作協的同志對於拉美文學那麽熟悉”。

金堅范介紹說,80年代初期,中國作協外聯部的工作主要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派作家代表團出訪外國。其實在50年代,中外作家代表團已有多次互訪。1952年,智利作家聶魯達訪華,詩人艾青寫下了《和平書簡》歡迎聶魯達的到來,聶魯達稱艾青為“詩歌的王子”。“文革後,中國作協的對外聯絡工作逐漸恢復。有一些國際作家組織找到中國作協,我們決定派作家出訪,當然也對等接待來訪的外國作家代表團。”1985年10月在中國舉行的中美作家會晤由外聯部負責組織接待,金堅范也參與其中。在那次會晤中,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來到中國,與中國作家蕭乾、馮牧、李瑛、王蒙、吳祖光、柯岩、馮亦代、李準、蔣子龍、張潔以及翻譯家朱虹、袁可嘉、王佐良等展開交流,金斯堡還先後在北京、上海、廣西、廣州等地和高校中英美文學專業的教師及學生座談。此外,外聯部還要組織作家參加一些國際活動,如美國的愛荷華寫作計劃,以及一些國際會議,“最多的就是國際筆會”。如1981年9月15日,作家巴金率中國筆會中心、中國上海筆會中心、中國廣州筆會中心代表團一行九人赴法國參加第四十五屆國際筆會大會,大會21日在裡昂開幕,25日在巴黎閉幕。1981年第21期《文藝報》上,還刊登了巴金《在國際筆會第四十五屆大會上的講話》。

此外,作協對外聯絡工作還包括接待其他領域的想了解中國作協或與作家見面的外國來訪者。金堅范記得,1985年,當時的紐約警察局華人副局長莫虎訪華,他媽媽也是作家,跟隨莫虎一起來訪。“她向警察部提出來,要見大詩人艾青,我們就協助安排艾青會見了莫虎媽媽。她很崇拜艾青,說她年輕的時候在重慶《掃蕩報》當記者,艾青每發表一首詩,都很轟動的,她都會找來讀。”

3

“文學交流應該虛一而靜”

進入90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外聯部的工作範圍更加廣泛,如從1995年開始承辦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該獎項於1998年並入魯迅文學獎,後改名為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同時,也承擔一些將中國文學介紹到外國的編譯工作。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作協的中外文學交流形成了層次分明、點面結合的新格局。舉辦文學論壇和國際寫作營、參加國際書展等已經成為中外文學交流的常態;外聯部還參與了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當代文學精品譯介工程,承辦了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翻譯工作坊等一系列對外譯介中國當代文學的相關活動。另外必須提及的重要一點是,從成立之初,中國作協的對外聯絡部門就一直承擔著聯繫和團結港澳台作家及海外華文作家的任務,為促進內地與港澳台及海外的文學交流做了很多實際工作,如組織和承辦文學論壇及作家交流活動的工作等。

作為一名“老外聯”,金堅范概括作協的外聯工作原則,一是通過作家和文學間的交流,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另外就是組織和接待工作要符合黨和國家的外交政策和總方針。“文學交流實際上是我國外交政策在民間的一種補充,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個自己的任務,就是作家通過文學交流來開闊眼界,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文學。”除了對外國作家的創作理念和藝術手法有所認識或借鑒,在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上也會吸取新的東西。金堅范用三句話來概括這個任務:“觀看外國百相,對比中國文化,思考中國發展需要。”他特別向記者提到由袁鷹、邵燕祥主編的《中國作家看世界》系列叢書,“作家在對外交流中,無論主觀還是被動,自然都會有一些感觸。從作家回來寫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他為什麽選取這一點來寫,實際上就是他想告訴國人的。這個才是文學交流裡更主要的。”金堅范說,現在國家的經濟實力好多了,很多人都可以自己走出過門看世界。但對作家來講,對外交往甚至在讀外國文學作品時,仍然需要考慮費孝通先生的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首先要肯定自己的文化和文學是了不起的,但是,不要自稱老大,人家也有了不起的東西……文學要進一步發展,當然要扎根在這片土地,同時也要吸取外國的營養。”他還引用了荀子的“虛一而靜”來說明文學交流中應有的態度,“意思是說要虛心、專業,心要冷靜,不要缺乏理性”。

說到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問題,金堅范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首先要了解外國情況,“投其所好”。“投其所好這句話可能不太好聽,但人們在接受外來東西的時候都有一個自身的經驗和基礎。”其次要與了解當地文化的人合作搞好翻譯。好的文學作品要翻譯成外文本身就很難,但了解當地文化的人來參與或從事翻譯,可以讓人更容易接受。“中國文學作品到了外國,因為個人經歷、審美經驗、政治立場的不同,讀者的反應很可能不一樣。所以一定要考慮到接受的問題,籠而統之是不行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