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斷直連大限逼近 第三方支付機構多數仍處於測試階段

  “斷直連”大限逼近,第三方支付機構多數仍處於測試階段

  國際金融報 付碧蓮

  6月25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就此詢問了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答案大同小異:已接入網聯繫統,但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

  距離6月30日的“斷直連”大限之日僅剩5天,各家支付機構接入網聯、銀聯的進展到底如何了?

  6月25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詢問了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答案大同小異:已接入網聯繫統,但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

  “各項業務並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每家機構都要自行開發與網聯或銀聯對接,因此往往在開發和測試階段就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滬上某第三方支付機構內部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

  “斷直連”最後衝刺

  “不行也得行啊。7月1日開始,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各家銀行的清算账戶就直接被切斷了,必須經過網聯或者銀聯繫統之後才能連接到銀行。”上述內部人士表示,目前,業內大部分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基本已接入網聯或者銀聯繫統,有些機構是兩家清算機構都接入了。那些還沒有完成的機構或者會搶在最後幾天接入,或者乾脆就放棄了。

  2017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下發。檔案規定,非銀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並要求截至2018年6月30日,所有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

  根據網聯此前發布的檔案,截至2018年4月,在協定支付開發方面,115家支付機構中有107家完成了生產驗證,沒有未開發的機構;付款的開發方面,21家已完成生產驗證,沒有未開發的機構;另外多數機構集中在“聯調測試”、“驗證準備”、“生產驗證”環節。

  商業銀行接入進度顯示,462家銀行中,有344家已完成協定支付的生產驗證,有7家仍未開發;142家銀行完成付款的生產驗證,12家未發開;網關支付開發方面,49家銀行未開發,339家銀行無直連業務,其余銀行則處於開發、測試等階段。

  此外,網聯正在迎戰6月30日銀行與支付機構切斷直連的目標。根據央行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網聯平台試運行正常。今年第一季度,網聯平台處理業務57.75 億筆,金額 2.02 兆元。日均處理業務 6416.86 萬筆,金額 224.68 億元。

  多機構拓展新業務

  在數百家支付機構中,最引外界關注的莫過於兩大支付巨頭支付寶和財付通的接入狀態。

  今年4月初,網聯與銀聯先後宣布與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定,正式開展微信支付條碼業務合作。再到5月11日,網聯和支付寶發布公告稱,雙方已完成對接,將正式開展條碼支付的業務合作。不過,支付寶與銀聯方面的合作對接則始終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網聯是負責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的清算業務,涉及銀行账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都需接入網聯,銀聯則負責銀行之間的清算服務業務,兩大支付機構巨頭接入哪一家清算公司均可。但對於有些支付公司因業務需求,銀聯與網聯都需接入。

  其實,“斷直連”之後,消費者的支付體驗並不會因此有所變化,但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算得上是“脫胎換骨”。據悉,資金的清算模式將從“商戶-收單機構或聚合支付服務方-第三方支付機構-髮夾行”轉變成“商戶-收單機構-銀聯/網聯-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聯/網聯-髮夾行”,但具體的清算路徑、鏈條上各家機構手續費收入分成比例等目前還沒有定論。

  “第三方支付清算沒有相應的授權和監管,央行無法監控資金流向,讓詐騙、洗錢等犯罪行為有了可乘之機。因此,斷直連是必然趨勢。”上述人士指出,如果不加收商戶費用的話,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在收入方面就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已在開始嘗試拓展新業務。

  剛剛在香港上市的匯付天下向互聯網金融提供商及商業銀行提供金融科技服務,包括SaaS(如提供账戶管理服務)及數據驅動的增值服務。招股書顯示,該公司2017年金融科技服務收入近1億元,同比增長43.5%。中金支付則在2018年開發了企業系智能應收平台,該平台將金融科技與交易銀行現金管理結合,為銀行開發面向中小企業的現金管理能力,改變過去將上、下遊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三者形成的閉環,對中小企業提供整合供應鏈征信和金融解決方案。

  (國際金融報記者 付碧蓮)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