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文學》65歲了,還將帶來一期英文版

由巴金創刊於1953年的《上海文學》是當代中國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學雜誌之一。從這個文學舞台上走出了一代代作家,如王蒙、王安憶、阿城、韓少功、賈平凹、王朔、張煒、蘇童、池莉、劉醒龍等,皆為當今文壇的中堅力量。

阿城的《棋王》、賈平凹的《滿月兒》、馮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韓少功的《歸去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陳村的《一天》、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這些人們熟悉的名篇佳作,也都是《上海文學》上閃耀的篇章。

12月27日,《上海文學》創刊六十五周年慶典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會上還同時舉行了《上海文學》雜誌英文版首發儀式。陳村、金宇澄、程永新等上海文學界人士出席慶典,並暢談《上海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貢獻。

12月27日,《上海文學》創刊六十五周年慶典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堅守65年的文學理想和精神不會老去

回溯歷史,《上海文學》的起點是1953年1月創刊的《文藝月報》,主編為巴金先生,副主編為黃源和唐弢。錢谷融先生那篇最有名的代表作《論“文學是人學”》,就發表在1957年5月的《文藝月報》上。

隨後《上海文學》的發展經歷了數個階段:1959年10月至1963年12月為《上海文學》;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與《收獲》雜誌合並,刊名為《收獲》,《上海文學》和《收獲》是巴金創刊的同根並蒂的兄弟刊物;“文革”期間停刊;1977年10月複刊,改刊名為《上海文藝》;1979年恢復使用《上海文學》刊名至今。

“《上海文學》有過非常窘迫的日子,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改變自己的追求,我們從來沒有淪落過、媚俗過。《上海文學》和《收獲》都是這樣的陣地。”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文學》雜誌社社長趙麗巨集感慨,65歲對於人而言似乎是“老人”了,但對於一本文學刊物來說還很年輕,《上海文學》堅守至今的文學理想和精神也不會隨時光老去。

《上海文學》自創辦以來,一貫堅持文學理想,追求精致、樸素、高雅、大氣的刊物風貌。秉承高品位與高品質的編輯理念,以精萃的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和貼近現實生活和文學現狀的話題探討,以及敏銳求實的文學批評作為雜誌的主打內容和風格特色,代表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潮流,被譽為“海派文學的主辦基地”。

《上海文學》英文版

上海第一種推介中國當代文學的外文版文學期刊

趙麗巨集特別提到:“在65歲生日之際,我們做了一件也許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我們出了一期《上海文學》的英文版。”

這期英文版特刊匯集了《上海文學》近一兩年最受讀者好評的作品,今後也將以常態陸續出版。趙麗巨集感慨:“這些年我們可以把自己中國作家的作品推介得很好,也可以翻譯引進外國文學作品,但是有一件事一直沒做好——就是把中國當代文學向世界推進。”

據悉,《上海文學》英文版由《上海文學》雜誌社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合作推出,這是中國文學面向世界的一個嶄新的視窗,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種推介中國當代文學的外文版文學期刊。它將選取國內最新發表的優秀的文學新作,包括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非虛構文學等,再特邀經驗豐富的外國漢學家擔任翻譯,以準確反映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高度和深度。

英文版的推廣發行工作則依托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的發行管道和優勢。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副總經理林麗穎表示將努力推動《上海文學》的國際化發行,除了線上銷售管道和中圖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實體書店發行,還向全球所有的孔子學院和國外圖書館推廣,做到所有的刊物都能到達外國讀者手中。

上海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王偉期待《上海文學》今後圍繞“培育作品、培植新人、培養編輯、培護基礎”四個方面進一步發展,讓《上海文學》成為一棵常青樹,“現在文學雜誌面臨一個嚴峻局面,人們的閱讀品味和閱讀方式在變化,雜誌社面臨傳播方式的變化,我們如何守護現有基礎再不斷做大?如何把一個刊物變成文學活動品牌?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