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康震:這個宰相不尋常

在“唐宋八大家”當中,王安石應該說是最獨特、也最不尋常的一個。

為什麽說他最獨特呢?因為在“八大家”當中,他的官職最高,爭議也最大——他曾兩度擔任宰相(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又兩度被罷相;他的生前與身後都備受爭議,人們對他褒貶不一。

為什麽說他最不尋常呢?當我開口說“王安石”這個名字的時候,大家立刻就會想到“變法”這個詞。對大部分人來說,“王安石變法”就是一個固定詞組。王安石變法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影響仍然存在。

王安石的第一個不尋常:歷史評價不尋常。

這包括兩方面,第一方面:古今中外,讚不絕口。

首先來看中國。1908年,“百日維新”失敗的第十個年頭。這一年,清朝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先後去世。也是在這一年,“百日維新”的領袖梁啟超為王安石寫了一部傳記《王荊公》。在傳記中,他稱讚王安石的胸懷如千里湖泊,氣節如萬仞高山。他認為,王安石的變法不僅化解了北宋的社會危機,而且變法原理為二十世紀東西方各國所採用。梁啟超說,從夏商周三代到現在,四千多年了,誰是最完美、最偉大的人物?王安石!他是古今第一完人!我們應當給他鑄造個大大的金像來紀念他!

這是中國人的評價,再來看外國。

1906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前十年。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在討論農民的土地政策時,特別指出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並讚同王安石的土地國有政策。三十多年後的1944年,中國“抗戰”時期,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中國。在中國官員面前,他出人意料地稱讚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推行新政的第一人。他認為,美國在經濟危機時發放農業貸款的做法,與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挽救美國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十一世紀中國的王安石及其變法,居然引起了二十世紀最大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領袖的關注,這絕對不是一個偶然事件。既然王安石具有如此巨大的國際影響,那麽王安石變法應該是大大的好事,大家都應該熱烈鼓掌,大聲叫好才是吧?事實卻恰恰相反,從王安石開始變法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現在,罵他、詛咒他的人要遠遠多於為他鼓掌叫好的人。罵他的人級別很高,給他定的罪名也很大,這可謂是石破天驚,罵聲更是驚心動魄。

這也正是王安石歷史評價的第二方面:身後罵名,空前絕後。

與商鞅、張居正、康有為、梁啟超這些歷史上的改革家相比,王安石遭受的批評,時間長、罪名大、範圍廣、程度深,可以說是空前絕後、非同尋常的。罵王安石的人裡,級別最高的就是下令殺嶽飛的宋高宗趙構。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窩囊皇帝被金國俘虜。那麽,到底誰該為北宋的滅亡承擔責任呢?宋高宗趙構認為,北宋滅亡,王安石是罪魁禍首。當時的宗正少卿兼直史館范衝曾對趙構說過這樣一段話:

王安石自任己見,非毀前人,盡變祖宗法度,上誤神宗皇帝,天下之亂實兆於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九“紹興四年八月戊寅”)

大意是說,王安石一意孤行、誹謗前輩、蠱惑宋神宗。天下大亂的根源就是從王安石變法開始的,王安石就是北宋滅亡的總根源!趙構認為范衝所言極是。這還不算是最嚴重的,宋朝甚至有人認為王安石跟秦檜一樣壞,為什麽呢?因為: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讓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的罪魁是王安石,讓分裂的國家無法統一的禍首是秦檜!有人乾脆就說王安石是天下第一奸邪之人:

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靈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溫為一人者也。此言最公最明矣。……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明?楊慎《丹鉛錄》)

宋神宗是古代最昏庸、荒淫皇帝的結合體,而王安石則是王莽、曹操、司馬懿等大奸臣的集合體。古往今來的大奸臣,沒有一個人比得上王安石!

可能覺得這樣罵還不解氣,有人恨不能直接說王安石不是人。宋朝有人編了個故事,說王安石出生的時候,家裡突然闖進一隻獾豬,不一會兒王安石就出生了,所以家裡人就給王安石起了一個小名兒,叫做獾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小狗子,或者小豬仔。(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

按照史書記載的慣例,古代王侯將相、聖賢才子出生的時候,不是滿屋子香氣撲鼻,就是天上地下大放光芒。而且聖人小的時候,一般都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反正跟一般人不能一樣!哪有像王安石出生這麽窩囊的!

王安石的第二個不尋常:婚戀觀念不尋常。

王安石曾在朝廷擔任知製誥之職,負責給皇上起草詔書,職位很重要,但是王安石的心一點兒也不花。有一天,他正在書房裡辦公、看書,有個人給他端來一杯茶。王安石抬頭一看,哎呀,端茶的是一個挺漂亮的女子。王安石趕緊問:你是誰啊?從哪兒來的?我怎麽沒見過你呀?王安石的夫人趕緊上前來說:老爺,這是我給您買的小妾,專門服侍您生活起居,花了90萬錢呢。好家夥,這還了得!按常人的想法,這該不是夫人在考驗王安石吧?

王安石沒理夫人的話茬兒,接著問那女子:你是誰家的女子?怎麽來到這裡的?女子回答說:我的丈夫本是一位將軍,負責押運糧食,結果運糧船翻了,無法彌補損失,只能將我賣了還債。王安石聽罷心裡很難過,派人請來這女子的丈夫,對他說:你們回去好好過日子吧!那90萬錢我也不要了,我再給你們一些錢,以後再困難也別賣老婆!(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

這故事聽著新鮮吧?要知道,唐宋時期的官員、士大夫納妾是尋常之事。唐代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家中都有小妾,有的還不止一兩個。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蘇軾、辛棄疾家中也有小妾。模範夫妻李清照、趙明誠也不例外,倆人雖然兩情相悅,可趙明誠還是納妾不誤。王安石的夫人主動給他買來了小妾,可是他卻不要,這是為什麽呢?

王安石也是個男人,我們不相信他看見了美女不動心,不賞心悅目。他一生個性倔強、獨立,絕對不是一個懼內的人。他的言行可見:人活在世上固然是為了過得好、看得好、吃得好,但還要有原則。什麽原則?從愛情角度來說,既然彼此有了忠誠的承諾,就應廝守一生,絕無二心。這與其他女子長得是否漂亮沒關係,與自己的夫人是否變成黃臉婆也沒關係。與什麽有關係?與承諾和堅守有關係。堅守的是一生的承諾,承諾的是一生的堅守。

王安石一生只有吳氏這一位妻子,在那個納妾合理合法甚至合情的時代,這難道尋常嗎?在剛才的故事中,夫人吳氏買這個小妾的所有手續都符合法律程式,但是符合法律的事情並不一定都符合情理,而符合情理的事情也不一定都符合道德。總之,無論是從愛情、婚姻還是道德的角度看,王安石的所作所為都夠得上一個正人君子,這樣的做派在當時是很不尋常的。

王安石的第三個不尋常:生活方式不尋常。

北宋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員俸祿最高的時代。官員們的待遇都很好,生活也相對比較奢華。王安石曾經擔任過宰相,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呢?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宰相的俸祿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工資、餐費補貼、著裝補貼、糧食補貼。每個月工資大約300貫錢,也就是30萬文錢。餐費補貼每個月大約5萬文錢。著裝補貼每年大約100匹綾羅綢緞,100兩綿。宋神宗熙寧年間,一匹綾羅綢緞大約值1700多文錢,一兩綿大約值80文錢,折算下來每年著裝補貼大約18萬文錢。還有每月100石米面的糧食補貼。宋代一石米面大約600文錢,一百石米面大約值6萬文錢。所有這四部分加起來總計大約50餘萬文錢。如果按照一個銅板兌換2角人民幣來算,王安石一個月大約要掙10萬多元人民幣。

需要說明的是,這還是個保守的數字,因為宰相的收入還應當包括給仆人們的著裝費、餐費,還包括日常所用的茶錢、酒錢、木柴錢、煤炭錢、馬料錢,以及用於公務招待的招待費等等,所以宰相每個月的實際收入要遠遠超過50萬這個數字。

這個數字在今天也算是超高的收入了。王安石如此的富有,生活應該非常奢華。事實上宋代大部分高官的日子都過得夠奢華,但王安石這個宰相不一樣,他雖然有錢,但是生活異常簡樸。

舉個例子,王安石的兒媳婦的娘家有個姓蕭的公子哥兒來京城遊玩,王安石說:我請你吃飯!蕭公子挺高興,趕緊換了一身又時尚、又華麗的衣服來拜見這位宰相親戚。他心想:宰相請我吃飯,那還能差得了嗎?肯定是四個盤子八個碗,反正得美美地撮一頓!可等坐到飯桌上就後悔了,桌上開胃菜都沒有。蕭公子覺得很奇怪,不過還是心存僥幸,心想也許好戲在後頭呢。菜終於端上來了,既沒有山珍海味,也沒有美味佳肴,只有幾張胡餅,接著又上了幾塊燒豬肉,然後就上飯了,每碗飯搭配一碗菜湯。這位蕭公子雖說不是宰相公子,但也是個富家子弟,平時吃香的、喝辣的習慣了,他一看這滿桌子沒什麽可口的飯菜,就把筷子放在一邊,拿起胡餅象徵性地吃了幾口,而且隻把餅中間帶餡兒的部分吃掉,邊兒上的部分沒吃,然後將餅放在一旁。這時候發生了一件蕭公子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王安石隨手將蕭公子吃剩下的胡餅拿過去吃掉了。蕭公子羞得面紅耳赤,趕緊拱手走人。(宋?曾敏行《獨醒雜誌》)

也許有人說,王安石真是個吝嗇鬼、守財奴,連請人吃飯都這麽摳門兒!但王安石真的吝嗇嗎?我們前面講過,他的夫人花了90萬錢買來小妾,王安石不僅讓他們夫妻團圓,連90萬錢也不要了,這算是大方還是吝嗇呢?這樣的做派在奢侈成風的宋代社會,簡直是鳳毛麟角,簡直是超級反常。但是對王安石來說,樸素是一種本色,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淡泊的君子品格。王安石犯不著在蕭公子面前作秀,他的樸素是一生的風范。

王安石的第四個不尋常:對待功利的態度不尋常。

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21歲的王安石參加了這一年的科舉考試。考完後,主考官們一致的意見是: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韓絳,第四名楊寘。這當然是內部消息,還沒有正式放榜,外人什麽也不知道。

這時候,第四名楊寘沉不住氣了,他求哥哥楊察幫他打探消息。楊察是宰相晏殊的乘龍快婿。晏殊第二天上班講打聽後得知楊寘排第四,但並不知道其他人的名次,更不知道誰是狀元。楊察趕緊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楊寘。楊寘正在酒館裡跟一幫哥們兒喝酒,聽到這個消息,拍案而起,破口大罵說:

不知那個衛子奪吾狀元矣!(宋?王銍《默記》)

不知道是哪頭驢奪走了我的狀元!“衛子”在宋代口語中指驢。

幾天后,主考官們將錄取名次交宋仁宗最後裁定。第一個當然是看王安石的試卷。試卷裡使用了一個典故:“孺子其朋”。宋仁宗一看這個典故很不高興。為什麽?“孺子其朋”出自《尚書?周書?洛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這是周公輔佐周成王時,教育周成王的話,意思是:“你這孩子啊,今後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周成王是周公的侄子,當時周公50多歲,乃是攝政大臣,周成王剛剛即位,才12歲。所以“孺子其朋”是長輩教育晚輩的口吻。

可是此時此刻的宋仁宗已經30多歲,在皇位上也待了20多年了,他比王安石大十幾歲,看到王安石年紀輕輕的,卻以長輩的口吻說話,心裡自然有些反感,覺得這個人做狀元不合適。那麽誰比較合適呢?宋仁宗就拿起第二名王珪的卷子來看,覺得不錯,可以當狀元,但一查王珪的檔案,發現他是在職幹部。按照規定,在職幹部考進士,不能做狀元。怎麽辦?只好再看第三名韓絳,結果韓絳也是在職考試。於是仁宗皇帝又拿起第四名楊寘的試卷來看,覺得挺好,楊寘又是應屆考生,那麽就是他了。結果楊寘這個第四名就這樣成了狀元。其他人的名次不變,就將第一名與第四名掉了個個兒:楊寘第一名,王珪第二名,韓絳第三名,王安石第四名。

楊寘在酒館裡撒野破口大罵時,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得狀元。這件事情不久就被傳開了。王安石的反應如何呢?關於這件事情,史料中只有一句話:

荊公生平未嘗略語曾考中狀元。(宋?王銍《默記》)

王安石一生都不曾談論過自己曾經考中狀元這件事。按照我們一般人的想法與心理,王安石肯定很不平衡,非常委屈:難道就僅僅因為一個典故,我就從第一名變成第四名了嗎?本來第四名的楊寘尚且破口大罵,我這個“被”第四名的第一名不更應該破口大罵幾句嗎?但是沒有資料表明王安石曾經破口大罵。他到底是怎麽想的呢?兩年後,王安石回江西撫州老家探親,寫了一首詩,詩中說道:

屬聞降詔起群彥,遂自下國趨王畿。刻章琢句獻天子,釣取薄祿歡庭闈。(《憶昨詩示諸外弟》)

大意是說,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到京城去參加科舉考試。對我來說,參加科舉考試,雕章琢句、寫好文章獻給天子,為的是什麽?不過就是為了能夠釣上一個小小的官職,擁有一份工資,這樣就能夠養活家人,讓老婆孩子高興啊!看起來,在王安石心中,科舉考試沒有那麽神聖莊嚴,也不是什麽要命的大事,無論是第一名還是第四名,都隻不過是他釣上來的一條小魚,為了讓家人高興而已。那麽,王安石為什麽這樣看待科舉考試呢?難道說他真的不重視科舉考試?那他看重的到底又是什麽呢?在這首詩中他也說得很明白:

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材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憶昨詩示諸外弟》)

我雖然年齡不大,但是胸懷壯志,想要跟太陽比比到底誰更光輝、更明亮。我雖然才疏學淺,是個窮讀書人,可是我的內心裡,想要成為像堯舜禹時代稷、契那樣的千古能臣!

原來,在王安石的心中,科舉考試隻不過是他人生路線中的一個過程,也僅僅只是一個過程而已,他沒有必要為了第一名還是第四名大動肝火。他的目標要大得多,是要做與日月天地爭輝的偉人,要做天下數一數二的宰相!所以王銍在《默記》中緊接著評論了一句:

其氣量高大,視科第為何等事耶!

王安石心胸廣闊,氣魄巨集大,在他眼裡,科舉算個什麽事情!與楊寘的患得患失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你說,王安石是個簡單的人麽?

我們現在回過頭看看王安石的這些不尋常:淡泊名利,生活簡樸,不近女色,廉潔自律。一部分政治家將他捧上天,一部分恨不能將他打入地獄。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古人有一句話叫做公生廉,廉生威。以天下公正公平為原則,這樣的人自然就會廉潔自律,一個廉潔自律的人自然能夠令百姓信服,自然有一種不怒而威的權威。王安石就是這樣的人。

◎本文摘自《康震講王安石》,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